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最近邻(K-Nearest Neighbors,简称KNN)算法是一种常用的机器学习分类算法,它基于实例之间的相似性进行分类。该算法通过计算待分类样本与训练集中的样本之间的距离,选取距离最近的K个邻居,根据这K个邻居的标签进行投票,将待分类样本归类为票数最多的类别。KNN算法的简单性和直观性使其成为机器学习领域的一个重要工具。
KNN算法的原理和步骤如下:
-
数据准备:首先,需要准备用于训练和测试的数据集。数据集由一系列特征向量和对应的标签组成,其中特征向量用于描述样本的属性,标签则表示样本的类别。
-
计算距离:对于测试样本,需要计算它与训练集中每个样本的距离。常用的距离计算方法包括欧氏距离、曼哈顿距离等。距离的计算可以基于特征向量的数值型属性,也可以考虑特征向量的分类属性。
-
选择K值:K值是KNN算法的一个重要参数,它表示选择多少个邻居进行投票。一般而言,较小的K值会使模型更加敏感,容易受到噪声的影响,而较大的K值会使模型更加平滑,忽略掉样本之间的细节。
-
确定类别:根据距离计算得到的K个最近邻居,根据它们的标签进行投票,并将待分类样本归类为票数最多的类别。在处理多类别分类问题时,可以使用加权投票的方式,根据邻居与待分类样本的距离进行加权。
下面是一个使用Python实现KNN算法的示例代码:
import numpy as np
<
K-最近邻(KNN)算法是一种基于实例的分类算法,利用训练集样本与待分类样本的距离进行分类。本文介绍了KNN的工作原理、步骤,包括数据准备、距离计算、选择K值和确定类别。还提供了一个简单的Python实现示例,并讨论了其优缺点,如计算复杂度高、对高维数据处理效果不佳等。KNN在处理非线性数据和噪声时表现出色,但在大规模或高维数据集上需要谨慎选择K值和距离度量方法。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0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