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智能设备开机上电的瞬间,系统将按照预设的启动流程完成初始化。然而,设备启动代码的完整性往往容易被忽视。若引导程序的初始代码遭到恶意篡改,即便后续配备了完善的加密与认证机制,整个系统仍可能沦为攻击者的操作平台。
安全芯片作为可信计算体系的关键组件,通过构建硬件级信任根,在设备启动阶段实施完整性度量与认证机制,确保加载的每段代码均通过数字签名验证,从而有效抵御供应链攻击与恶意篡改风险。
第一行代码的 “身份验证”
在设备启动阶段,引导加载程序(BootLoader)作为固件执行的初始环节,承担着初始化硬件资源和加载操作系统内核的关键功能。若 BootLoader 遭到恶意篡改,植入非法指令或恶意代码,将导致后续加载的操作系统及应用程序被非法控制,形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为确保 BootLoader 的完整性与可信性,安全芯片采用数字签名与算法校验机制实现代码认证。在芯片生产阶段,通过算法对 BootLoader 代码进行运算,生成唯一的值作为数字指纹,并存储于芯片内部的受保护存储区域。该区域具备只读属性,采用物理隔离与访问控制技术,确保存储内容不可被篡改,即使芯片制造商也无法对其进行修改。
该验证机制贯穿整个启动链,采用链式验证(Chain of Trust)架构。在从 BootLoader 加载操作系统内核,直至关键应用程序启动的每个阶段,安全芯片均会对加载的代码执行校验,确保启动过程的每个环节均符合预期,建立完整、可信的启动信任链。
用 “物理指纹” 筑牢信任根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如何确保存储设备身份认证信息的安全存储介质具备绝对安全性?若攻击者能够获取并复制存储于其中的认证数据,便可能实施伪造攻击,进而威胁设备安全启动的可信根基。
为此,需构建一个具备物理防复制特性的信任锚点,即信息安全领域中的 “信任根”。在众多技术方案中,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hysical Unclonable Function,PUF)凭借其独特的硬件安全机制,成为生成信任根的技术手段之一。
PUF 的工作原理基于集成电路制造过程中不可避免的物理随机差异。如同自然界不存在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同一批次生产的芯片,因硅晶体排列、光刻工艺误差及电路微观缺陷等制造过程引入的物理特性差异,其电学响应呈现出独一无二的特征。PUF 技术正是利用这种芯片固有的物理不可克隆性,通过特定激励 - 响应机制,为每颗芯片生成唯一且不可预测的密钥。
与传统预存储密钥不同,PUF 生成的密钥具有动态生成特性。在设备每次启动时,通过向芯片施加激励信号,实时采集并处理芯片的物理响应,从而动态生成认证密钥。这种机制类似于生物特征识别中的活体检测技术,密钥并非静态存储于非易失性存储器中,而是基于芯片实时物理特性的动态映射,有效避免了密钥提取攻击。
基于 PUF 技术构建的信任根,为设备身份认证信息的存储与验证提供了物理层面的安全保障。攻击者即使通过物理攻击手段拆解芯片,利用电子显微镜等精密仪器对芯片结构进行逆向分析,也难以复制出具有相同物理响应特性的芯片副本,从而无法获取合法密钥。该机制从硬件物理层面对信任根实施保护,从根本上杜绝了信任根被篡改或复制的安全风险。
为什么信任根如此重要?

从开发者视角出发,设备启动安全作为信息安全体系的根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若设备无法验证运行代码的可信性,后续构建的加密通信机制与数据存储加密方案,将因底层信任缺失而沦为潜在安全威胁的掩护工具。
安全芯片通过数字签名验证技术确保启动代码的完整性与真实性,结合物理不可克隆函数(PUF)构建的硬件信任根,形成双重安全防护体系。该机制不仅能够验证代码来源的合法性,同时利用 PUF 生成的唯一密钥特性,有效抵御密钥复制攻击,为设备安全启动提供可靠保障。
在物联网与智能硬件领域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随着设备接入网络规模的持续扩大及用户交互频率的显著增加,基于硬件信任根的启动安全机制已成为产品安全设计的必要条件。这种从启动阶段建立的安全防护体系,对于增强用户信任、保障系统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