分布式计算原理与代码实战案例讲解
1.背景介绍
1.1 分布式计算的定义与特点
分布式计算是一种计算模式,通过网络将多个独立的计算机系统连接起来,协同完成大规模的计算任务。与传统的集中式计算不同,分布式计算具有以下特点:
- 分散性:计算资源分散在不同的物理位置,通过网络进行通信和协作。
- 并行性:多个计算节点同时执行任务,提高了计算效率。
- 可扩展性:可以根据需要动态增加或减少计算节点,适应不同规模的计算任务。
- 容错性:单个节点的故障不会影响整个系统的运行,提高了系统的可靠性。
1.2 分布式计算的发展历程
分布式计算的发展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不断进步,分布式计算也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阶段:
- 早期阶段(20世纪60-70年代):以ARPANET为代表的早期计算机网络的出现,为分布式计算奠定了基础。
- 客户端/服务器模型(20世纪80-90年代):随着个人计算机的普及,客户端/服务器模型成为主流,实现了计算任务的分工与协作。
- 网格计算(20世纪90年代末-21世纪初):通过将分散的计算资源整合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实现了更大规模的分布式计算。
- 云计算(21世纪初-现在):基于虚拟化技术和互联网,提供按需的计算资源和服务,成为当前分布式计算的主要形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