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
I/O作为应用系统常用的功能之一,对其有基本的理解是非常有必要的。尤其是在SOA盛行的今天,高效率的I/O是SOA的基础设施RPC框架的基石。本文将针对I/O领域中常见的两组分类:同步与异步,阻塞与非阻塞进行浅析。
I/O操作的原理
在对I/O进行分类之前,我们先来回顾一下I/O操作的原理,这更有助于我们了解同步与异步、阻塞与非阻塞,以及JAVA BIO、NIO、AIO的底层实现。
在这里,我们以更利于我们理解的网络I/O场景作为分析场景(对于Linux操作系统而言,网络I/O和本地磁盘I/O本质上是一样的),一次网络I/O如下图所示:
我们可以看到,这里主要涉及到用户程序、操作系统Kernel、硬件设备三层,整体操作过程为:
- 用户程序A发起I/O操作;
- 操作系统Kernel通过底层硬件设备检查I/O是否就绪(对于写入方,是否与接收方已完成通信链路连接;对于接收方,是否有数据到达);
- 如果未就绪,则进行未就绪时的处理方式(下边会说);如果已就绪,对于接收方,将数据从硬件设备读取到操作系统Kernel,然后再从操作系统Kernel读取到用户程序空间,完成读取操作;对于写入方,将数据从用户程序空间写入操作系统Kernel,然后再将操作系统Kernel中的数据写入硬件设备,以进行向远端的网络传输。
我们关注这里边的第三步。首先考虑未就绪时的处理方式,显而易见,操作系统此时有两种可选的方式:
- 操作系统挂起用户程序,切换到其他操作,等就绪了再唤醒用户程序:从调用方的角度看,此时用户程序的调用被阻塞了;
- 操作系统不挂起用户程序,直接返回未就绪状态给用户程序:从调用方的角度看,此时用户程序的调用并没有被阻塞,只是状态为未就绪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