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背景介绍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等新型工业革命的到来,人们对如何提升应用服务的可用性和容错性越来越重视。为了提升应用程序的可用性和可伸缩性,各大公司和组织都在采用微服务架构模式,将复杂的单体应用拆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小服务,这些小服务之间通过API通信。这种架构模式带来的好处很多,比如易于维护、服务化、复用,更重要的是它可以有效地解决单体应用遇到的一些问题,比如性能瓶颈、单点故障等。
但是,采用微服务架构模式后,就面临另一个问题——如何让这些独立的小服务能够分布式部署、扩展和协同工作?不同的团队负责不同的微服务,不同的开发语言、工具构建的微服务,这些微服务需要一起工作才能完成整个业务功能。在现代企业中,服务器的数量通常是成倍增长的,因此需要考虑服务器集群架构的问题。
一般来说,微服务架构下,需要解决以下几个关键问题:
- 服务发现与注册(Service Discovery and Registration):每个服务都需要向注册中心注册自己的服务地址、端口,并订阅其他服务的调用。当调用其他服务时,客户端需要通过服务名找到对应的服务地址。
- 请求路由(Routing):当客户端请求某个服务时,需要通过某种负载均衡策略将请求分配给对应的服务实例。如此才能实现按需扩容和降级。
- 熔断器(Circuit Breaker):对于某个服务的调用出现失败,可以在指定的时间内不再访问该服务,从而避免单个服务挂掉影响整体服务的可用性。
- 配置中心(Configuration Center):不同服务的配置可能存在差异,如数据库连接信息、日志级别、超时时间等,需要统一管理和同步。
- 服务监控(Monitor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