藜麦与蚕豆间作:农业生产、生物固氮与氮循环的新探索
在农业领域,作物间作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种植方式,但在当今大规模单作农业盛行的背景下,这种传统方式逐渐被忽视。本文将深入探讨藜麦与蚕豆间作的相关情况,包括作物特性、种植环境、生物固氮等方面,为农业生产提供新的思路。
1. 间作种植的背景与意义
在拉丁美洲,间作种植由来已久。这种种植系统可应用于多种短周期作物、园艺作物、固氮作物(豆科植物)与非固氮作物(苋属、禾本科、茄科、葫芦科等)的组合,如藜麦 - 蚕豆间作,以及与多年生作物、牧场和林牧系统的其他安排。常见的间作组合有玉米 - 蚕豆、马铃薯 - 蚕豆等,其目的通常是让豆科植物为伴生作物提供氮素。间作系统不仅能为农民带来经济收益,还能减少侵蚀、土壤压实、盐渍化和土壤贫瘠等问题,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
2. 蚕豆的特性
- 起源与分布 :蚕豆的起源尚不明确,一些人认为它起源于近东,另一些人则认为起源于非洲大陆。如今,蚕豆已遍布全球,是世界上第七重要的豆类作物,也是典型的两用豆类(人类和动物食用),16 世纪由西班牙人引入美洲。在厄瓜多尔,蚕豆是高海拔山区的传统作物,从卡尔奇到洛哈的小农户常将其作为单作种植,也会与玉米、南瓜、马铃薯等作物间作,在本研究中则与藜麦间作。
- 植物特征 :蚕豆是一年生双子叶植物(2n = 12 条染色体),具有发达的根系,主根较粗,侧根较细。茎为四边形,分枝且中空。叶子为羽状复叶,有 2 - 4 对无毛小叶。花无柄,腋生,呈白色花瓣,翅膀上有黑斑。果实为荚果,嫩时为鲜绿色,成熟时变黑。不过,并非所有花朵都能结果,多数即使胚胎已形成也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37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