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情“滤镜”的晕轮效应 | 为何热恋时会“盲目”

注:本文为“爱情“滤镜”行为分析”相关合辑。
略作重排,未整理去重。


为什么热恋中的人会对自己的另一半有 “滤镜”?

USouthAustralia 酷炫脑 2024 年 11 月 25 日 20:32 湖北

爱情背后的科学

俗话说“爱情是盲目的”,而澳大利亚最近的一个研究让我们更加理解这背后的原因。众所周知,浪漫的爱情会改变大脑,释放出所谓的爱情荷尔蒙——催产素,使我们在坠入爱河时感到兴奋。

研究背景与方法

现在,来自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堪培拉大学和南澳大利亚大学的研究人员测量了大脑的一部分是如何在浪漫刚刚开始时将我们所爱的人推上“神坛”的。这项全球首创的研究研究了人类大脑的行为激活系统(BAS)和浪漫爱情之间的关系。研究人员对 1556 名自称“恋爱中”的年轻人进行了调查。

调查的问题主要是关于他们对伴侣的情绪反应、在伴侣身边的行为以及对伴侣的关注程度。结果显示,当我们陷入爱河时,大脑的反应会发生变化,让我们的爱人成为生活的焦点。

研究成果与发现

澳大利亚国立大学首席研究员、博士生亚当・博德(Adam Bode)说,这项最近发表在《行为科学》(Behavioural Sciences)杂志上的研究揭示了浪漫爱情背后的机制。

博德说:“说实话,我们对爱情的进化了解得并不多。人们认为爱情大概是从大约 500 万年前,人类和我们的祖先类人猿区分开后开始有的。我们知道古希腊人对浪漫爱情有很多哲学上的思考,他们认为这既是美妙的体验,也可能是痛苦的经历。目前发现的最古老的诗歌实际上是一首爱情诗,创作于公元前 2000 年左右。”

催产素与多巴胺的作用

堪培拉大学学者、UniSA 兼职副教授菲尔・卡瓦纳(Phil Kavanagh)博士说,这项研究表明,浪漫的爱情与行为和情感的变化有关。

卡瓦纳博士说:“我们知道催产素在浪漫爱情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因为当我们和心爱的人在一起时,这种荷尔蒙会在我们的神经系统和血液中循环流动。然而,所爱的人之所以具有特殊的重要性,是因为催产素和多巴胺结合在一起,而多巴胺是我们大脑在恋爱时释放的一种化学物质。从根本上说,爱情激活了大脑中与积极情绪相关的通路。”

未来研究方向

未来的研究将探讨男性和女性在爱情方面的不同表现,并且会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从而进一步研究不同类型的爱情。

参考文献

  1. Adam Bode, Phillip S. Kavanagh. Romantic Love and Behavioral Activation System Sensitivity to a Loved One. Behavioral Sciences, 2023; 13 (11): 921 DOI: 10.3390/bs13110921

nature 揭秘:恋爱 “滤镜” 如何让 “求偶者” 对威胁信息 “视而不见”

原创 朱丽 王兆松 运动与大脑 2024 年 12 月 31 日 10:02 广西

爱情使人盲目

图片

爱情使人盲目,它让我们变得盲目地追寻着那个人的身影,无论是他的容貌、性格还是过去的经历。在爱情的世界里,我们看不到对方的缺点,只看到他的优点;我们听不到他的过错,只听到他的动听的声音。爱情是一种魔力, 它让我们放下了理智,只顾着追逐那份心动的感觉。然而,当爱情褪去了浪漫的外衣,我们才会发现,我们曾经的盲目,只是因为我们迷失在了爱情的烟雾中。

图片

这种盲目怎么导致的

这种爱情的盲目并不是空穴来风,是什么在作祟? 科学来回答你,《Nature》发布了一项突破性的研究,通过对果蝇求偶行为的深入分析,科学家们首次揭示了动物在寻求配偶时,其神经环路如何精密地平衡风险与收益之间的权重。

图片

论文首页信息

01. 研究摘要

图片

02. 研究设计

图片

03. 研究结果

图片

图 1 雄性果蝇通过 LC16 神经元对视觉威胁的求偶行为受到干扰

图片

雄性果蝇在面对视觉威胁时,通过 LC16 神经元调控其求偶行为。当 LC16 神经元被抑制时,果蝇无法停止求偶以应对威胁;而当 LC16 神经元被人工激活时,果蝇会中断求偶行为。此外,钙成像结果显示,LC16 神经元在面临威胁时表现出显著的活性增加。

图片

图 2 视觉驱动的 5-HT 信号抑制 P1 和 plP10 求偶神经元

图片

图 2 研究发现:果蝇中如 P1 和 plP10 神经元和相关的 5 - 羟色胺受体在调节求偶行为和应对威胁时具备关键作用。通过遗传操作和光遗传学方法,科学家发现激活或抑制这些神经元或者受体可以显著影响雄性果蝇在威胁环境下的求偶行为。此外,通过神经元重建和信号变化分析,进一步确认了这些神经元与脑区 LC16 神经元之间的连接,建立了网络模型。这为果蝇的社会行为和神经机制提供了新的见解,这也对研究其他物种的类似行为具有启示作用。

图片

图 3 求偶后期的果蝇对威胁的反应减少

图片

图 3 研究发现,处于求偶后期步骤的果蝇对威胁的反应显著减少。利用不同时间点给予威胁,观察到野生型雄性果蝇的求偶以及防御行为的变化,此外还通过遗传操作改变特定神经元 OvAbg 的活性,证实了这些神经元在调节果蝇对威胁的反应和求偶行为中的调节作用。

图片

图 4 利用多巴胺的释放反映求爱的进展

图片

研究发现,增加多巴胺的释放反映了果蝇的求偶进展。通过遗传操作和光遗传学方法,研究者观察了神经元 TH-C1 和 OvAbg 在求偶过程中的活性变化。利用钙成像技术监测了神经元活性的实时变化,发现这些变化和果蝇的求偶行为与对威胁的反应密切相关。

图片

图 5 增加多巴胺会抑制视觉威胁通路

图片

研究发现,多巴胺的逐渐增加抑制了视觉威胁神经通路。通过电子显微镜重建、钙成像技术和遗传操作,研究者观察了神经元 LC16 和 PPM1/2 在威胁环境过程中的活性变化。同时发现多巴胺可以影响这些神经元的活性,通过调节视觉威胁通路来改变果蝇的行为反应。

04. 研究结论

研究发现雄性果蝇在求偶过程中神经元的变化。

  1. 求偶初期威胁感知机制视觉威胁阻断求偶,在求偶早期阶段,视觉威胁会激活神经元 LC16 神经元抑制 P1 和 plP10 神经元,使果蝇停止求偶并产生防御行为。

  2. 求偶后期威胁感知变化及机制,果蝇求偶后期对威胁变得不敏感,随着求偶过程的推进,雄性果蝇对视觉威胁的反应逐渐减弱,在求偶后期甚至完全忽略视觉威胁。这通过多巴胺释放到 LC16 神经元的轴突末端,利用 Dop2R 受体抑制视觉威胁检测通路,使雄性果蝇在接近交配时能够专注于求偶。

05. 研究反思

  1. 这项研究揭示了 “恋爱脑” 的神经生物学原理,也就是说当我们在追求一个对自己很重要的目标时,我们可能会降低对潜在风险的评估。这就很可能是多巴胺调控机制作用的结果。

  2. 请不要叫别人是恋爱脑,这并不是他们能控制的,纯爱战士应声倒地实例现实并不少见,但是小编希望我们在勇于追求真爱或者重要目标时应该多听听他人的见解,理性思考完,勇敢去做。

06. 研究展望

  1. 验证 P1 与 PPM1/2 神经元的相互作用:未来实验将测试 P1 神经元的反复活动是否由随着求偶进展而增强的 PPM1/2 神经元所促进。

  2. 多巴胺渐增释放的普遍作用:将研究多巴胺渐增释放是否在其他动物中也作为感官过滤系统。

  3. 跨物种多巴胺神经元功能的共性:鉴于多巴胺神经元在细胞生物学上的跨物种相似性,将研究多巴胺介导的过滤系统是否是一种普遍机制。

参考文献: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7890-3


爱情滤镜:晕轮效应如何让你在亲密关系中 “盲目”?

原创 FeelingHub 2025 年 04 月 07 日 20:54 广东

River flows in you,River flows Twilight Piano

你是否曾在热恋时觉得伴侣 “完美无缺”,却在相处数月后突然发现 Ta 的缺点?

或是明明知道对方有些问题,却总忍不住为 Ta 找借口:“Ta 只是压力大”?

这种 “情人眼里出西施” 的现象,背后其实是心理学中的 “晕轮效应” 在操控你的大脑。

图片

《恋恋笔记本》

一、什么是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Halo Effect)由心理学家爱德华・桑代克于 1920 年提出,指人们会因某人的 一个突出特质 (如外表、才华、财富),而自动美化其整体形象,甚至忽略其他缺点。

经典实验

研究者让受试者看一张 “高颜值” 者的照片,并评价其性格、能力。结果发现,人们普遍认为好看的人更聪明、善良、值得信赖 —— 即便他们对照片中人的其他信息一无所知。

二、晕轮效应在亲密关系中的表现

1. 热恋期的 “完美滤镜”

刚坠入爱河时,伴侣的某个优点(如幽默、体贴)会让你觉得 Ta “无可挑剔”,甚至将 Ta 的小缺点(如拖延、粗心)视为 “可爱”。*

心理学解释

多巴胺的分泌会抑制理性思考,让你对伴侣的认知停留在 “理想化” 层面。

2. 长期关系中的 “认知偏差”

  • 若伴侣在某方面表现优秀(如事业成功),你可能会默认 Ta 在其他领域(如育儿、家务)也 “理应做得好”,即便事实并非如此。

  • 案例:一位妻子抱怨丈夫从不参与家务,却仍认为他 “是个好爸爸”,只因他在职场表现突出。

3. 分手后的 “记忆美化”

  • 即使关系结束,人们仍可能因曾经的 “光环”(如初恋的纯真)而念念不忘,甚至忽略分手的真实原因。**

三、晕轮效应的双刃剑作用

积极作用

  • 加速亲密感建立

    通过放大对方的优点,快速拉近心理距离。

  • 提升关系满意度

    积极滤镜让人更愿意包容矛盾,维持情感联结。

消极影响

  • 忽视潜在问题

    过度美化可能导致你在关系中 “自欺欺人”,错过解决问题的黄金期。

  • 理想破灭后的落差

    当光环褪去,缺点暴露时,可能产生强烈失望感,甚至引发冲突。

图片

《恋恋笔记本》

四、如何摆脱 “爱情滤镜” 的操控?

1. 引入 “第三者视角”

  • 定期问自己:“如果我的朋友和这样的人交往,我会支持吗?”

  • 记录伴侣的优缺点清单,用客观数据替代主观感受。

2. 延迟判断

  • 热恋时给自己 3 个月的 “观察期”,不急于承诺,让时间检验对方的真实性格

3. 警惕 “标签化” 思维

  • 避免用单一标签(如 “学霸”“暖男”)定义伴侣,多维度了解 Ta 的性格、价值观和生活习惯。

4. 建立双向反馈

  • 定期与伴侣坦诚沟通,讨论彼此对关系的真实感受,而非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中。

结语

晕轮效应如同一层浪漫的薄纱,既能让爱情朦胧美好,也可能让你迷失方向。

真正的亲密关系,不是靠滤镜维持的幻觉,而是在清醒中依然愿意拥抱对方真实的样子。

愿你既能享受心动,又有勇气直面真实。

图片

《恋恋笔记本》


当我们坠入爱河时,我们真的丢失理性了吗? | 爱情滤镜

原创 京师心理 京师心理大学堂 2025 年 07 月 09 日 20:01 北京

作者 | 卷耳

热恋时,TA 总把奶茶吸管咬成波浪形,你觉得这笨拙的样子像撒娇的树懒;

TA 顶着三天没洗的蓬乱头发跑来见你,你笑着说这是刚被龙卷风吻过的艺术发型。

可是分手后,某天在便利店偶遇,望着 TA 低头挑苹果时翘起的衣领,你忽然发现那件条纹衬衫的袖口早就磨得起球。

为什么恋爱时我们自动开启美颜模式,连对方忘关冰箱都能脑补成 “生活哲学家”?

而当滤镜破碎后,曾经可爱的迷糊变成恼人的粗心,呆萌的举动化作愚蠢的证据?

这戏剧化的转变背后,正是 **「爱情滤镜」**在悄悄起作用。

何为爱情滤镜?

从心理学的角度而言,爱情滤镜被定义为 “积极幻想”(Positive Illusion),属于亲密关系中常见的认知偏差类型。它指个体在亲密关系中通过理想化伴侣特质夸大对关系的控制感,以及持有不切实际的乐观预期,来维持关系满意度和稳定性的认知偏差 [1]。

需要注意的是,此类偏差并非完全脱离现实,而是通过减少怀疑和增强安全感,帮助伴侣在不确定性中保持承诺

研究表明,处于热恋状态的个体倾向于将美貌、善良、聪慧等积极特质投射到伴侣身上,从而构建出理想化的关系图景[2]。

这种 “认知扭曲” 甚至呈现出双向不对称性:一项针对 113 名男性和 143 名女性的实验发现,无论性别,参与者普遍认为伴侣在整体吸引力及身体局部特征(如眼睛、声音、皮肤等)吸引力的评分均显著高于自我评价[3]。这种自我贬抑与伴侣美化的双重机制,恰能解释为何许多人在亲密关系中容易陷入自卑情绪。

那么,爱情滤镜究竟是如何产生的呢?

爱情滤镜的神经与进化逻辑

1.“恋爱脑”,当然与 “脑” 有关!

在神经科学的视角下,大量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揭示了爱情滤镜产生的生物基础。相比于观看朋友的图像,当我们观看所爱之人的图像时,大脑奖赏系统的核心区域—— 右侧腹侧被盖区(VTA)及其投射靶区尾状核呈现显著激活的状态。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这两个区域共同构成中脑边缘多巴胺通路的关键节点:VTA 作为多巴胺能神经元富集区,通过神经投射将多巴胺输送至尾状核,以此驱动奖赏预期动机强化[4]。

而与此同时,社会认知网络则呈现广泛抑制:负责社会规范判断的右侧前额叶、处理自我与他人界限的顶叶,以及参与社会认知的颞中回皮层活动减弱,更关键的是杏仁核活动的特异性降低—— 该区域通常与恐惧、悲伤等负面情绪加工相关,在观察他人负面表情时活跃度通常会升高,但面对爱人负面表情时其活跃度则会受到抑制 [5]。

这种神经激活模式的双向调节(即奖赏系统激活伴随认知控制抑制)意味着:多巴胺能激励系统推动个体专注追求情感奖赏,而社会认知网络的抑制则降低了对外界评价的敏感性,形成**“理性暂时让位于感性”** 的认知状态,从而塑造出对爱人的独特理想化视角

所以,即使伴侣唱歌明显跑调时,你可能觉得这也太真实可爱了吧!其实啊,这 “不争气” 的样子是因为,此时大脑的尾状核因多巴胺释放产生愉悦感,而负责客观分析唱歌水平的顶叶皮层活跃度降低,所以理性分析就暂时缺席啦!

2. 糟糕,恋爱也 “成瘾”!

此外,恋爱奖赏系统的激活机制还与成瘾研究存在同源性

一项行为成瘾的研究中显示,多巴胺能系统的改变(即 “奖赏缺乏综合征”)会增强对奖赏的敏感性,驱动奖赏导向行为[6]。

这就像手机充电器老化 —— 电池容量越来越小(受体减少,敏感性降低),每次充满电(多巴胺释放)能维持时间的变短。为了维持使用,用户不得不更频繁地寻找充电机会(奖赏导向行为),甚至冒着风险使用不合格的充电设备(高风险行为)。

值得注意的是,爱情滤镜涉及的腹侧被盖区、尾状核等区域,在药物成瘾研究中也显示出相同的神经活动模式[7]。

这种神经通路的共享性提示,爱情滤镜的形成机制与成瘾行为具有相似的神经生物学基础。而从这个层面来说,爱情滤镜的本质是奖赏系统对繁殖行为的驱动,其激活过程往往绕过意识层面的理性审核,导致个体对伴侣的认知偏差几乎成为一种**“本能反应”**。

3. 生存需要,进化导致我们这样!

进化心理学为此现象提供了更深层的解释框架。在严苛的远古环境中,时间成本与繁殖窗口期构成双重选择压力 —— 而早期人类中约有 27% 的婴儿在周岁前夭折,约 47.5% 的儿童未能存活至青春期 [8]。

在这种背景下,择偶决策的延迟可能导致基因传递失败,所以女性需在极短时间内评估男性是否具备 “持续投资意愿与能力”(如狩猎技能、食物分享倾向),这驱动了神经机制(如多巴胺系统)对 “可靠信号”(如承诺行为)的快速奖赏,形成爱情滤镜的进化基础。

人类学家 Helen Fisher 提出的三重求偶系统理论进一步揭示了这一机制:哺乳动物与鸟类在进化过程中形成了性欲、求偶吸引力和依恋三个相互关联的系统。其中,性欲系统驱动个体寻求广泛交配机会;求偶吸引力系统促使资源集中于特定对象以节省能量;依恋系统则保障配偶共同完成育儿职责 [9]。

其中,求偶吸引力系统的运作高度依赖多巴胺奖赏机制—— 例如在草原田鼠实验中,雌性个体与雄性交配后,她对该伴侣形成明显的偏好,而若向其伏隔核注射多巴胺激动剂,即便未发生实质性互动,也会对注入时在场的雄性产生强烈偏好 [10]。这证实浪漫爱情中的渴望与驱动力并非抽象情感,而是由神经化学物质直接调控的生理唤醒状态

从生存策略角度看,爱情滤镜还是一套精密进化的基因传递保障程序:通过将复杂的社会价值判断转化为即时神经奖赏,它确保早期人类能在生育窗口关闭前完成配偶筛选。这种机制虽然可能产生认知偏差(如过度理想化伴侣),但在进化尺度上显著提升了择偶准确性,使人类基因在高达 47.5% 的儿童夭折率压力下仍能成功延续。

滤镜到底要不要加?

爱情滤镜对亲密关系的影响呈现显著的辩证特征。

一方面,爱情滤镜在亲密关系中发挥着缓冲带的作用,它能够有效缓解日常摩擦带来的负面影响,使伴侣双方能够将注意力集中于核心情感纽带的维系与深化 [11]。

然而,当积极幻想突破现实边界时,则可能演变为危险的自欺机制—— 当我们因 “滤镜” 而低估实际存在的冲突强度时,这种认知与现实的落差可能为长久相处之后的幻灭埋下伏笔 [12]。

那我们该如何趋利避害,建立健康的亲密关系呢?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自身的依恋模式 [13]。

如果你是安全型依恋者,那么你可以每周记录一次自己让步的具体事件,评估这些妥协是否真正尊重了自身的核心需求

如果你是焦虑型依恋者,那么你可以依靠沟通,通过具体的行为约定代替主观臆测,逐步培养直接表达的习惯。

如果你是回避型依恋者。那么你可以每天主动告知伴侣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通过可验证的积极反馈逐步重建信任基础

图片

(图源网络,侵删)

此后,建立系统的现实检验机制也至关重要。你可以记录下客观事实、自我演绎与其他可能性。例如当伴侣未及时回复信息时,你可以在事实栏写 “TA 已 3 小时未回消息”,演绎栏写 “TA 故意冷落我”,可能性栏则列出 “可能在开会” 或 “手机没电” 等客观解释,以此区分客观事实与主观演绎

此外,强化独立的价值认同也是破除关系滤镜的关键。通过专业技能提升、运动目标达成等与伴侣无关的成就,能够有效减少通过美化对方来补偿自我否定的心理依赖。对于长期陷入非理性信念的个体,**认知行为疗法(CBT)**的专业指导能帮助解构这些思维定式。

“情感不是理性的对立面,而是理性决策的导航系统。” 真正的爱情清醒力,不在于彻底摒弃滤镜,而在于掌握何时需要启用显微镜审视细节,何时允许柔光镜增强温度 —— 这种动态平衡的艺术,或许才是亲密关系最深刻的科学命题。


via: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