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周项目2】Kruskal算法的验证

本文介绍了一种使用Kruskal算法验证最小生成树的方法。通过邻接矩阵表示图,并利用直接插入排序对边进行排序,确保了算法的有效性和正确性。最终输出了最小生成树的构成。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  
Copyright (c)2017,烟台大学计算机与控制工程学院  
  
文件名称:Kruskal算法的验证.cpp  
作    者:swz 
完成日期:2017年11月23日  
版 本 号:v1.0  
  
  
*问题描述:Kruskal算法的验证。 
  
  
* 输入描述:无  
* 程序输出:测试数据  
*/    
  
//graph.h头文件代码  
#ifndef GRAPH_H_INCLUDED    
#define GRAPH_H_INCLUDED    
    
#include <stdio.h>    
#include <malloc.h>    
#define MAXV 100                //最大顶点个数    
#define INF 32767       //INF表示∞    
typedef int InfoType;    
    
    
//以下定义邻接矩阵类型    
typedef struct    
{    
    int no;                     //顶点编号    
    InfoType info;              //顶点其他信息,在此存放带权图权值    
} VertexType;                   //顶点类型    
    
    
typedef struct                  //图的定义    
{    
    int edges[MAXV][MAXV];      //邻接矩阵    
    int n,e;                    //顶点数,弧数    
    VertexType vexs[MAXV];      //存放顶点信息    
} MGraph;                       //图的邻接矩阵类型    
    
    
//以下定义邻接表类型    
typedef struct ANode            //弧的结点结构类型    
{    
    int adjvex;                 //该弧的终点位置    
    struct ANode *nextarc;      //指向下一条弧的指针    
    InfoType info;              //该弧的相关信息,这里用于存放权值    
} ArcNode;    
    
    
typedef int Vertex;    
    
    
typedef struct Vnode            //邻接表头结点的类型    
{    
    Vertex data;                //顶点信息    
    int count;                  //存放顶点入度,只在拓扑排序中用    
    ArcNode *firstarc;          //指向第一条弧    
} VNode;    
    
    
typedef VNode AdjList[MAXV];    //AdjList是邻接表类型    
    
    
typedef struct    
{    
    AdjList adjlist;            //邻接表    
    int n,e;                    //图中顶点数n和边数e    
} ALGraph;                      //图的邻接表类型    
    
    
//功能:由一个反映图中顶点邻接关系的二维数组,构造出用邻接矩阵存储的图    
//参数:Arr - 数组名,由于形式参数为二维数组时必须给出每行的元素个数,在此将参数Arr声明为一维数组名(指向int的指针)    
//      n - 矩阵的阶数    
//      g - 要构造出来的邻接矩阵数据结构    
void ArrayToMat(int *Arr, int n, MGraph &g); //用普通数组构造图的邻接矩阵    
void ArrayToList(int *Arr, int n, ALGraph *&); //用普通数组构造图的邻接表    
void MatToList(MGraph g,ALGraph *&G);//将邻接矩阵g转换成邻接表G    
void ListToMat(ALGraph *G,MGraph &g);//将邻接表G转换成邻接矩阵g    
void DispMat(MGraph g);//输出邻接矩阵g    
void DispAdj(ALGraph *G);//输出邻接表G    
    
    
#endif // GRAPH_H_INCLUDED    
  
  
//graph.cpp文件代码  
  
  
  
#include "graph.h"  
  
#define MaxSize 100  
typedef struct  
{  
    int u;     //边的起始顶点  
    int v;     //边的终止顶点  
    int w;     //边的权值  
} Edge;  
  
void InsertSort(Edge E[],int n) //对E[0..n-1]按递增有序进行直接插入排序  
{  
    int i,j;  
    Edge temp;  
    for (i=1; i<n; i++)  
    {  
        temp=E[i];  
        j=i-1;              //从右向左在有序区E[0..i-1]中找E[i]的插入位置  
        while (j>=0 && temp.w<E[j].w)  
        {  
            E[j+1]=E[j];    //将关键字大于E[i].w的记录后移  
            j--;  
        }  
        E[j+1]=temp;        //在j+1处插入E[i]  
    }  
}  
  
void Kruskal(MGraph g)  
{  
    int i,j,u1,v1,sn1,sn2,k;  
    int vset[MAXV];  
    Edge E[MaxSize];    //存放所有边  
    k=0;                //E数组的下标从0开始计  
    for (i=0; i<g.n; i++)   //由g产生的边集E  
        for (j=0; j<g.n; j++)  
            if (g.edges[i][j]!=0 && g.edges[i][j]!=INF)  
            {  
                E[k].u=i;  
                E[k].v=j;  
                E[k].w=g.edges[i][j];  
                k++;  
            }  
    InsertSort(E,g.e);      //采用直接插入排序对E数组按权值递增排序  
    for (i=0; i<g.n; i++)   //初始化辅助数组  
        vset[i]=i;  
    k=1;    //k表示当前构造生成树的第几条边,初值为1  
    j=0;    //E中边的下标,初值为0  
    while (k<g.n)       //生成的边数小于n时循环  
    {  
        u1=E[j].u;  
        v1=E[j].v;      //取一条边的头尾顶点  
        sn1=vset[u1];  
        sn2=vset[v1];   //分别得到两个顶点所属的集合编号  
        if (sn1!=sn2)   //两顶点属于不同的集合  
        {  
            printf("  (%d,%d):%d\n",u1,v1,E[j].w);  
            k++;                     //生成边数增1  
            for (i=0; i<g.n; i++)   //两个集合统一编号  
                if (vset[i]==sn2)   //集合编号为sn2的改为sn1  
                    vset[i]=sn1;  
        }  
        j++;               //扫描下一条边  
    }  
}  
  
int main()  
{  
    MGraph g;  
    int A[6][6]=  
    {  
        {0,10,INF,INF,19,21},  
        {10,0,5,6,INF,11},  
        {INF,5,0,6,INF,INF},  
        {INF,6,6,0,18,14},  
        {19,INF,INF,18,0,33},  
        {21,11,INF,14,33,0}  
    };  
    ArrayToMat(A[0], 6, g);  
    printf("最小生成树构成:\n");  
    Kruskal(g);  
    return 0;  
}  





内容概要:本文档详细介绍了Analog Devices公司生产的AD8436真均方根-直流(RMS-to-DC)转换器的技术细节及其应用场景。AD8436由三个独立模块构成:轨到轨FET输入放大器、高动态范围均方根计算内核和精密轨到轨输出放大器。该器件不仅体积小巧、功耗低,而且具有广泛的输入电压范围和快速响应特性。文档涵盖了AD8436的工作原理、配置选项、外部组件选择(如电容)、增益调节、单电源供电、电流互感器配置、接地故障检测、三相电源监测等方面的内容。此外,还特别强调了PCB设计注意事项和误差源分析,旨在帮助工程师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这款高性能的RMS-DC转换器。 适合人群:从事模拟电路设计的专业工程师和技术人员,尤其是那些需要精确测量交流电信号均方根值的应用开发者。 使用场景及目标:①用于工业自动化、医疗设备、电力监控等领域,实现对交流电压或电流的精准测量;②适用于手持式数字万用表及其他便携式仪器仪表,提供高效的单电源解决方案;③在电流互感器配置中,用于检测微小的电流变化,保障电气安全;④应用于三相电力系统监控,优化建立时间和转换精度。 其他说明:为了确保最佳性能,文档推荐使用高质量的电容器件,并给出了详细的PCB布局指导。同时提醒用户关注电介质吸收和泄漏电流等因素对测量准确性的影响。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