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2014 年之前,我们组一直使用 Excel 编写测试用例,从 2011 年开始的 3 年时间里,积累的 Excel 文件大小将近 3M,体积变大导致文件打开速度越来越慢。
同时随着项目迭代速度的加快,Excel 编写用例的效率已经开始拖后腿,经常出现在项目完结后才去追更测试用例的情况。
所以在 2014 年,我们果断的切换为思维导图编写用例,然后一直沿用至今。
二
思维导图也叫脑图,本来是为了做头脑风暴用的,用它来写用例完全是借助这个工具本身的功能而已。
所以最初我们并没有明确规定导图的使用格式,只要是可以快速进行需求的拆解,并保证用例对于需求的覆盖率即可。
可是脑图相对 Excel 来说,自由度太大了,最终就导致使用脑图编写测试用例的格式,出现了两种完全不同的风格。
三
比如现在有一个需求,完整的描述如下:
现在有一个 PC 客户端的命令行工具,这个工具可以接收三个命令行参数,其中,前两个是数字,最后一个是运算符,运算符只支持加减乘除四种,工具的功能就是把前两个数字使用运算符做下运算,然后输出运算结果。
分别使用两种格式来编写的测试用例如下图所示(部分用例):
第一种风格,完全是遵循脑图的本来用法,属于层级递进式,前面层级都是后面层级的前置条件,需要把每一个分支的所有层级全部组合到一起,才是一条完整的用例。
第二种风格,是按照要素归类的方式,每一层都是同一要素的不同类别,细化到的最后一级就是一条完整用例,前面的层级只是为了让分类清晰,为了把后面一大坨的最终用例更有条理的进行展示。
相对来说,我更推荐第二种风格。
四
第一种风格更适合做需求分析,通过思维的逻辑发散,把不同的路径通过脑图进行展现,从而激发更多的灵感。
但是测试用例是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