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集成”之一二三

自动化测试是持续集成的前提

毋庸置疑,自动化测试是持续集成的前提。

如果您的项目还没有单元测试或功能测试代码,那么持续集成的意义就不那么重要了。只有随着项目的进行,不断增多的自动化测试,才能突显持续集成的重大意义。持续集成是代码健康状况的指示器或风向标。通过持续集成,可以尽早发现问题,提醒团队成员尽早修复问题,得到更健康的代码。

持续集成有很多实践,通过实际项目的经历,总结三个基本实践:

一、尽早开始

持续集成应该在项目初始阶段就给予考虑,并在搭建开发环境的同时建立持续集成环境。而且,你最先check-in的代码文件应该包括你的构建脚本,从而触发第一次构建,并使这次构建通过。此后,你所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增加代码,改进构建过程。

有人可能会说:“刚开始时,代码那么少,大家工作在不同的功能模块上,冲突不多,自己手工运行一下测试不就行了,等以后再建持续集成环境吧。”
其实,很多时候一旦说“等以后”,那就等于说“Never”。就象单元测试一样,“开始时代码这么简单,不用测试也没问题;而当认为代码不那么简单需要测试时,就会发现此时单元测试太难了,要重写好多代码,还是不写了吧!”结果可想而知。

所以,持续集成还是在项目最简单的时候引入为好。

二、尽快运行

持续集成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得到尽早的反馈。项目开始时,代码较少,持续集成所用的时间不会太长,只有几分钟。对于开发团队来说,这个时间还可以忍受。可是,随着代码库的不断增大,功能增多,持续集成所花的时间越来越长,以至于影响开发团队的生产力。一定要在此之前再去优化你的持续集成。因为当你意识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它已经产生了负面影响。那么如何让持续集成尽快运行呢?

一般来说,有三种途径可以达到:(一)优化代码,即通过对现有代码的优化使运行更快,如尽可能地减少外部依赖,使用内存数据库代替基于文件系统的数据库等;(二)纵向扩展,即通过增强持续集成所需硬件的性能[如内存,CPU]等提高运行速度;(三)横向扩展,即通过将测试分成多个部分,在多个环境下并行运行后汇总结果,以达到节省时间的目的。

三、专人负责

在项目中,要有专门的人员或角色(CI engineer)来负责持续集成的改进。只有某种任务有相应的责任人后,该任务的执行才能得到保障。这一点在较大或较复杂的项目中尤其重要。

因为在项目较小,人员较少的情况下,大家可能会对持续集成的环境都非常了解,只要有问题发生,都会找到问题,加以解决。但是,在较大较复杂的项目中,持续集成环境可能会比较复杂,持续集成的服务器以及构建机在哪里,有什么样的配置,如何管理不可能被所有的项目成员了解。此时,就该CI engineer出现了。他的责任就是尽可能地利用资源使持续集成的周期缩短,使反馈更加迅速。

当然,这并不是说,有了CI engineer,持续集成的结果就由他负责。对于持续集成中的失败,所有团队成员都有责任有义务去fix,即使自己不能fix,也要找到正确的人去fix。


当然,这并不是持续集成的全部,只是持续集成的基本实践。只有做到了这三个基本实践,才能高效地发挥持续集成的作用。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