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博客是从4.17到现在的一个总结,会回答以下问题:
1 记流水账式的记录从实习结束到毕业这段时间的事情
2 谈谈ACM
3 关于毕业设计
4 谈谈本人大学的一些经验·
1 实习离职之后就开始准备毕业设计的开发。但是因为实在太懒了,加上拖延症,导致实际开发工作在5.1才开始。
从5.1-5.5为设计的时间,大多在半夜0.到凌晨6.,5.6为论文写作时间。开发总计30小时,论文6小时。
然后就是等答辩,答辩前导师看了下格式,改了改。
准备了简单的ppt,用笔记本搭了能跑起来的环境。
之后就是去答辩,答辩总共7分钟,很顺利通过了一辩。
然后是上传毕业设计源码+论文。之后就是毕业典礼+拍照。
基本就这些事。
2 ACM,这个东西说实话很看兴趣,大学很多人都是想着先放松的,好现在突然和你说参加这个比赛,你需要放弃假期,放弃寒暑假,有多少人愿意呢。整个四年读下来,大学课程给予的知识实在有限,acm能够让你的思维偏向于计算机思维。思考问题的时候会从时间空间的维度上先去想问题。
我和我这只队伍其实在整个大学的训练真的是很糟糕,参与这个比赛的原因都不纯粹,我不清楚队友的原因。以下是我的原因:
a.大学的课程没有让我感受到it专业的特性,acm让我感觉我在敲代码来实现某个事物。
b.程序设计竞赛都有一个排行榜的存在,处在前列会有成就感。
c.校内参加的人并不多,在选拔阶段,能够凭借自己较好的逻辑能力通过选拔。
d.公休训练,节假日训练,寒暑假训练,会被动的让自己处在所谓“别人在玩,我在努力学习”的莫名优越感
e.出去打比赛,训练,都让自己觉得大学过的很充实,学会了一些基础算法,会让自己感觉比别人更加聪明。
f.有助于就业。
对于以上原因,如果读者有想类似的原因,希望能够再审视自己,能不能有动力坚持下去,可以看出我这样的队伍最终的成绩其实并不好,成了炮灰。其实对于ACM还有很多可以说的,但是脖子实在太疼,写到这里。
3 说到毕业设计,想先提一个现象,同一份工作给ab2个人去做,都给30天的时间,a从第一天到最后一天都实在做,并且在最后可能会提前做完,b前面25天不做事,最后5天抓紧做完了,2个人的结果是相同的,但是过程不同,我就是后者,我会对我即将需要做的事情进行评估,然后放到最后去做;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我可以在做事之前有一段时间休息,以一个得到奖励的心态无欲无求的去做事,但是风险就是万一评估错了,最后的时间就会很紧,最好的例子就是小学初中的暑假作业,懂得都懂。这次毕业设计就是这样,我在2 3月份就大概知道要做成什么样子了,但是一直拖到5.1才开始做,但是有惊无险的花了5天就做完了。最后的毕业答辩也是,其实本科的答辩真的不严,只要这个东西是你自己做的并且有一定工作量,同时在老师问你代码的时候,你能轻车熟路的找到相应部分并且进行对应的修改,老师基本就默认你过了,然后催着你下去填表。我就是这样,询问游戏的某个功能实现的时候,直接就可以到目标代码段,然后在没有注释的情况下解释,并进行修改然后现场看效果。做到这样就可以了。所以其实在那段时间我没必要去担心毕设的问题。但确实就算是做完了,后面的时间里都是很难受的,担心不符合毕业设计的工作量。。。。。
4 大学的一些经验:
a.社团的选择,校级的社团一律不加,亲身证明毫无意义,与外院的同学交朋友毫无用处,开会的时候大家都是相互演戏,毫无意义,纯属浪费时间。如果自己不是特别闲,志愿者性质社团一律不加,亲身证明,真的浪费时间。加社团建议加入院级的管理相关部门。优点:有助于在学院内处理好人际关系,因为相同学院,大家都能彼此了解和理解,交到一个同学院不同专业的朋友=掌握了该专业的一切信息,能够锻炼自己,因为是学院内的组织那么相关工作都肯定与学院的时间安排相匹配。
b.选课的考试,亲身经历来看,本人学校的选课,想要通过都很简单,其实整个大学,我最喜欢最后通过考试来考核的课程,因为这类课程不需要进行所谓的大作业或者是小论文的形式,仅仅是在考试周去写一张卷子就可以了,从需要做事的复杂度来说,考试真的是最舒服的。因为真的老师不可能出很难卷子。大学的考试考核的课程,我基本都是在考试前一天把书从头到尾翻一遍,结合最后一堂课的重点,只要记性好基本不可能挂。而且因为考试周在17.18周,n门考试的时间都是分散的,所以你会多出了很多时间来做自己想做的事。别人都在图书馆挤破头抢位置复习的时候,就是最舒服的时候了。但并不是说不去复习,只求过就好,还得看你对这门课的学习的程度,如果你觉得你这门课有希望靠满绩,那还是需要努力复习,向满绩冲刺。
c.大学图书馆真的是最重要的财富,大学四年,我基本翻完了图书馆里的国外小说,因为图书馆会成套的买,给阅读节省了很多成本。找本书,坐在图书馆,耳机一带,就可以开始进入书中的世界了。所以,在大一大二的时候,别人在复习准备考试的时候,我就特别喜欢去图书馆看书,可能是那种情况会激发阅读兴趣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