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个月,我几乎把各种新出的 AI 产品都点开试过一遍。
越试越觉得自己好像被困在一个千篇一律的聊天框里。
你问,它答。
你想一句话,它给你一篇小论文。
信息越多,情绪越淡。
直到灵光出现。
它让我第一次意识到:
原来 AI 不必被对话框束缚,它可以长成一种更优雅、更舒服的体验。
它不是在堆功能,而是在重新塑造人与信息之间的关系。

01
很多 AI 都在努力“解释世界”
灵光却直接把世界“铺开给你看”
最早吸引我的地方,是它对内容呈现的态度。
传统 AI 的回答,总会在开头讲概念、讲原理,你必须读完一大段才能抓住重点。
灵光不是,它直接把结论放在你眼前,甚至把过程变成了能“看清楚”的东西。
为了测试它到底能不能做到这一点,我给它一个测试目标:把一个抽象的趋势讲到肉眼可见。
测试目标示例:
“假设未来十年国内新能源充电桩数量逐年递增,请把这个趋势用最直观的方式展示出来。”

灵光给到我的不是一堆文字解释,而是一个非常直观的数据表格。
你不需要理解它说什么,表格自己就把故事讲完了。
这种“看了就懂”的体验,让我第一次觉得 AI 的回答可以是轻的,是被设计过的。
02
查资料这件事,本该更像翻一本做得精致的杂志
而不是浏览器式的信息堆砌
为了看看灵光在“信息整理”这件事上到底能做到什么程度,我换了一个方向。
给它一个挑战:
测试目标:把一个复杂对象解释得更像“现场体验”而不是“讲述”。
测试目标示例:
“帮我快速了解一下古罗马竞技场。”
灵光并没有按照百科那种“建造年份—结构—文化意义”节奏,而是把重点揉得很松——好吸收,也好读。
最让我意外的是页面顶部浮着的 3D 模型。

我轻轻旋转一下,能看到光影从拱门缝里滑过去,像站在当地绕着建筑转了一圈。
那种信息的沉浸感,是过去任何 AI 或网页都没给过我的。
03
科普应该是“小孩都能秒懂”,而不是“成年人也看不太懂”
我又换了个角度测试它 —— 让它把一个容易讲复杂的知识,用最轻的方式呈现出来。
测试目标:
“用最直观的方式解释一下为什么早晨的天空更容易出现丁达尔效应。”
灵光的思路很简单:

先给一个一眼能懂的核心解释,再用一个直观的比喻把空气粒子和光束的路径直接画出来。
没有任何术语堆砌,也不费脑。
属于那种“看了三秒就明白”的体验。
我甚至觉得,这可能是未来科普类教育内容的基本底线。
04
闪应用:当你的想法不再只是想法
AI 第一次让“做个小工具”变得像写便签一样简单
如果说前面的视觉体验让我觉得灵光“好看”,
那闪应用则让我意识到:
它其实是把每个用户都变成了能“瞬间造工具”的人。
我给了它一个临时灵感:
测试目标:把一个日常小问题做成可以随时用的小应用。
测试目标示例:
“做一个能让我快速记录每天饮水量的极简小工具,不用花哨功能,只要点一下就能+250ml。”
它没有让我选择模板,也没有让我下载安装。
一段时间不到,它就在回答里生成了一个可以直接点、直接用的应用。
你说想加每日总结,它就加。
你说想换颜色,它立刻改。
像是你身边有一个 24 小时不抱怨的专属工程师。
软件门槛第一次低到这种程度,让人有点恍惚。
05
灵光开眼:当 AI 能“看懂世界”,
它就开始变得有温度了
最后,我用它最核心的能力做了个现场测试 —— 看东西。
我随意给它一个挑战:
测试目标:让它识别一个现实物体并回答一个衍生问题。
测试目标示例:
“对准一块不规则纹理的石头,让它告诉我形成原因,以及我能在哪里看到类似的地质结构。”
这种“和 AI 共同观察世界”的体验,让我第一次感觉到陪伴感。
AI 终于不是一个只会说话的对话框,而是一个能一起看风景、一起探索的小伙伴。
06
写在最后
灵光的底层逻辑,是还给我们“好奇心”的权力
体验下来,我有一个很强烈的感受:
灵光不是在做更强的 AI,而是在做更“人”的 AI。
它不把你当成一个需要被灌输信息的容器,
而是当成一个愿意去体验、探索、理解的人。
它把复杂变成可以摸、可以看、可以点一下就能跑起来的东西。
让那些你本来懒得查的、难以想象的、容易被拖延的小念头,重新变得值得去触碰。
这大概就是它名字里那点“亮”。
愿你用它点亮那些一闪而过的好奇心。
也愿你在未来的信息洪流里,仍然能保持那份轻盈的兴趣。
了解更多AI资讯,职场思考,科技资讯,扫码加入群聊,解锁更多精彩内容

868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