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企业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我们总是被“自动化”和“智能化”这两个词洗脑。什么都能自动化,什么都能智能化,似乎这是所有企业转型的最终目标——把人类从“体力劳动”和“低级脑力劳动”中解救出来,赋予我们更多时间去享受生活,去玩麻将,去看《芒果台》上的综艺节目。但是,真的每个流程都需要自动化和智能化吗?每个流程都适合不动脑子地全程“机器人式”操作吗?我的答案是:不一定!有些流程,还是需要我们人类发挥点聪明才智,挥舞一下“人情关系”和“职权资源”的魔法棒。
自动化智能化 = 最佳解决方案?
让我们从企业的生产流程谈起。假设某家公司已经完成了数字化转型,构建了C2M(Customer to Manufacturing,客户到生产)流程系统。客户下了订单,订单信息被自动传送到生产线,但是,这时有个小问题——采购部门的物料还没有完全到位。你知道,做C2M流程的好处之一就是让一切看起来都很自动化,订单一到,生产排产系统就该火速启程。然而,这时候的问题是——自动化流程又开始“憋气”了。没有齐全的物料,生产就不能启动,这看似是程序设计中的“标准流程”,可这个流程是不是真的完美呢?
我们试想一下,如果一切都按部就班地进行,系统会要求等到所有的物料都到位,然后才能开始生产排程。可是,难道真的需要等到所有的物料都齐套才能启动生产吗?如果物料到达时只有一部分,难道不能先启动一部分生产线,先做一些不受物料限制的工序,然后其他部分慢慢补充吗?在某些情况下,甚至可以通过人力手段来调度一些物料,或者利用现有库存进行一些临时替代,继续推动流程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