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国称霸海上:英国“郑和粉”改写世界航海史?
在大英博物馆里的明朝热
文化交流频繁的当下,一场在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展览,让明代中国的历史热度跨越重洋,成为英国乃至世界关注的焦点。“明:盛世皇朝 50 年” 这一热展,以丰富的展品和独特的视角,为西方观众打开了一扇了解中国明朝辉煌历史的窗口 。
从精美的瓷器到华丽的丝绸,从宏伟的绘画到精致的工艺品,每一件展品都仿佛在诉说着那个时代的繁荣与昌盛。观众们在展厅中穿梭,仿佛置身于明朝的宫廷与市井,感受着那个时代的气息。这次展览,不仅让英国人对中国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引发了他们对明朝诸多历史事件和人物的浓厚兴趣 。
在这股明朝热中,一个英国人的名字逐渐进入大众视野,他就是加文・孟席斯。身为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前指挥官,孟席斯对历史的热爱和对中国明朝的痴迷,促使他在退休后投身于对中国 “大航海时代” 的研究,尤其是郑和下西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
“郑和粉” 孟席斯的大胆论断
加文・孟席斯,这位有着独特经历的英国学者,以其对中国明朝航海历史的深入研究,在历史学界掀起了一阵波澜 。孟席斯于 1937 年首次踏上中国的土地,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度过了生命中最初的两年,或许正是这段经历,在他心中种下了对中国文化好奇与探索的种子 。1953 年,他参加了皇家海军,并在 1959 年到 1970 年间在潜艇编队服役 。在航海生涯中,他沿着历史上著名航海家的足迹环游世界,积累了丰富的航海经验和对海洋的深刻理解 。离开皇家海军后,他多次回到中国和远东地区,对中国的兴趣愈发浓厚,最终将研究方向聚焦于中国明朝的 “大航海时代” 。
孟席斯的研究成果集中体现在他的著作中,其中《1421:中国发现世界》最为引人注目 。在这本书中,他提出了一系列震撼世界的观点,彻底挑战了传统的历史认知 。他认为,在 1421 年 3 月 3 日,郑和率领 107 艘船只开启第六次下西洋的征程 。抵达古里后,11 月郑和率一支船队返回,而另外的船队则由洪保、周满、周闻等率领继续航行 。他们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到达大西洋佛得角群岛的圣托交脱,接着沿大西洋赤道洋流西航,然后开始各自的远航 。其中,洪保和周满的船队到达南美洲,并抵达了澳大利亚,周闻的船队到达北美等地 。这意味着郑和船队早于哥伦布 70 年就发现了新大陆,并且完成了环球航行,比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更是早了一个多世纪 。
孟席斯还在《1434:一支庞大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并点燃文艺复兴之火》中提出,1434 年,一支由郑和船队分出来的中国舰队抵达意大利 。他们带去了当时欧洲没有的世界地图、天体图、历法和科技典籍,向罗马教廷赠送了大量礼品 。这些来自东方的知识和文化,引发了后来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 。他认为,达・芬奇等文艺复兴时期的 “科技巨人”,其许多发明创造的灵感都来源于中国船队带去的古代科技典籍 。例如,达・芬奇的一些机械发明设计图与中国古籍《农书》中的设计图 “惊人相似”,孟席斯甚至宣称达・芬奇基本上只是将中国人的机械设计图用三维立体方式重新绘制,并做了一些改进 。在他看来,是中国的文化和科技,为欧洲的文艺复兴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点燃了欧洲走向近代化的火种 。
惊世观点的支撑依据
孟席斯的观点并非凭空臆想,而是建立在他多年广泛研究和大量证据收集的基础之上 。他的研究方法独特,视角新颖,从多个领域和角度寻找证据,试图构建一个完整的逻辑链条,以证明他的观点。
(一)古地图的秘密
孟席斯在研究过程中,对古代地图给予了特别关注 。他在意大利、土耳其等国的图书馆、博物馆中发现了一些神秘的古代地图 。这些地图绘制的时间,被确定是在郑和船队第六次下西洋之后,而又早于麦哲伦、迪亚斯、达・伽马、哥伦布、库克等人的 “航海地理大发现” 时期 。这些地图上的内容令人震惊,它们不仅画出了非洲南端好望角、南北美洲、麦哲伦海峡、太平洋、澳大利亚大陆,甚至还画出了南极冰盖和北极 。更为关键的是,其中至少有一种地图上画着中国式帆船 。在那个时代,全球性的航海测绘绝非少数人、几艘船能够轻易完成的,需要有几百艘船只、成千上万船员,并且掌握天文航海绘图等专业知识的庞大船队才能实现 。而在当时的世界,只有郑和船队具备这样强大的实力和技术条件 。这表明,早在欧洲航海家开启 “地理大发现” 之前,世界地图就已经被绘制出来,而绘制者极有可能就是郑和船队 。这些古地图的存在,为孟席斯的观点提供了重要的地理测绘学方面的证据 。
(二)全球遗迹与文物线索
除了古地图,孟席斯还在世界各地寻找与郑和船队相关的遗迹和文物 。在南北美洲、澳大利亚、新西兰、格陵兰岛等地,都陆续发现了一些疑似与郑和船队有关的线索 。在这些地方,出现了中国风格的石头建筑遗址、石碑、雕像文物以及巨大的古沉船残骸 。例如,在澳大利亚海岸,发现了一些中国形制古代船只的残骸、一个 40 英尺高的木制舵以及中国古代石雕女神头像 ;在美国东马萨诸塞,发现了刻着一尊坐式佛像的石碑 。这些遗迹和文物的发现,暗示着古代曾有来自中国的人到达过这些地方 。此外,当地土著人中还流传着古代曾有黄皮肤的人乘大船来到的记忆和传说 。这些传说虽然不能作为确凿的证据,但它们与考古发现相互印证,进一步增加了郑和船队到达过这些地方的可能性 。从这些全球范围内的遗迹和文物线索来看,孟席斯认为,只有郑和船队这样大规模的远航行动,才有可能在如此广泛的区域留下这些痕迹 。
(三)生物与文化的关联
在生物和文化领域,孟席斯也找到了一些支持他观点的证据 。从动植物分布来看,欧洲人 “地理大发现” 时,发现不同大陆之间存在着一些非自然传播的动植物 。比如,在南美出现了一种乌鸡,这种鸡的皮肤和骨头都呈黑色,是典型的亚洲鸡品种,而且在欧洲人到达之前,它就已经生活在南美了 。孟席斯认为,在当时有能力越过大洋,把亚洲鸡带到美洲的,最有可能就是中国人 。从文化角度,他发现不同地区的语言中,存在一些相似的航海词汇 。这些相似的词汇,或许暗示着不同地区之间在古代就存在着某种文化交流和联系 。而郑和船队的远航,为这种文化交流提供了一个合理的历史背景 。通过对生物和文化方面的研究,孟席斯试图从另一个角度证明,中国与世界其他大陆之间的联系,远比传统认知的要早得多,而郑和船队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学界的质疑之声
孟席斯的观点虽然新颖且大胆,但在历史学界,大多数专业学者对他的理论持谨慎态度,甚至提出了诸多质疑 。这些质疑主要集中在他的研究方法和证据的可靠性上 。
(一)研究方法的专业性
孟席斯并非历史专业出身,他的研究方法在严谨的学术领域受到了诸多质疑 。在《1421:中国发现世界》中,他对一些证据的解读和论证过程,被指出存在不严谨之处 。例如,在对语言证据的运用上,他的解读显得过于牵强 。他提到在非洲西海岸的佛得角群岛发现的一个铭文,因无法识别书写系统,便传真给印度银行询问,在得到对方告知是马拉雅拉姆语后,他对这种语言并不熟悉,却据此展开了一系列的联想和推断 。然而,印度银行关于马拉雅拉姆语的描述与事实不符,这种基本事实核查的失误,暴露了他研究方法的漏洞 。而且,他仅仅依据一些孤立的语言相似性,如帆船在哥伦比亚是 chamban,在中国是 sampan;木筏在南美洲是 balsa,在中国是 palso (实际上中文里并没有 palso 这个词指筏子 )等,就试图证明中国与这些地区在古代存在联系,这种论证方式缺乏足够的说服力 。在语言研究中,仅仅几个词汇的相似性,并不能确凿地证明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文化交流和联系,因为在不同语言中,偶然出现相似的词汇是较为常见的现象 。
(二)证据的可靠性
孟席斯所依据的一些关键证据,其可靠性也受到了严重质疑 。他极为看重的古地图,虽然看似是有力的证据,但这些地图的来源和真实性存在诸多疑问 。例如,他所引用的那些被认为早于欧洲航海家 “地理大发现” 时期的古地图,其绘制者、绘制时间和地点等关键信息都难以确切考证 。这些地图的流传过程也不清晰,存在被后人修改或伪造的可能性 。一些地图上虽然画有中国式帆船,但这并不能直接证明这些地图就是郑和船队绘制的,或者是依据郑和船队的航海测绘成果绘制的 。在当时的世界,除了中国,其他国家和地区也可能通过各种途径获得关于世界地理的信息,从而绘制出类似的地图 。
那些在世界各地发现的所谓与郑和船队有关的遗迹和文物,也无法确凿地证明他的观点 。比如在澳大利亚海岸发现的中国形制古代船只的残骸、石雕女神头像,以及在美国东马萨诸塞发现的刻着坐式佛像的石碑等 。虽然这些发现暗示了古代曾有来自中国的人到达过这些地方,但它们并不能直接证明就是郑和船队留下的 。在古代,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的贸易和交流并非只有郑和下西洋这一条途径,其他民间的贸易船队、移民等也有可能在这些地方留下痕迹 。而且,仅凭当地土著人的传说,也不能作为确凿的历史证据,因为传说在流传过程中往往会被夸大、歪曲或添加虚构的内容 。
郑和下西洋的真实历史
(一)已知的航行轨迹
郑和下西洋是中国古代航海史上的一次伟大壮举,其航行轨迹覆盖了广阔的海域,彰显了当时中国强大的航海实力和探索精神 。从 1405 年到 1433 年的 28 年间,郑和率领着庞大的船队,共进行了七次远航 。船队从南京出发,在江苏太仓的刘家港集结,至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开洋,踏上了充满挑战与未知的征程 。
郑和船队的航行范围广泛,足迹遍布东南亚、南亚、西亚乃至非洲东海岸 。在东南亚,他们到访了占城(今越南中部)、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苏门答腊(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满剌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等国家和地区 。在南亚,船队到达了锡兰山(今斯里兰卡)、古里(今印度科泽科德一带)、柯枝(今印度柯钦一带)等地 。西亚的阿丹(今也门亚丁)、天方(今沙特阿拉伯麦加)、忽鲁谟斯(今伊朗霍尔木兹海峡附近)等港口,也留下了郑和船队的身影 。而在非洲东海岸,郑和船队最远到达了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等城市 。据记载,郑和船队的航线多达 42 条,总计航程 16 万海里,合 29.6 万公里 。其航海跨度从东经 29° 至 123°,北纬 32° 至南纬 8° 。在那个时代,如此大规模、远距离的航海活动,无疑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奇迹 。每一次航行,都面临着狂风巨浪、暗礁险滩、疾病瘟疫等诸多挑战,但郑和船队凭借着先进的航海技术、顽强的意志和卓越的领导能力,一次次化险为夷,完成了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二)航行的目的与意义
郑和下西洋这一伟大的航海活动,其背后蕴含着多重目的,对中国和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而持久的影响 。
从政治层面来看,宣扬国威、构建华夷秩序是重要目的之一 。明朝初期,国力强盛,为了向世界展示明朝的强大和繁荣,明成祖朱棣派遣郑和率领庞大船队出使海外 。郑和船队所到之处,都向当地统治者宣读明朝皇帝的诏书,赠送珍贵的礼品,如丝绸、瓷器、茶叶等 。这种 “厚往薄来” 的外交方式,旨在宣扬明朝的国威,使海外各国认识到明朝的强大和富庶,从而主动与明朝建立友好关系,加入以明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 。通过这种方式,明朝在东亚及东南亚地区确立了宗主国地位,增强了对周边国家的影响力 。同时,郑和下西洋还有寻找失踪的建文帝的说法 。朱棣通过 “靖难之役” 夺取皇位后,建文帝朱允炆的下落成为他的一块心病 。有传言称建文帝可能逃亡海外,为了彻底消除隐患,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朱棣极有可能派遣郑和率领船队在海外进行搜寻 。虽然目前并没有确凿证据表明郑和下西洋找到了建文帝,但这一说法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
在经济方面,拓展海外贸易、满足国内需求是郑和下西洋的重要考量 。明初,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恢复与发展,国内商品经济日益繁荣,迫切需要拓展海外市场,以消化过剩的商品 。郑和船队实际上也是一支庞大的贸易使团,他们携带了大量的中国特产,如丝绸、瓷器、茶叶、铁器等,在与海外各国进行交流的同时,也开展了广泛的贸易活动 。通过贸易,中国的商品远销海外,不仅为国内的手工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促进了商品的流通,还为国家带来了丰厚的财政收入 。同时,海外各国的商品,如香料、珠宝、象牙、犀角等,也源源不断地流入中国,丰富了国内的商品种类,满足了贵族和富裕阶层的消费需求 。此外,郑和船队在远航过程中,积极探索新的航线和未知的海域,与更多的国家建立了联系,发现了许多此前中国未曾与之有过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为中国的海外贸易开辟了新的天地 。
从文化角度而言,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外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他的船队带去了中国的文化和技术,如儒家思想、礼仪制度、建筑工艺、纺织技术、医学知识等 。同时,也带回了沿途国家的文化和知识,如阿拉伯的天文历法、医学、数学,以及非洲的音乐、舞蹈、艺术等 。这种文化交流,不仅丰富了中国的文化内涵,也促进了不同文明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 。例如,郑和船队在海外传播了中国的农业技术,帮助当地人民提高了粮食产量;同时,也将海外的一些农作物品种引入中国,如玉米、甘薯、花生等,丰富了中国的农作物种类 。此外,郑和下西洋还留下了《郑和航海图》,这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航海图集,也是远洋航行的宝贵资料 。它记录了郑和船队的航行路线、沿途的地理信息、海洋气象等,为后世的航海活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
历史背后的思考
孟席斯的观点引发的这场历史争论,不仅仅是对几个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简单探讨,它如同一个多棱镜,折射出了多个层面的深刻思考 。这些思考,无论是对于学术研究、文化传播,还是民族自信的构建,都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孟席斯的理论虽然存在诸多争议,但它提醒我们,历史研究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和勇于质疑的精神 。传统的历史认知并非一成不变,新的观点和证据有可能打破原有的框架,为我们带来全新的认识 。然而,这种质疑和创新必须建立在严谨的研究方法和可靠的证据基础之上 。在追求历史真相的道路上,历史学家们需要运用多学科的方法,从不同的角度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 。例如,在研究古代航海史时,不仅要依靠历史文献,还需要结合考古学、地理学、语言学、生物学等多学科的研究成果 。只有这样,才能构建出更加全面、准确的历史图景 。每一个历史结论都应该经得起反复的推敲和验证,避免因主观臆断或片面的证据而得出错误的结论 。这场争论也让我们看到,学术研究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不同观点之间的碰撞和交流,是推动学术进步的重要动力 。
从文化传播的角度而言,郑和下西洋这一历史事件,无疑是中国古代文化对外传播的一次伟大实践 。它展示了中国古代开放包容的精神,以及与世界各国友好交往的意愿 。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文化交流变得更加频繁和深入 。我们应该从郑和下西洋的历史中汲取智慧,积极主动地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同时也要以开放的心态吸收和借鉴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优秀文化 。通过文化交流,不仅可以增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还能够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的内涵和独特的魅力,如儒家思想、道家哲学、中医文化、传统艺术等 。这些文化元素都是我们对外传播的宝贵资源,通过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文化展览、学术交流、文艺演出等,可以让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提升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我们也要尊重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倡导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
对于民族自信的树立,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 。郑和下西洋的伟大壮举,彰显了中国古代在航海、科技、文化等方面的卓越成就 。它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在历史上曾经站在世界的前列,为人类文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这种辉煌的历史成就,是我们民族自信的重要源泉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和传承这些历史文化遗产,从历史中汲取力量,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通过对历史的学习和研究,我们能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民族,了解民族的发展历程和优秀传统 。当我们面对困难和挑战时,回顾历史上先辈们的奋斗和成就,能够激发我们的斗志和勇气 。同时,我们也要将民族自信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各自的领域中努力奋斗,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