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据香港文汇报等港媒报道,法国奢侈品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近日发客户信,称发生客户资料外泄事件,近42万名香港客户受影响 —— 这些包含姓名、联系方式、消费记录的敏感信息一旦流入黑市,不仅可能导致客户遭遇诈骗、骚扰,更会直接冲击品牌信任度。
这起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从电商平台到奢侈品品牌,用户信息外泄事件频发,背后暴露的是行业在用户信息安全管理上的共性短板:多数企业的安全防护仍停留在 “出问题再补漏” 的被动状态,而忽略了用户信息从产生到消亡的全生命周期中,每个环节都可能存在的 “隐形缺口”。
用户信息不是 “静止” 的数据包,而是像水流一样在企业的业务链条中流动 —— 从用户在 APP 填写信息时被收集,到存入数据库长期存储,再到客服查询、营销推送时被调用,最后在信息过期后被销毁,每个环节都可能成为风险突破口。LV 此次外泄事件尚未明确具体原因,但结合过往案例来看,风险点可能藏在任何一个环节:或许是存储服务器的加密密钥管理疏漏,或许是内部员工权限管控不严导致数据被非法拷贝,又或是传输给合作方时未做加密处理被拦截。
用户信息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

从全生命周期的视角看,当前行业在用户信息管理中存在的潜在风险,其实可以归纳为 “三个脱节”:
收集环节与必要原则脱节
不少企业在用户注册或消费时,会过度收集 “非必要信息”—— 比如到店买一件衣服需要填写家庭住址,扫码点一次餐要授权读取通讯录。这些超出业务需求的信息一旦存储,就会变成 “闲置风险资产”,一旦发生泄露,损失会成倍扩大。就像 LV 的客户资料中,若包含非消费必需的私人信息,外泄后的危害会进一步升级。
存储与加密防护脱节
有些企业认为 “存在数据库里就安全”,却忽略了存储环节的核心防护逻辑:数据不仅要 “存得住”,更要 “拿不走、读不懂”。真正的安全存储,需要像给数据装 “双重锁”—— 一层是存储介质的物理隔离(比如独立加密服务器),另一层是数据本身的加密处理(比如对手机号、身份证号等敏感字段进行不可逆加密)。如果只是简单存储明文数据,就像把贵重物品放在未上锁的抽屉里,风险几乎是必然的。
流转与动态监控脱节
用户信息不会一直躺在数据库里,客服查询、会员营销、合作方数据同步等场景都会导致数据流转。但很多企业对流转过程缺乏监控:谁在什么时间调取了数据?调取的用途是否合理?数据是否被异常转发?就像交通路口没有监控会增加事故风险,数据流转没有动态审计,就很难及时发现异常操作 —— 等到发现泄露时,往往已经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如何建立用户信息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机制

在信息收集阶段,要守住 “最小必要” 的底线。企业应先明确 “做这件事必须要哪些信息”—— 比如奢侈品品牌确认客户订单,只需姓名、联系方式、收货地址即可,无需收集家庭关系、收入情况等无关信息。少收集一份非必要信息,就少一分泄露风险。
在存储与流转阶段,应当从算法、硬件、权限三方面构建立体防护。选择高强度加密算法,防止被暴力破解;采用专业加密硬件,如加密芯片,从物理层面保障安全;严格划分权限,不同人员只能接触到其工作所需的加密数据,以此形成坚固的加密存储防线 。流转时,无论是内部系统调用还是外部传输,都要像 “快递寄贵重物品” 一样 —— 既要有加密传输通道,又要有严格的权限校验。比如客服查询客户信息时,系统应自动隐藏部分字段,且每次查询都留下操作记录,一旦出现异常可追溯。
在信息销毁阶段,要做到 “彻底不可恢复”。很多企业会忽略 “过期信息” 的风险 —— 那些超过存储期限的客户资料,如果只是简单删除而未做彻底销毁,可能被技术手段恢复。真正的销毁应该“烧成灰”,不仅要删除数据库记录,还要对存储介质进行格式化、覆盖写入甚至是使用物理化学手段破坏等操作,确保数据从物理层面无法复原。
说到底,用户信息安全不是 “一次性工程”, 需要根据数据生命周期调整方式,既不能在收集阶段过度收集,也不能在使用阶段缺乏监控。LV 近 42 万客户资料外泄事件,更像是一次行业警示:在数字化时代,用户信息已经成为企业的核心资产之一,对它的保护能力,终将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的隐性指标。
从长远来看,构建用户信息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体系,不仅是对客户负责,更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唯有将安全理念贯穿信息管理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在数字化浪潮中筑牢信任基石,赢得客户与市场的双重认可。
对企业而言,与其在泄露后花巨资补救,不如从现在开始,把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嵌入业务流程 —— 毕竟,客户的信任一旦失去,比任何数据泄露的损失都更难挽回。
108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