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通信基础
文章平均质量分 58
bobuddy
这个作者很懒,什么都没留下…
展开
-
MQTT协议简介
MQTT 中的所有通信都分为“主题”。MQTT 客户端可以向 Topic 发布消息,也可以订阅接收来自他人的消息。主题可以是任何字符串,旨在对共同感兴趣的主题进行分组,例如,传感器更新将发布到主题,群聊中的消息也是如此,具体取决于用例。原创 2024-04-15 09:15:20 · 865 阅读 · 0 评论 -
无线空间流
比如在11ac中,1个独立空间流最高速率是433Mbps,2个独立空间流最高速率为867Mbps。为了避免被切割的信号不一致而无法重新组合,接收端会同时具备多重天线接收,然后利用DSP重新计算的方式,根据时间差的因素,将分开的各信号重新组合,并且快速正确地还原出原来信号。,从1*1到1*2或2*1,到2*2再到2*3或3*2,信噪比逐步显著增加,然而,从3*3后,信噪比增幅则趋于自然且幅度比较小。在MIMO系统中,收发天线的数据被分成多个独立的空间流,空间流越多,独立处理数据的路数就越多,速率也越高。原创 2023-12-27 10:43:08 · 665 阅读 · 0 评论 -
WIFI基本概念
WIFI原创 2023-12-05 15:46:26 · 741 阅读 · 0 评论 -
以太网PHY,MAC接口
从硬件的角度看,以太网接口电路主要由MAC(Media Access Control)控制器和物理层接口PHY(Physical Layer,PHY)两大部分构成。如下图所示:DMA控制器通常属于CPU的一部分,用虚线放在这里是为了表示DMA控制器可能会参与到网口数据传输中。但是,在实际的设计中,以上三部分并不一定独立分开的。由于,PHY整合了大量模拟硬件,而MAC是典型的全数字器件。考虑到芯片面积及模拟/数字混合架构的原因,通常,将MAC集成进微控制器而将PHY留在片外。原创 2023-12-01 14:22:10 · 1878 阅读 · 0 评论 -
交换技术-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交换技术是指主机之间、通信设备之间或主机与通信设备之间为交换信息所采用的数据格式和交换装置的方式。按交换技术可分为: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原创 2023-11-26 16:42:38 · 1814 阅读 · 0 评论 -
集线器-交换机-路由器
集线器就是将网线集中到一起的机器,也就是多台主机和设备的连接器。集线器的主要功能是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同步整形放大,以扩大网络的传输距离,是中继器的一种形式,区别在于集线器能够提供多端口服务,也称为多口中继器。集线器在OSI/RM中的物理层集线器的基本功能是信息分发,它把一个端口接收的所有信号向所有端口分发出去。一些集线器在分发之前将弱信号重新生成,一些集线器整理信号的时序以提供所有端口间的同步数据通信。集线器实际就是一种多端口的中继器。原创 2023-11-26 16:06:36 · 4317 阅读 · 1 评论 -
常见无线通信协议对比
通信协议原创 2023-11-01 18:44:48 · 393 阅读 · 0 评论 -
载波(带通)调制
通信基础转载 2023-02-16 17:10:05 · 3618 阅读 · 0 评论 -
多路复用技术
通信基础转载 2023-02-16 17:06:01 · 1870 阅读 · 0 评论 -
基带信号编码方式
通信基础转载 2023-02-16 15:19:36 · 3482 阅读 · 0 评论 -
dBm和asu关系
通信基础原创 2022-11-28 16:03:01 · 24254 阅读 · 0 评论 -
OFDM基本原理
通信基础转载 2022-11-07 19:34:34 · 20836 阅读 · 0 评论 -
IQ信号简介
RF原创 2022-09-23 17:16:08 · 8460 阅读 · 0 评论 -
多普勒效应
多普勒效应指出,波在波源移向观察者时接收频率变高,而在波源远离观察者时接收频率变低。当观察者移动时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但是由于缺少实验设备,多普勒当时没有用实验验证,几年后才用测量的数据去验证。假设原有波源的波长为λ,波速为u,观察者移动速度为v(以下分析方法不适用于光波,光波的多普勒效应见下文):当观察者走近波源时观察到的波源频率为 u*u/λ(u-v),反之则观察到的波源频率为。u*u/λ(u+v)一个常被使用的例子是光,当恒星接近观察者时,其发出的光的颜色会...转载 2021-12-22 09:07:50 · 3549 阅读 · 0 评论 -
5G NR 频率计算
一、5G NR的频段 增加带宽是增加容量和传输速率最直接的方法,目前5G最大带宽将会达到400MHz,考虑到目前频率占用情况,5G将不得不使用高频进行通信。 3GPP协议定义了从Sub6G(FR1)到毫米波(FR2)的5G目标频谱。 其中FR1是5G的核心频段,以3.5G(又称C波段)附近的频谱资源作为5G部署的黄金频段。 FR2由于频谱高,衰减快,则作为5G的辅助频段,用于热点区域速率提升。3GPP 协议定义的5G频谱FR1如下,相比于4G LTE的频段做了部分合并、拆分与添加。...转载 2021-11-16 15:49:20 · 4595 阅读 · 0 评论 -
5G NR/LTE ARFCN-Frequency Caculator
Formulas5G NR-ARFCN Frequency calculation (38.104)FREF= FREF-Offs+ ΔFGlobal(NREF– NREF-Offs)LTE E-ARFCN Frequency calculation (36.101)FDL= FDL_low+ 0.1(NDL– NOffs-DL)FUL= FUL_low+ 0.1(NUL– NOffs-UL)UMTS U-ARFCN Frequency calculation (...转载 2021-11-16 14:58:41 · 1634 阅读 · 0 评论 -
无线通信频率分配表
先看看无线电信号的频谱如何划分:1、 5G NR 3GPP已指定5G NR 支持的频段列表,5G NR频谱范围可达100GHz,指定了两大频率范围:①Frequency range 1 (FR1):就是我们通常讲的6GHz以下频段•频率范围:450MHz - 6.0GHz•最大信道带宽100MHz②Frequency range 2 (FR2):就是毫米波频段•频率范围:24.25GHz - 52.6GHz•最大信道带宽400MHz..转载 2021-11-16 09:08:17 · 5843 阅读 · 0 评论 -
5G NR 的子载波
5G NR 的子载波间隔、帧、子帧、时隙、符号子载波间隔:在LTE系统中只有一种类型的子载波间隔,也就是15khz;然而在NR系统中,有5种可选的子载波间隔,包括15khz、30khz、60khz、120khz、240khz。如下图所示,帧和子帧:上下行传输帧的持续时间是10ms,一个帧可以分为10个子帧,也就是说,一个子帧的持续时间为1ms,由于子载波间隔是可选的,那么一个时隙的持续时间也不是固定的,但是如果子载波间隔固定,其时隙的持续时间也就固定了。时隙:在LTE系统中,一个子帧.转载 2021-11-12 14:22:23 · 4696 阅读 · 0 评论 -
5G NR
NR,其全称为New Radio,也被称为新空口。我们从名称中可大概一窥究竟。所谓“新空口”,包含了两个词:“新”和“空口”。由此引出了两个问题:什么是空口?新在哪里?什么是空口?移动通信系统主要由终端,基站,核心网这三部分组成了两个子系统。其中终端和基站组成了基站子系统,核心网内部很多复杂的网元组成了网络子系统。什么是空口?终端一般就是我们最常用的手机,基站就是那个有高塔能发射信号的家伙,核心网的位置最靠后,本质上就是个路由器,把各个基站连接起来,这样才能相互通信。其中,手机和转载 2021-11-12 12:08:11 · 1752 阅读 · 0 评论 -
载波频率与相对带宽
射频工作频率越高,可以使用的相对带宽越大。相对带宽就是载波频率的百分之5左右,这是无线通信使用的经验公式。基带带宽除以载波频率也叫调制率。或者这样理解载频频率,决定了单位时刻内传输的波形个数,比如1HZ的载频每秒传输一个波形,10hz 每秒传输10个周期波形,所以射频的频率高,一个时间段内传输的波形周期越多。基带信息靠加载到载波波形传输,本来 1比特用1个波形周期传输,现在有十个波形周期,那么就可以传输10个比特,比特速率变大,那么带宽也变大。) 根据奈奎斯特-香农采样定理: 采样频率需大于原创 2021-11-12 11:02:20 · 4387 阅读 · 0 评论 -
5G NR MIMO 物理层设计规范
在“Workshop on 3GPP Submission TowardsIMT-2020”会议上,RAN WG1副主席YounsunKim介绍了NR-MIMO物理层设计规范。本文是原英文稿的翻译。来源:5G通信技术转载 2021-11-11 20:28:31 · 499 阅读 · 0 评论 -
SRS轮发
随着5G时代的到来,5G手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顾名思义,“5G手机”最大的卖点自然就是5G,其中一个术语“SRS轮发”经常看到厂家在宣传。据说支持SRS轮发之后,手机的上网速度会更快!这分明不是人话。“轮发”这两个字还好理解,大概就是轮流发送的意思,那轮发前面的“SRS”又是什么意思呢?两者合起来的“SRS轮发”到底是要表达什么呢?话说5G的超高下载速率主要来自MIMO技术,MIMO的全称是: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意为多入多出,主要靠在空中同时传输多路不同的数转载 2021-11-11 10:43:44 · 3419 阅读 · 0 评论 -
5G SRS原理及应用
一、SRS概念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探测参考信号,用于估计上行信道频域信息,做频率选择性调度。用于估计上行信道,做下行波束赋形。二、PMI方式与SRS方式PMI与SRS都是用于基站探测终端位置和信道质量的方式。PMI(Precoding Matrix Indicator)预编码矩阵指示,是基站通过一种预先设定的机制,依靠终端测量后辅以各种量化算法,来估计信道信息和资源要求,并上报给基站;而SRS则是利用信道互易性让终端直接将信道信息上报给基站,显然SRS转载 2021-11-10 19:40:11 · 15876 阅读 · 0 评论 -
LTE参考信号CRS、DRS、SRS、DMRS
SRS: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上行探测参考信号)作用:上行信道估计,选择MCS和上行频率选择性调度,TDD系统中,估计上行信道矩阵H,用于下行波束赋形。DMRS:DemodulationReference Sgnal,解调参考信号,在LTE中用于PUSCH和PUCCH信道的相关解调。CRS:Cell Reference Signal(小区参考信号)作用:(1)下行信道质量测量,如RSRP,(2)下行信道估计,用于UE端的相干检测和解调。位置:每个下行原创 2021-11-10 17:51:47 · 5280 阅读 · 0 评论 -
MR-DC
MR-DC 简介multi -rate dual connectivity双链接(Dual Connectivity,DC),顾名思义即同时连接两个“网络”,最早是在LTE时代引入的。在LTE阶段引入的DC是LTE-LTE DC。为了区分两个“网络”的主次,我们把跟核心网有控制连接的“网络”叫做主小区组(Master Cell Group, MCG)并把另外一个“网络”叫做辅小区组(Secondary Cell Group,SCG)。为什么这里叫做“小区组”,我们后面再做解释。在NR阶段,由于运营原创 2021-11-09 20:06:43 · 4100 阅读 · 0 评论 -
NR 700M与2.6G
700M标准及频段分配情况1,标准:R15标准中,N28频段下最大20MHz带宽,R16标准新增最大支持30M带宽。2,频谱使用现状协议定义N28频段范围为上行703-748MHz,下行758-803MHz, 工信部分配协议定义的前40M用于无线通信,但当前广电占用N28前30M用于广播电视发送, 后续需要进行全网清频LTE TDD/FDD差异LTE中,TDD与FDD整体95%均相同,只有物理层有略微差异NR 700M/2.6G帧结构差异NR中,每个子转载 2021-11-09 11:37:39 · 7125 阅读 · 0 评论 -
LTE中RB和RE、REG、CCE的定义
一、RB、RE、REG、CCE定义:1、RB(ResourceBlock):频率上连续12个子载波,时域上一个slot,称为1个RB,即1RB=12个子载波。RB=12*15K=180K如图左侧橙色框内就是一个RB。根据一个子载波带宽是15k可以得出1个RB的带宽为180kHz。2、RE(ResourceElement):频率上一个子载波及时域上一个symbol,称为一个RE,如图右下角橙色小方框所示。1RE=15K子载波:LTE采用的是OFDM技术, OFDM则是每个Symbol都对应..转载 2021-11-09 11:29:02 · 11580 阅读 · 1 评论 -
载波聚合(CA)-carrier aggregation
1 为什么需要载波聚合?一般来说,要提升网速或者容量,有下面几个思路:建更多的基站:这样一来同一个基站下抢资源的人就少了,网速自然就上去了。但缺点是投入太大了,运营商肯定不会做亏本的买卖。提升频谱效率:从2G到5G,有多少专家潜心钻研,一头青丝变华发,就是为了提升效率,在每赫兹的频谱上传更多的数据!可见这项工作是真的很艰难。增加频谱带宽:这是提升容量最简单粗暴的办法了,从2G到5G,单个载波的带宽不断增长,从2G的200K,再到3G的5M,4G的20M,在5G时代甚至达到了100..转载 2021-11-08 20:25:54 · 7489 阅读 · 0 评论 -
MIMO多入多出
MIMO即多入多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技术,指基站和终端同时使用多重天线收发信号,以此增加数据传输速率和准确性。不过MIMO技术并非简单地增加天线数量,实际上背后还有大量的通信机制和算法等作为支撑所谓4x4 MIMO,指的是无线网络的基站有4根天线发射数据而用户终端有4根天线接收数据,而4x2 MIMO的用户终端只有2根天线接收数据。你可以把手机天线和基站的通信路径想象成一个个的数据传输管道。当手机执行下载任务时,数据流从你附近的基站发射到你的手机上,而这原创 2021-10-16 16:47:54 · 1571 阅读 · 0 评论 -
5G关键技术——Massive MIMO 基本原理
摘要近年来移动数据业务量呈现几何指数增长,在可预测的未来我们急需能够满足更高的传输速率,更大的带宽容量和更低延时的无线通信系统。而相比较第四代(4G),第五代(5G)移动通信需要在无线传输上取得突破性创新,以实现频谱效率和功率效率提升10倍以上的目标,其中,MassiveMIMO(大规模天线技术,亦称为Large Scale MIMO)是第五代移动通信(5G)中提高系统容量和频谱利用率的关键技术。本文将MassiveMIMO技术的研究进行原理阐述,其中重点阐述MIMO技术在功率增益上的提高——波..转载 2021-10-11 20:02:09 · 34591 阅读 · 2 评论 -
RSSI-RSRP-RSRQ
SINR:信号与干扰加噪声比 (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是指接收到的有用信号的强度与接收到的干扰信号(噪声和干扰)的强度的比值;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信噪比”。RSRP:(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参考信号接收功率) 是LTE网络中可以代表无线信号强度的关键参数以及物理层测量需求之一,是在某个符号内承载参考信号的所有RE(资源粒子)上接收到的信号功率的平均值。RSRQ:(ReferenceSignalRe原创 2021-09-06 14:24:30 · 2230 阅读 · 0 评论 -
向日葵远程控制软件。
向日葵远程控制是一款提供远程控制免费的服务的软件。向日葵远程控制支持主流操作系统Windows、Linux、Mac、Android、iOS跨平台协同操作,在任何可连入互联网的地点,都可以轻松访问和控制安装了向日葵远程控制客户端的设备。整个远控过程,可通过浏览器直接进行,无需再安装软件。向日葵远程控制开发了多款智能硬件,如开机棒、开机插座、控控、向日葵UU等,通过软硬结合的方式, 解除部分用户使用软件限制,有更完善的远程控制体系。[1]向日葵远程控制还支持定制化解决方案,针对个人、企业等不同类..转载 2021-07-27 08:57:40 · 11712 阅读 · 0 评论 -
CSMA/CD-CSMA/CA
1.CSMA(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 CSMA当其他节点检测到信道被占用时不发送数据。但是当数据发送完后其他节点同时检测到信道为空闲,之后又在同一时刻发送数据,可能再次产生冲突。2.CSMA/CD(带冲突检测的载波侦听多路访问协议) 由于以太网(Ethernet)成为现存局域网络结构的绝大多形式,CSMA/CD(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Collision Detection)载波监测多址接人协议也成为局域网采用最多的MAC协议。CSMA/CD适宜于总线型.原创 2021-07-22 19:59:16 · 5880 阅读 · 0 评论 -
互联网通信(九)
原创 2021-07-22 17:53:05 · 100 阅读 · 0 评论 -
互联网通信(八)
NVT :network virtual terminal 网络虚拟终端WWW: world wide webFTP : file transferprotocolHTTP :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 超文本传输协议HTML :hyper text mark up language 超文本标记语言。XML:...原创 2021-07-21 12:01:07 · 101 阅读 · 0 评论 -
互联网通信(七)
全球13个DNS根(rootDNS)服务器信息A.root-servers.net198.41.0.4美国B.root-servers.net192.228.79.201美国(另支持IPv6)C.root-servers.net192.33.4.12法国D.root-servers.net128.8.10.90美国E.root-servers.net192.203.230.10美国F.root-servers.net192....原创 2021-07-20 14:54:43 · 174 阅读 · 0 评论 -
互联网通信(六)
原创 2021-07-19 20:31:33 · 115 阅读 · 0 评论 -
互联网通信(五)
原创 2021-07-20 14:58:11 · 106 阅读 · 0 评论 -
互联网基础理论(四)
原创 2021-07-16 17:55:50 · 133 阅读 · 0 评论 -
互联网基础理论(三)
原创 2021-07-13 20:51:41 · 229 阅读 · 0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