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学习机器学习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两个长的不一样的交叉熵损失函数。
假设我们现在有一个样本 {x,t}\{ x,t\}{x,t},这两种损失函数分别是。
-
−tjlog(yj)-t_j\text{log}(y_j)−tjlog(yj),
t_j
说明样本的ground-truth
是第j
类。 -
−∑itilog(yi)+(1−ti)log(1−yi)-\sum_it_i\text{log}(y_i)+(1-t_i)\text{log}(1-y_i)−∑itilog(yi)+(1−ti)log(1−yi)
这两个都是交叉熵损失函数,但是看起来长的却有天壤之别。为什么同是交叉熵损失函数,长的却不一样呢?
因为这两个交叉熵损失函数对应不同的最后一层的输出。第一个对应的最后一层是softmax,第二个对应的最后一层是sigmoid。
如果看到这个答案就明白了的话,就没必要往下看了,如果感觉云里雾里的话,请听细细分解。
首先来看信息论中交叉熵的定义:
−∫p(x)logg(x)dx
-\int p(x)\text{log}g(x)dx
−∫p(x)logg(x)dx
交叉熵是用来描述两个分布的距离的,神经网络训练的目的就是使 g(x)g(x)g(x) 逼近 p(x)p(x)p(x)。
现在来看softmax
作为最后一层的情况。g(x)g(x)g(x)是什么呢?就是最后一层的输出 yyy 。p(x)p(x)p(x)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one-hot
标签。我们带入交叉熵的定义中算一下,就会得到第一个式子:
−tjlog(yj)
-t_j\text{log}(y_j)
−tjlog(yj)
- jjj : 样本xxx属于第jjj类。
再来看sigmoid
作为最后一层的情况。sigmoid
作为最后一层输出的话,那就不能把最后一层的输出看作成一个分布了,因为加起来不为1
。现在应该将最后一层的每个神经元看作一个分布,对应的 targettargettarget 属于二项分布(target的值代表是这个类的概率),那么第 iii 个神经元交叉熵为:tilog(yi)+(1−ti)log(1−yi)t_i\text{log}(y_i)+(1-t_i)\text{log}(1-y_i)tilog(yi)+(1−ti)log(1−yi),所以最后一层总的交叉熵损失函数是−∑itilog(yi)+(1−ti)log(1−yi)-\sum_it_i\text{log}(y_i)+(1-t_i)\text{log}(1-y_i)−i∑tilog(yi)+(1−ti)log(1−yi)。
解释完了,最后总结一下:这两个长的不一样的交叉熵损失函数实际上是对应的不同的输出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