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言曾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而如今社会各个行业细分下来,却早已不止360
这个数了。
在形形色色的各行各业中,充斥着许多技术工种,而作为互联网时代最热门的IT
行业,业内的技术人占比更是恐怖。但相信诸位踏足技术行业的初衷都是为了混口饭吃,就像小时候村里的老人常常对我说的:“人呐,有着一技之长,到哪儿都饿不死!”
而技术行业有很多,大家选择IT
行业的缘由,有些小伙伴是出于兴趣爱好,但相信大多数人与我一样,不过是为了每月多出碎银几两。
毋庸置疑,选择IT
行业的我们,对比身边大部分同龄人的薪酬确实高出不少。
然而,接触这行越久,随着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忙碌着的道道身影,渐渐地都在其中“迷失了自我与方向”,慢慢地开始模糊了自己在行业内的定位,也失去了自己下一步的前进方向……
曾经的我亦是如此,包括在我身边也经常听到一些感慨与抱怨。
- 每天都是干这些重复的工作,到底什么时候是个头啊!
- 感觉每天都是在做一些简单的业务,技术方面一点长进都没有……
- 多年来,工作要啥就学啥,什么都会点,又算不上精通,不知后面该如何发展……
- 每天除了业务就是业务,我的能力与工作年限严重不匹配,我该如何是好呐?
- 在“舒适区”一待就是许多年,自己的技术和市场严重脱轨,怎样才能走出困境?
- 在这公司一干就是好几年,想提桶跑路到底该喊什么价?又该如何准备面试呢?
- ……
上述的诸多情况,也许是作为技术人的我们,在一定时间后会发出的声音,其实透过这些问题的表象去看,其根本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对自我的认知不够全面,亦或是不够清晰,失去了自我定位,才会丢失前进的方向
。
因此,作为一位合格的技术人,应该学会去总结自己,以及明确自身在行业内的级别。
一、如何理解技术行业内的级别?
人分三六九等,技术行业内的潜规则同样如此。粗看美容美发、餐饮美食、机器维修、IT
互联网、金融理财各个大行业的工种,细分到IT
互联网中开发、运维、测试、产品等各个岗位,本质上都存在级别差异,级别越高,也代表能力越强。比如五星级大厨做的菜,比学徒做的相同菜品更美味,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不同行业对于技术工种的等级划分,具体职称上也许会有不同,但殊归同途,凡是涉及到技术性的岗位,都能被分为“初级、中级、高级、资深
”这四个级别。但这里只是停留在表面的概念,难以对这些级别有更清晰的区分,下面我们以汽车的发动机维修员为例来说明。
- 初级:会修某个车型的发动机。
- 中级:能修不同车型的发动机。
- 高级:对不同车型的发动机有深入研究。
- 资深:懂得发动机原理并能加以改装。
从上面这个案例中,大家应该能明显感受出不同级别的能力差异,简单总结为如下。
- 初级:掌握岗位要求的基本技术,满足日常工作的基本需求(
能干活
)。 - 中级:不仅仅只局限于满足基本需求,在广度上也有着丰富认知(
能干更多的活
)。 - 高级:对技术不是停留在表面应用,而是在技术的深度上有一定研究(
懂原理
)。 - 资深:除开有着广度、深度认知外,能充分了解各个细节并解决问题(
懂原理还有实际经验
)。
可以看出,越往后级别越高,专业能力也会越强。这里对高级和资深稍作解释:高级更偏向于理论派,懂很多知识但没有太多实战经验;而资深则属于实战派,不仅懂,还具备丰富的经验沉淀,资深既代表了能力,还代表了资历,以及权威性。
上面级别划分的规则,适用于所有技术行业,IT
开发行业亦是同理。作为技术人的我们,了解这些级别划分后,同时也要清楚自己的定位,否则就会出现如下这种尴尬场景:
目前处于初级水平,但偏偏学习时在看底层原理,求职路上发现面试官压根不问。
上述这个情况是本人的亲身经历,明明跳槽前学了很多东西,但发现面试时很多都用不上,这是一种典型的“从爬到跑”现象,明明自己处于“爬”的阶段,但却直接去学了如何“跑”。
学习是件好事,但必须掌握科学的方式方法,千万别盲目跟风学习,只有明确了自身的能力定位后,才能带来最大的学习收益。比如,认识到自己目前处于“爬”阶段,那下一阶段则要学习“走”的能力,而跳过“走”直接去学“跑”的方案也并非不可取,只是并没有学“走”给自己带来的收益大罢了。
这些道理听起来不难,但问题来了:如何明晰自己在行业内的定位呢? 下面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二、技术人该如何明确自我定位?
关于明确自我定位的好处在前面已重点说明,一方面有利于清晰地认识自我水平,另一方面则可以确定提升的方向。
不过自我定位是一个比较虚的概念,针对不同的人、不同的工作年限,实际情况会存在些许差异。为此,下面会先讲明不同年限应该要达到的级别,接着再阐述技术人该如何进行自我总结,最后则会针对一些特殊情况进行讲解。
不同年限的工作者应该达到的级别
在技术行业中都有一个潜规则,那就是一位从事N
年的人,应该要达到XXX
水平,比如今天公司招了一位具有九年经验的新员工,虽然你与他之间素未谋面,但潜意识下,就会觉得来了个大牛,这也是工作年限带来的“附加Buff
加成”。
工作年限很长的人就一定是大牛吗?实则不然,在我接触过的许多技术人里,其中也不乏有年限很长,但能力一般的人,这是为什么呢?是由于工作环境和性格造成的,如果一个人长期处于相同的工作环境,每天重复干着简单且枯燥的工作,想要成长自然成了难事,因此工作多年的“菜鸟”也并不在少数。
不过虽说年限不一定代表能力,但对于业内的技术人员而言,都可以依据不同年限做出一定判断,在这件事上所有技术人都有一个“共识”,通常来说,不同年限对应的标准如下。
- 工作
0~2
年:至少需要达到初级水准。 - 工作
3~5
年:至少需要达到中级水准。 - 工作
5~8
年:至少需要达到高级水准。 - 工作
8
年以上:至少需要达到资深水准。
要注意!这里用的词汇是“至少”,意味着相应年限的工作者,最少也要满足如上标准,否则只能代表你的工作是在“虚度光阴”!例如一个人工作五年,但每天都在重复干刚入行时的工作,这种五年经验则是假象,可以被称为“一年技术水平的五年工作者”。
站在企业的角度来说,其实并不欢迎这类技术人,因为性价比不够。而对于个人而言,能力与年限不匹配,带来的问题不仅是心理落差,更多的是薪资上的差距,以及对后续个人发展的影响。
相较于早些年那个教育资源匮乏的时代,在如今的互联网时代中,各种学习资源显得异常丰富,但凡稍有上进心的人,想把能力提升到与工作年限对标的水准,也并不算一件太大的难事。在我身边见过诸多优秀的小伙伴,有些毕业就敢冲刺大厂喊价20K+
、有些三年就能达到高级水准……这些人都是吃到了教育资源丰富的红利。
当然,这里我并不是强调大家的能力都需达到这种“超前”水准,而是在倡导:至少要将能力与工作年限保持正比,否则一方面薪资不如意,另一方面求职机会也会少上许多。
但问题又来了:既然年限并不能代表能力,那如何确定自己处于哪个水平呢?别急,这点咱们慢慢聊。
技术人该如何做好自我总结?
自我总结依旧是一个比较泛的概念,有工作总结、年度总结、人生总结等各色各样的总结,相信大家也一定写过不少,尤其是入职一家要求写日报、周报、月报的企业时,XXX
总结会令人写到麻木。不过我这里提到的并非常规性的自我总结,而是技术人的能力总结,更偏于撰写一份自己的“知识图谱”。
只有总结了自己的技术能力,才能帮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自我。但往往很多人都缺乏这种“技术总结”的能力,尤其是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工作中会出现如下场景:
新入职的工作要用到这个,我得去学一学。
下周接手的项目上会用到XXX
技术,我得抽空去看看。
新项目中要XXX
来做,我得去瞅瞅。
…
相信碰到这种情况的人不在少数,很多时候去学习一项新技术,都会有点身不由己,并不是自己想学,而是工作需要,不得不去掌握!最终就造成了“这也会,那也会,什么都会,但似乎又什么都不会”的尴尬局面出现。
当遇到这种情况,如果长期处于一家企业不动还好,但当你再次踏上求职路时,此前埋下的诸多弊端就会凸显出来,不知道如何写简历、如何准备面试、不清楚自己该找什么级别的工作……彻底迷失了自我,并失去了前进的方向。
这种现象往往在工作年限较长的群体中额外明显,想要走出这个困境,首先得学会对自我的技术进行总结!如何总结呢?最有效的方法是:知识树。
知识树是指通过思维导图之类的软件,例如通过支持在线编辑的 ProcessonOn 进行技术归纳,先将自己掌握的诸多技术按属性进行总结,再从知识树中得出反馈,从而确定自己的能力级别。
但在做知识树总结时,有三点需要注意
。
第一点,整棵知识树应当围绕着一个明确的方向展开。因为知识树要具备高强度的专业性,不能将日常生活中懂的方方面面全部写进去,这显然并不合适。开始撰写前必须先挑选自己最擅长的方向作为主体。以开发岗为例,如果你掌握了多门语言,那么一定要先选择一门语言作为主体,其他技能可以归纳到另一个主体分支中。
第二点,知识树不应该无限制延伸。这里主要针对树的深度和分支数量,对于某个具体的技术栈,千万别把每个细节都详细罗列,也不必无限往下深究原理。
上述只是简单示例,重点是要记住不要无限拓展即可,毕竟这是总结,不是写书、写手册,如果不控制树的深度,浪费时间不说,同时还失去了总结的初衷。
就好比写小说,咱们只需要将情节脉络、目录规划写出即可,无需在其中详细写出每一个情节、章节的具体内容。
第三点,首次进行总结,不必追求完美。很多人首次画知识树时,往往都会追求完善性,写一个技术栈时,刻意去搜索还有哪些没写,还有哪些可以补充的。但记住:在首次画知识树时,你记得多少写多少就行,后面可以继续完善。
同时在画知识树时,千万要牢记:列出来的技术点一定是自己熟悉的,不要把只听过或者只简单了解过的技术点罗列在其中!画知识树不是设计技术大纲,实事求是才能得到最准确的答案。
如何根据知识树判断自己的能力?
当各位将知识树画好后,首先纵观知识树的二/三级分支数量,如果仅有几个,这意味着你很大可能处于“初级水平”,也就是能满足工作的基本需求。反之,如果分支数量较多,整棵树的主干已经涉及了很多主流技术栈,那也就意味着你很大可能达到了“中级水准”。
那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达到了“高级”水平呢?这点依旧可以靠知识树来给出答案,如果知识树广度足够,挨个去看罗列出的技术栈,询问自己是否理解技术的大体原理。如果你认为对大部分技术,都有一定深度的见解,再加上自己具有不错的经验沉淀,那么恭喜你,你已经达到了“高级”水平。
最后,如果技术广度、深度都有了,如何判断自己是不是资深呢?对于这个问题,知识树和我都给不了你答案,此时的你应该扪心自问,自己是否达到了资深水平?
因为高级和资深之间,其实并没有明确的边界,更多的是技术见解、经验沉淀上的差异,如果一个已达资深水平的技术人,当你询问内心时,你就一定能够给出自信的答案。
技术能力与工作年限不匹配怎么办?
在经过技术总结后,如果你发现能力和年限严重不匹配,好比你有六年经验,结果到头来一看,哦豁!能力就中级怎么办?这时需要做的自然就是学习,但学习的过程无疑是痛苦且难坚持的,尤其是工作并不轻松的小伙伴,代表需要拿出休闲、下班后的时间去学习。
但凡事先苦而后甜,如果连学习的苦都吃不下,那你只能本本分分地当一个“菜鸟”,更高的薪资?更好的发展?不存在的,既然选择在技术行业继续打拼,那就不要停下学习的脚步!当你学不进去想要放弃时,记住一句话:这是未来的你,正在向你发出的求救信号!
不过学习也并非靠死办法,产生兴趣才是最好的良药,后面会有关于学习方法的分享,但这些是后话了。
如何根据能力定位,确定提升方向?
事先声明:如果急着找工作,可以先跳过这点,因为学习是长久的事,不能操之过急。
针对前面的多种情况,如果是初级,那下一步的提升计划,应该围绕着技术广度展开,至少要将当前专业内的大部分主流技术掌握后,才能达到“中级水准”。
对于初级的小伙伴来说,提升广度的技术要学哪些呢?很简单,去看市场招聘,看招聘中频繁出现的技术栈,对于你不会的,统统记录下来,然后用不同的颜色,加入到知识树中,最后去进行相应学习即可。
而目前已经达到“中级水准”时,下一步的提升应该针对技术深度,也就是对自己掌握的技能,别再停留在表面应用,而是深入内部探寻其原理,使用经验+深度,才能帮你抵达“高级水平”。
那中级水准的小伙伴,加强深度的方向是什么呢?比较快的做法就是找培训机构,也就是那些打着“XXX
进阶课程”名号的机构,对于他们课程的含金量先不做评价,重点是参考他们的课程大纲!虽说课程质量不一定能保障,但大纲这块绝对花了心血,毕竟这是招牌,想要吸引“进阶培训”的学员,课程大纲必然要令人满意。
培训机构卖的进阶课程,绝对是技术的风向标,任何一家机构都不会掺杂无用内容在里面,大纲是市场需求提炼后的精华内容。当你拿到课程大纲后,直接和自己的知识树比对,把自己没有掌握的技术,同样用不同颜色标注上去即可。
知识树标出自己要提升的技术点后,接着可以慢慢学习,学习的同时要记得完善知识树,毕竟前面只是简单的罗列,后续学会某个技术栈后,可以将大体梗概补充在知识树中,这也能够帮助你后续快速复习。
额外说明,不是你把某个技术学了,就代表你一定会了它,牢记:学是一回事,用是另外一回事!千万不要产生一个错觉,也就是看了一套教程就代表学会了它,只有当你能把这项技术灵活运用时,才代表着真正学会了它。
所以大家在学习工作用不到的技术时,请一定要多加思考!很多时候,尤其是看视频学习,人会处于“接受式思维”,别人怎么教,自己就怎么理解,这样带来的弊端就是:
当相同的技术换一个场景,你就不会用了,这显然不能说你会了这项技术,只能说有所了解。
为此,想要真正学会一项新技术,要带有“质疑式思维”去看!学习时多思考,才能真正帮你掌握它。尤其是针对一些还在校的小伙伴来说,因为没有过实际的业务经验,所以学习时更需如此,否则会导致面试中,换个方式问,结果就一问三不知。
三、怎样得到自我画像?
前面讲清楚了技术级别、自我定位以及如何制定提升的计划,下面开始接入“求职话题”的正轨。
求职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想要把这场仗打得漂亮,就必须要牢记一点:成功需要缜密的计划和精心的准备!对于冲动之下就提桶跑路的做法,我个人不是很赞成,因为这会让求职变得异常被动,如下:
- 快速与目前公司交接工作,办理离职的相关手续;
- 草草地写好简历,开始通过各大招聘渠道投递简历;
- 简单地刷刷面试题八股文,准备迎接面试开始;
- 面试发挥不够理想,人事通知:先暂时回家等通知;
- 反复投简历、去面试、等通知、不断处于焦虑中……
上面这个找工作的过程,我将其称之为运气流面试法
,尤其当能力一般时,会显得异常被动,能否成功上岸找到下家,主动权统统交给了市场。运气好,可能很快就找到了新工作。运气略微背一点,稍微拖上几周的时间,你内心就会慢慢变得焦虑、心态逐渐变差……
要记住!找工作是你选公司,而并不是公司选你,求职的目标应该是钱多事少离家近,而不是跌跌撞撞碰运气。
那怎么做到你选公司呢?这需要你对自身有全面的了解,在前面认识到自身的技术能力后,接着还要看看自己的综合条件。
吾日三省吾身:吃否?玩否?睡…,呸,歪了,重来。
古人讲究吾日三省吾身,而作为求职者的我们,也理当如此,但这三省
究竟是什么呢?
- 自己的学历背景怎么样?
- 自己的工作履历怎么样?
- 自己的技术能力怎么样?
在正式踏上求职路之前,一定要想明白这三个问题,因为这三点贯穿咱们整个求职旅途。
学历背景怎么样?
学历背景,这将直接决定着你面试机会的多与少,虽说许多人都在高呼:“学历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但不可置疑的一点就是:学历是你求职路上的敲门砖,如果学历不行,很多人事会直接用软件过滤掉。
除开少部分公司,如今大部分企业的HR
压根不看本科以下的简历,本科以下的会直接过滤,连看都不看,是不是很残忍?但事实就是如此。
连能力都不看就直接pass
,有人也许会觉得这未免太不公平了吧!但请记住:95%+
的HR
并不懂技术,同时也不缺应聘者,工作年限、能力无法三言两语确认,所以学历便成了筛选的第一关,从高学历的群体中挑选人才,会比从所有群体中挑选人才更简单。
工作履历怎么样?
工作履历是指自己的工作年限与经历,这其中包含了上家公司的性质、背景等。如果你有大厂背景,例如BATJ
企业的工作经验,这无疑将成为你求职路上的闪光点,至少在你出去面试时,许多人都会下意识地为你打上大佬的标签。
不过除开大厂背景外,你目前的工作年限以及上家公司的性质,是外包、自研、外企还是独角兽?
这些多少会对你后面的求职有些许影响,Why
?因为你的工作履历将决定着你下份工作的收入,不同履历的求职者,市场会给予不同的报价,很少有人能打破涨薪30%
的限制。例如一位只具备两年外包经验的求职者,市场能否给到30K
的薪酬呢?显然并不现实,就算你技术再优秀,也很难打破市场的潜规则。
不过,履历虽然决定求职报价,但30%
的薪资涨幅,也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拿到,除非你能力十分出色,否则一般涨幅只会处于10%~20%
这个区间,按如今的环境来看,平跳都是很常见的事。
技术能力怎么样?
学历决定了面试机会的多与少,履历决定了薪资的高或低,而技术能力则是最后一省,这也是最重要的!
任何一个技术行业,不存在只靠优秀的学历、出色的履历,就能成功入职的情况,技术行业的根本是以技术作为驱动,你技术能力的强弱,将直接决定着你能否通过面试。
学历虽然决定着面试机会,但在技术能力够强的前提下,也并非绝对,比如Vue
的作者尤大(尤雨溪),假设他就算是初中学历,此时去找工作,学历高或低,这对他会有影响吗?答案很显然。
当然,有人或许会觉得举例很极端,技术能达到这个层次的人,才多少呢?
确实,但我要表达的意思是:只要你能力够强,学历其实没有那么重要!一般社招(三年以上)有本科学历,不管背景、性质如何,相对来说影响就不大了。同时,市场对“高能力的人才”的包容性很强,大家可以去看“六年以上”的社招市场,就算你的学历是专科,依旧存在一大批能达标的招聘。
因此,当你达到某些条件后,就算学历、履历不行,只要技术足够OK
,可以忽略前面两条。
三省吾身后得到自我画像
在真正准备面试前,作为求职者的我们必然要思考前面三个问题,思考清楚后同样用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总结。
学历决定面试数量,履历决定薪资待遇,技术决定能否入职!其中最重要的是第三条,大家都身处在这个行业,对于这条的含义,诸位也许比我更明白。在我的工作生涯中,也见过许多名校毕业、高学历者面试被pass
,毕竟能做事才是这个行业最重要的前提。
仔细想明白这三点后,相信大家对于下份工作,该找什么类型、什么薪资范围的下家,心里多多少少有谱了。
不过这并非是让大家“三省吾身”的初衷,做这一步只是为了让诸位更全面地认识自己,尤其对条件较差的小伙伴而言,如学历较低的伙伴,很多时候会下意识逃避这一点,但只有当认识到自身的缺陷后,才能便于后续做出调整。
四、总结
在本章的最开始,先讲明了技术行业的级别划分,接着写清了如何通过“知识树”总结自己、确定提升方向,最后通过“三省吾身”了解了自身条件,所有内容相结合,就能形成专属于个人的“自我画像”。这是后续整个“求职方法论”的前提基础
,也有助于大家能更清晰地认识自我,只有当真正直视自己才能方便做出调整,调整好了之后方能更加自信。
那如何基于“自我画像”制定好整个面试计划呢?其实本质上是需要先根据自我画像来确定期望薪资,得到一个期望薪资后,就可以围绕着目标薪资进行“备战”,因为期望薪资是根据自我画像得出的,所以当大家面试前做好了充分的准备,那十有八九都能拿到这个薪资!
以期望薪资作为目标,不断地去完善自己的知识树,当技术能力完全达到相应标准时,就可以正式踏上面试之旅了!但又该如何确定一个合理的期望薪资呢?又该如何根据自身的综合条件,选择自己的目标公司呢?这些内容将在下节进行全面阐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