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93年出生31岁左右的程序员去京东(被调侃为 “狗厂”)面试时的糟心经历:一开始沟通挺顺利,但面试官问到年龄,他回答 “31-32 岁” 后,对方以 “要和HR谈谈” 为由挂断电话,后续大概率面试失败。企业一边喊着 “缺技术专家”,一边却把有经验的成熟员工拒之门外,这就是30多岁的程序员常被视为 “高危人群”!
针对该事件很多网友发表自己的评论
@代码民工 35+:一模一样的经历!我34岁面某大厂,HR直接说 “我们更倾向培养年轻团队”。干了10年技术,写过百万行代码,最后输给了简历上的出生年份,可笑又无奈。
@技术管理岗转型:别把锅全扣在企业头上。技术行业知识更新速度每年超40%,30岁还在写基层代码,没转管理或架构师,被优化是迟早的事。焦虑不如早转型,我28岁就开始学项目管理,现在带团队反而不怕年龄问题。
@90后养老选手:现在投简历都得 “改年龄”—— 把毕业时间P得晚两年,不然连面试机会都没有。30岁在互联网不是 “中年”,是直接被判 “死刑”。
@互联网观察员:本质是行业 “三高” 特性(高强度、高迭代、高竞争)的副作用。大厂项目周期以 “月” 计算,996常态化,30+ 程序员体力拼不过25岁应届生,薪资成本却是人家的2-3倍,企业自然倾向 “性价比”。
@程序员的保温杯:现在相亲都不敢说自己是互联网行业,怕对方问 “能活到35岁吗”…… 建议行业出个 “防年龄歧视保险”,交满5年保费,35 岁后每月赔 1 万,比养老金靠谱。
@脱发等级十级选手:面试时HR问我 “能接受加班吗”,我反问 “能接受我突然心梗吗”—— 毕竟31岁的心脏,可能比50岁的还脆弱。
@体制内转码选手:去年从国企裸辞转编程,现在后悔死了!建议想入行的年轻人先评估风险,能进国企、事业单位的技术岗就别去大厂,至少不用担心35岁被扫地出门。
评论区的激烈讨论,撕开了互联网行业光鲜背后的残酷现实。当 “年轻” 成为职场唯一通行证,当经验和能力败给出生日期,我们需要的不仅是个人转型的智慧,更需要行业生态的改变。正如网友 @老码农所言:“一个让 30 岁程序员惶恐的行业,终究不是健康的行业。” 你身边有类似的年龄焦虑吗?欢迎留言聊聊。
某迪员工爆料:公积金个人交3998,公司交3998,实在是爽飞了!
领取Python编程学习资料
添加下方小编微信备注"资料"
如果这篇文章觉得对你有点作用,能否帮忙点个关注。顺便给个三连击:点赞、转发和在看。若可以再给我加个星标⭐️就更好了,谢谢你看我的文章,我们下篇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