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智)者利仁。”
【译文】
孔子说:“没有仁德的人不能长久地处在贫困中,也不能长久地处在安乐中。有仁德的人安于仁,有智慧的人利于仁。”
【评析】
关于“知者利仁”,有注释者解释为“聪明人知道仁有利于自己而为仁”,我觉得这句话有点勉强,而且也不符合孔子一以贯之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的观点,把君子追求仁看成是利益驱动,是对仁的一种贬低。所以我解释成“有智慧的人会做有利于仁的事。”
孔子在这一段中强调的是,如果人没有仁德,就会因为忍受不住贫穷而去做违法乱纪的事。孔子说的这一情况是客观存在的,许多犯罪记录可以证明这一点。但是如果把安于贫困也当成一种美德,在今天来说就显得非常消极了。我个人还是觉得“穷则思变”比较好,在贫穷中要积极想办法用合法的方式去摆脱贫困,而不应该为了维护仁德的美名而安于贫困不作为。
至于保持仁德能不能使人快乐,能不能使人获利,那就是见仁见智了。(佟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