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数据分析:随机截距交叉滞后RI-CLPM与传统交叉滞后CLPM

有同学问随机截距交叉滞后和传统交叉滞后的区别,随便记录一下,希望给到大家启发。

拟合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RI-CLPM的时候我们需要将变量的观察分数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为总体均数grand means,就是每个变量在同一时间所有观测的均数;第二部分是因素间的稳定性stable between components,体现为变量的随机截距,就是说不同的个体在显变量的得分上有一个随机扰动,第三部分是因素内的波动性fluctuating within components,就是针对每个个体的每次测量和期望的得分的差异。

设定随机截距的操作就是在模型设定的时候额外设定一个重复测量的潜变量,然后将所有测量的载荷设定为1。

具体地看下面的例子,下图是一个研究睡眠问题和焦虑的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数据测了5波,其中Sit代表个体i在t时间的睡眠问题,Ait代表个体i在t时间的焦虑:

R数据分析:随机截距交叉滞后RI-CLPM与传统交叉滞后CLPM

以上图为依据给大家讲讲随机截距交叉滞后的3个部分,首先总体均数就是说我观测的所有样本在某个时间点测得的这个变量的总体水平,比如睡眠的总体均数我就可以用μt表示,焦虑的总体均数就可以用πt表示,t就取1到5,当然了这个总体均数可以随着时间变化,作为一个验证性的方法我也可以选择验证不变性,都行,看你的理论考虑。

第二个部分就是因素间的稳定性,在上面的图中用B打头,这个主要是体现时间不变性条件下的得分与总体均数之间的差异性(同一时间点每个人之间的不同),用随机截距体现,就是个体差异。

第三部分是因素内的波动性,是用W表示的,表示一个个体观测的分数和基于随机截距和总体均数所期望出来的分数之间的差异(纵向波动)。

上面

这是一个**代码型**文件。你要求的是:**三个变量、三次测量的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RI-CLPM)Mplus 代码**。 我们将严格按照以下结构回答: 1. **代码概述** 2. **代码解析** 3. **知识点详解(不超过3个,每个≤50字)** --- ### **代码概述** 本代码实现的是**随机截距交叉滞后模型(Random Intercept Cross-Lagged Panel Model, RI-CLPM)**,适用于对**三个变量在三个时间点上的纵向数据**进行建模,分离个体间稳定性个体内动态变化,用于检验变量间的**跨时间预测关系(交叉滞后效应)**。 该模型通过引入“随机截距”因子来捕捉个体之间的稳定差异,从而更准确地估计个体内层面的动态过程。 --- ### **代码解析** ```mplus TITLE: RI-CLPM for Three Variables with Three Measurement Waves; DATA: FILE = "data.dat"; ! 替换为你的实际数据路径 ; VARIABLE: NAMES = id x1 x2 x3 y1 y2 y3 z1 y2 z3; ! 假设变量为 X, Y, Z 的三波测量 USEVARIABLES = x1 x2 x3 y1 y2 y3 z1 z2 z3; MISSING = ALL(-99); ANALYSIS: ESTIMATOR = MLR; ! 推荐:稳健最大似然法,处理非正态和聚类 ITERATIONS = 1000; CONVERGENCE = 0.00001; MODEL: ! Step 1: 定义随机截距因子(个体间稳定性) RI_X BY x1@1 x2@1 x3@1; ! 随机截距X:所有载荷固定为1 RI_Y BY y1@1 y2@1 y3@1; RI_Z BY z1@1 z2@1 z3@1; [RI_X RI_Y RI_Z]; ! 自由估计均值 RI_X-Ri_Z@0; ! 关键:将潜变量残差方差设为0(即截距代表稳定特质) ! Step 2: 定义个体内残差项(个体内波动) x1-x3@1; ! 测量误差或个体内变异,允许自由估计 y1-y3@1; z1-z3@1; ! Step 3: 设置自回归路径(个体内 T1→T2, T2→T3) x2 ON x1; x3 ON x2; y2 ON y1; y3 ON y2; z2 ON z1; z3 ON z2; ! Step 4: 设置交叉滞后路径(关键:个体内动态预测) y2 ON x1; y3 ON x2; z2 ON x1; z3 ON x2; x2 ON y1; x3 ON y2; z2 ON y1; z3 ON y2; x2 ON z1; x3 ON z2; y2 ON z1; y3 ON z2; ! Step 5: 同一时间点变量相关(可观测残差协方差) x1 WITH y1 z1; x2 WITH y2 z2; x3 WITH y3 z3; y1 WITH z1; y2 WITH z2; y3 WITH z3; OUTPUT: STDYX SAMPSTAT TECH1 TECH8 MODINDICES(ALL); PLOT: TYPE = PLOT3; ``` --- ### ✅ 模型说明图解(文字版) ``` 个体间层面(Between-Level): RI_X ──→ 所有 x_t 的均值(稳定特质) RI_Y ──→ 所有 y_t 的均值 RI_Z ──→ 所有 z_t 的均值 个体内层面(Within-Level): x1 → x2 → x3 ↓ ↓ y1 → y2 → y3 (交叉滞后路径在此层解释) ↓ ↓ z1 → z2 → z3 ``` > 🔍 只有个体内部分(去除了个体稳定性后)的交叉滞后才反映真实动态影响。 --- ### ✅ 如何使用? #### 1. 数据准备 - 将 Excel 导出为 `.dat` 文件; - 确保每行是一个人,列为: ``` x1 x2 x3 y1 y2 y3 z1 z2 z3 ``` #### 2. 修改变量名 - 把 `x`, `y`, `z` 改成你的真实变量名,例如: - `mot1-mot3`(动机) - `per1-per3`(表现) - `emo1-emo3`(情绪) #### 3. 运行后看什么? - 在输出中查找: ```plaintext y2 ON x1 0.25* ! 表示 T1 动机预测 T2 表现 x2 ON y1 0.10 ! 反向预测较弱 ``` - 使用 **STDYX** 列的标准化系数比较路径强度。 --- ### ✅ 文献支持(可用于论文引用) - **Hamaker, E. L., Kuiper, R. M., & Grasman, R. P. P. P. (2015).** *A critique of the cross-lagged panel model.* Psychological Methods, 20(1), 102–116. > 提出 RI-CLPM 是解决 CLPM 混淆个体内/间效应的理想替代方案。 - **Mulder, J. D., & Hamaker, E. L. (2021).** *Three analytic approaches using longitudinal data.* Annual Review of Statistics and Its Application. > 详细对比 CLPM vs RI-CLPM vs LDMS。 --- ### **知识点(列出该代码中遇到的知识点)** 1. **随机截距因子(RI)分离个体内个体间效应** RI 吸收跨时间稳定的个体差异,使交叉滞后仅反映个体内动态。 2. **RI-CLPM 避免传统 CLPM 的混淆偏差** 传统模型混杂了长期特质短期变化,RI-CLPM 更准确刻画因果过程。 3. **自回归交叉滞后路径建模个体内预测** 在控制前期值后,检验一个变量是否能预测另一变量的后续变化。
评论 2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公众号Codewar原创作者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