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一个在Windows平台下,关于malloc申请最大运行内存的代码,运行很费时间,可能是一个byte去读,效率比较低吧。
#include<stdio.h>
#include<stdlib.h>
unsigned maximum = 0;
int main()
{
unsigned blocksize[] = { 1024 * 1024, 1024, 1 };
int i, count;
for (i = 0; i < 3; i++)
{
for (count = 1;; count++)
{
void *block = malloc(maximum + blocksize[i] * count);
if (block)
{
maximum = maximum + blocksize[i] * count;
free(block);
}
else
{
break;
}
}
}
printf("maximum mallco size = %u G \n", maximum/1024/1024/1024);
}
关于这个内存管理问题,似乎还比较复杂,也很重要,为了在以后的工作较少雷区,还是很有必要深入学习一番。贴一个链接,http://dev.yesky.com/108/2380608.shtml
虚拟内存是内存管理技术的极其实用的创新。它是一段程序(由操作系统调度),持续监控着所有的物理内存中的代码段,数据段,并保证他们在运行中的效率以及可靠性,对于每个用户层的进程分配一段虚拟内存空间。当进程建立时,不需要在物理内存件之间搬移数据,数据存储于磁盘内的虚拟内存空间,也不需要为改进程去配置主内存空间,只有当该进程被调用的时候才会被加载到主内存。
虚拟内存是由什么产生的呢?内存可以通过许多媒介实现,例如磁带或是磁盘,或是小阵列容量的微芯片。从1950年代开始,计算机的更复杂,它的内部由许多种类的内存组成。内存管理的任务也变得更加复杂,甚至必须在一台机器同时执行多个进程。
对于Win32平台,操作系统中的虚拟内存最大只有4G。但是给程序用的内存大概在1.5G左右,Linux系统会多些。
常见的内存错误及其对策
* 内存分配未成功,却使用了它。常用解决办法是,在使用内存之前检查指针是否为NULL。如果指针p是函数的参数,那么在函数的入口处用assert(p!=NULL)进行检查。如果是用malloc或new来申请内存,应该用if(p==NULL) 或if(p!=NULL)进行防错处理。
* 内存分配虽然成功,但是尚未初始化就引用它。 内存的缺省初值究竟是什么并没有统一的标准,尽管有些时候为零值,我们宁可信其无不可信其有。所以无论用何种方式创建数组,都别忘了赋初值,即便是赋零值也不可省略,不要嫌麻烦。
* 内存分配成功并且已经初始化,但操作越过了内存的边界。
* 忘记了释放内存,造成内存泄露。动态内存的申请与释放必须配对,程序中malloc与free的使用次数一定要相同,否则肯定有错误(new/delete同理);
有三种情况:
(1)程序中的对象调用关系过于复杂,实在难以搞清楚某个对象究竟是否已经释放了内存,此时应该重新设计数据结构,从根本上解决对象管理的混乱局面。
(2)函数的return语句写错了,注意不要返回指向“栈内存”的“指针”或者“引用”,因为该内存在函数体结束时被自动销毁。
(3)使用free或delete释放了内存后,没有将指针设置为NULL。导致产生“野指针”。
【规则1】用malloc或new申请内存之后,应该立即检查指针值是否为NULL。防止使用指针值为NULL的内存。
【规则2】不要忘记为数组和动态内存赋初值。防止将未被初始化的内存作为右值使用。
【规则3】避免数组或指针的下标越界,特别要当心发生“多1”或者“少1”操作。
【规则4】动态内存的申请与释放必须配对,防止内存泄漏。
【规则5】用free或delete释放了内存之后,立即将指针设置为NULL,防止产生“野指针”
内存有三种分配方式:
静态存储区:内存在程序编译的时候就已经分配好,这块内存在程序的整个运行期间都存在。它主要存放静态数据、全局数据和常量。(数据段:存放程序中已初始化的全局变量的一块内存;代码段(正文段):存放程序执行代码的一块内存区域;BSS段:存放程序中未初始化的全部变量和静态变量的一块内存区域,程序结束后,静态变量资源由系统自动释放)。
栈区:在执行函数时,函数(包括main函数)内局部变量的存储单元都可以在栈上创建,函数执行结束时这些存储单元自动被释放。
堆区:亦称动态内存分配。程序在运行的时候用malloc或new申请任意大小的内存,程序员自己负责在适当的时候用free或delete释放内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