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S管组成的触发器
在唐朔飞的《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介绍静态RAM的基本单元电路的时候,其主要部分是一个MOS管组成的触发器,可能有很多人看到这儿就看不懂了,这篇文章对MOS管和触发器进行详细的介绍,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如果你对具体的原理不感兴趣,那你只需要看这两段就可以了。晶体管其实就是一个电子的可控开关,我们通过晶体管来实现存储“0/1代码”,MOS晶体管也是一样的。MOS管(下图a)有两种,nMOS管(下图b)和pMOS管(下图c),图中的s(源极),d(漏极),g(栅极)都是电极(接入电路的部分)。MOS管是通过g极的电压来控制s->d的电流的通断(这句话没有问题,但实际观察的是电位的高低)。nMOS管和pMOS管的区别在于nMOS管在g极为低电平时截止,高电平时导通;pMOS管在g极为高电平时截止,低电平时导通。
读完本文,你将会了解:
- MOS晶体管的简单原理及用途
- 由MOS管组成的触发器的基本实现
前置条件:
- 对二极管有简单的了解
- 对物质的导电原理有基础的认识
1. MOS晶体管
晶体管是一个电子的可控开关,当电压或电流施加到控制端时,他会在导通ON和截止OFF之间切换。晶体管有两大类:双极晶体管(bipolar junction transistor, BJT)和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场效应晶体管(Metal-Oxide-Semicon-ductor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MOSFET/MOS)
1.1 半导体
制作半导体最主要的元素是Si,这基本是人尽皆知的了。为什么会是硅呢?物质导电是因为有自由移动的电子,原子中自由移动的电子一般来自最外层电子。硅最外层有4个电子,这4个电子易与周围的其他硅原子的最外层电子形成4个稳定的共价键(形成一个共价键需要两个电子),形成共价键之后的电子就不能自由移动了,那硅原子周围没有自由电子可以移动了,所以硅就不导电了。但是如果对硅进行加热或者光照,即将能量传给硅,硅共价键中的电子有了能量就可以摆脱共价键的束缚,成为自由电子导电了。像硅这种我们就把他叫做半导体。OK,现在我们不加热,也不拿光照它,我们将其中的部分硅原子换成最外层有5个电子的磷,磷与周围四个硅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之后,还剩下一个电子,如果硅中有很多磷,那不就剩出来很多电子,就可以导电了,像这种因为电子很多而导电的半导体我们称为n型半导体(negative)。换个思路,我们把部分硅原子换成最外层有3个电子的硼,硼与周围四个硅原子形成四个共价键还差一个电子,我们可以把差电子的这个位置看做一个空位,其他地方的电子会补过来,但是,补过来的电子原本所在的位置就多出一个空位,又会从另外的地方补一个电子,这样也会造成电子的自由移动,只不过是电子被动地自由移动,我们把这个空位叫做空穴,电子补位到空穴就可以看做空穴的自由移动;如果硅中有很多的硼,那就会有很多的空穴,空穴的自由移动就可以导电了,像这种由于空穴很多而导电的半导体叫做p型半导体(positive)。这种掺入杂质的半导体称为非本征半导体(杂质半导体)
1.2 PN结(二极管)
将p型半导体和n型半导体连结到一起就构成了一个二极管,在连结部分(称为PN结),p型半导体中较多的空穴就会与n型半导体中较多的电子产生复合(带负电的电子与带正电的空穴相互抵消),于是,连结部分就没有自由移动的电子或空穴了。p型半导体失去空穴的部分带负电,n型半导体失去电子的部分带正电,由于电势差就会形成电场,称为内建电场,方向由n->p,内建电场会阻碍p区的空穴向n区移动,n区的电子向p区移动,即无法导电了。如果外加一个p->n的电场(正向偏压),将内建电场的作用削弱,电子和空穴又可以相互运动导电了。如果外加一个n->p的电场(反向偏压),内建电场的作用加强,更无法导电了。这就是二极管的单向导通性。
1.3 电容
电容由两块金属板构成,金属板之间夹着一层绝缘层(可以是空气,也可以是其他绝缘体)。对电容的一端加电压时,加电压的这一端就会积累正电荷,另一端会积累负电荷(此处引入电容是为了方便后面的理解,所以解释的不是很精确)
1.4 nMOS和pMOS晶体管
MOS晶体管由最底层的硅晶元衬底(substrate),最顶上的的栅极(gate),中间的二氧化硅(SiO2)。硅晶元衬底就是一个掺杂的半导体。栅极最开始是用金属制作的,后来为了避免金属在后续处理工艺中融化,采用多晶硅制作。与栅极相连的多晶硅与硅晶元衬底以及二者之间的二氧化硅(绝缘层)构成了一个电容。MOS晶体管有两类:n型晶体管(nMOS)和p型晶体管(pMOS)。
上图(a)为nMOS管,其衬底为p型半导体,衬底上有两个与源极(source)和漏极(drain)相连的n型掺杂区域。(b)为pMOS管,与nMOS管相反,在n型半导体衬底上构造了p型掺杂的半导体与源极和漏极相连。注意区分二者的电路图,pMOS的上面有一个圆圈
MOS管是一个电子的可控开关,控制端为栅极,控制源极和漏极之间的导通或截止。
MOS管的衬底一般接地(电势为零,系统中的电压最低处),我们先考虑nMOS管(如下图,GND代表接地)。如果栅极的电压为0(下图a),由于源极和漏极的电压大于0,p型衬底与两块n型掺杂之间处于反向偏压,源极和漏极之间没有电流,晶体管处于截止OFF状态。如果栅极的电压为VDD,电容的上表面电压为VDD,下表面(p衬底)电压为0,所以在下表面积累很多负电荷,使此区域从p型转变为n型,将与源极和栅极连接的两个n型区域连接起来,形成通路,电流就可以由源极流向漏极,晶体管处于导通状态。这个反转区域称为沟道(channel)。
pMOS管的工作方式正好相反。总的来说,nMOS管在栅极为低电平时截止OFF,高电平时导通ON。pMOS管在栅极为低电平时导通ON,高电平时截止OFF。
1.5 CMOS与逻辑门
结合nMOS和pMOS管,形成一种互补的结构的工艺称为**互补型MOS(complementary MOS, CMOS)。**当输入为逻辑“0”时,nMOS导通,pMOS截止;当输入为逻辑“1”时,nMOS截止,pMOS导通。这种互补的工作原理使CMOS电路具有很低的静态功耗、高的抗干扰能力和良好的噪声容限特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数字集成电路中,包括微处理器、存储器、逻辑门等。下面给出用CMOS晶体管构成的非门(此处只介绍非门,其余请参照《数字设计和计算机体系结构》1.7.6其他CMOS逻辑门)。
nMOS管一端接地,另一端与pMOS管一起连接输出,pMOS管的另一端接电源。两个晶体管的栅极都有输入A控制。如果A=0,则N1截止,P1导通,Y与电源VDD导通,为高电平(逻辑“1”)。如果A=1,则N1导通,P1截止,Y与地导通,为低电平(逻辑“0”)。输入0输出1,输入1输出0,对应非门。
2. 触发器
有时间再写吧
参考书籍
《数字设计和计算机体系结构》(原书第二版)-- David Money Harris
《计算机组成原理》(第三版)-- 唐朔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