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位
儒家最后一位圣人。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哲学家。
祖上
王阳明出生于官宦地主世家,祖上可追溯到晋代王羲之一脉,两晋时期战乱不断,王家从中原迁往了江南地区,具体是浙东地带。到了明朝成化年间,王阳明的爷爷王伦喜爱读书,一改往日家风,于是家人都受其熏陶,也开始读书。王伦次子王华,于成化十七年考中状元。这是王家迁往浙东以来的第一个状元。他就是王阳明的父亲。
人生轨迹
王阳明(1472年10月31日-1529年1月9日),原名王云,后改名王守仁,号阳明,又号乐山居士。浙江余姚人。
时间顺序
他自幼习文,精读史书,11岁便能写诗;12岁时立志要“读书做圣人”,而不是为了考取功名而读书;15岁,独自出塞外练习射箭、骑马,并且考察军事;17岁,在结婚当晚不见了踪影;28岁举进士;34岁因仗义抗旨,惹怒了宦官刘瑾被关进牢狱,随后发配到贵州龙场做驿丞,途中险遭刘瑾暗杀,却因祸得福,在贵州龙场悟出圣人之道;三年之后,调往江西庐陵任知县。此后,他一介书生却身处疆场,指挥作战,屡建奇功。管至南京兵部尚书,被封为新建伯。期间还评定宁王朱宸濠的叛乱。但此时,他已经感染肺病,长期咳嗽。王阳明和他的第一任妻子诸氏没有子嗣,于是在44岁那年将弟弟八岁的儿子过继到自己名下,取名正宪。嘉靖四年,第一任妻子去世,死后继娶张氏,于嘉靖五年十二月十二日,也就是他55岁那年,张氏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取名正聪。第二年,也就是嘉靖六年九月,又被朝廷派往广西平叛。嘉靖七年八月叛乱平息。九月,由于操劳过度,病情加重导致卧床不起。于是,奏请回家,返乡途中,于十一月二十九日,在江西省大余县去世。享年57岁。
地理顺序
浙江绍兴余姚县(明代的隶属关系)出生;5岁改名王守仁,开始说话;15岁独自出游居庸关、山海关(明代的京城附近) 一月有余;17岁去江西南昌与诸氏成婚;返回途中经过广信,结识大儒娄谅;28岁举进士,开始官场生涯;31岁因为官场操劳过度,请假回家,去阳明洞修习道家养生之术;33岁回朝;35岁由于政治斗争,被贬云南贵州龙场,在此龙场悟道;
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之后一路飙升。
38岁,复官庐陵县(江西吉安)任知县;39岁升任江苏南京刑部主事;40岁被召入京;45岁调往江西赣州任巡抚,后调任福建省汀州、福州任巡抚;46岁,派往江西南赣(赣州南部)平叛;回京复命时,发生宁王叛乱,于是,赶往江西吉安平叛;50岁升任南京兵部尚书;51岁,父亲去世,会绍兴守孝;54岁诸氏去世,继娶张氏;55岁张氏为其生一子,取名正聪;56岁派往广西平叛;57岁平叛返回途中,死于江西大余县青龙港舟中。
一生去过的地方:浙江、北京、江西、云南、江苏、福建、广西、广东。
佛道之缘
王阳明出生时,名为王云,直到5岁,都不会开口说话,有一天,一个和尚看到王阳明,提醒他的父亲,给他改名试试,于是改名王守仁,之后,便会了说话。
17岁婚礼当天入铁柱宫学导引术,后多次隐居修行。
20岁出头的时候干了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那就是格竹。格,即推究,穷究之意。所谓格竹就是借着竹子,来推究宇宙万事万物的原理,甚至是圣人之理。王阳明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学说,连续盯了七天竹子,最后盯得头晕眼花,还生了一场病,这件事就是格竹。
31岁,由于身体不好,去阳明洞(浙江绍兴会稽山阳明洞)修行,学习道家的养生之术。此时,展现预知能力。青年时期遍访名山求道,曾向九华山道士蔡蓬头、地藏洞异人求教仙术。
哲学思想
他的主要成就,开创了心学。不同于现在的心理医学,类似于信念、信仰的力量。内容主要概括为:致良知,知行合一,心即是理。是一种向内求索的思维方式。这里的良知可以简单的理解为良心。知行合一的知,指的是知识、理智、良知。鼓励人们要有主见,按照自己的良知、事物的自然规律去做事。心即是理,与程朱理学“性即理”相对立,主张心与天理本为一体,强调通过去除私欲回归本心即可通达天理。
原文
1、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翁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2、性之本体原是无善无恶的,发用上也原是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的,其流弊也原是一定善一定恶的。
3、智深险少矣。
4、人生达命自洒落。
5、柔不致败。
6、心外无物,心外无事,心外无理,心外无义,心外无善。
儒家三圣
第一圣人,孔子
他的思想主要记载在《论语》一书中。他是春秋时期的人物,主要思想是仁义礼智信,君子的道德标准。君臣父子观,待人处事的礼仪观。例如:
1、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是讲学习的方法论。
2、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说做人的道理。不要不懂装懂。
3、食不语,寝不言。–也是说做人的一种规范。
所以,总的来说,孔子的论语更多是给人的一种规范,条条框框。
在春秋时期,孔子的思想观并没有得到重用。有其时代原因。首先,当时周王室还没有被替代,只是没有实权。那么君臣父子的价值观,各诸侯国肯定不愿推行,如果推行,那么自己就是反贼。如果去周王室推行,也行不通,因为,周王室没有实权。
在后来的统一大王朝,儒家的这套理论就很实用了,方便朝廷管理人民。从思想上禁锢百姓。
总得来说,孔子的论语,还不上升不到哲学层面。只是做人的礼仪,条条框框。
第二亚圣,孟子
他的思想主要记载在《孟子》一书中。他是战国时期人物。里面主要也是记载的一些治理国家的方法论。
例如:
1、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
2、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3、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4、人皆可以为尧舜。
5、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6、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相对来说,孟子的思想更贴近人民群众,有一定的人人平等的思想。但是,他依然是具体如何治国,如何做君子。我认为,依然算不上哲学。
第三圣人,王阳明
他的思想主要记载在《传习录》一书中。
核心思想在前面已经讲述。不在举例。
他认为,人人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这在封建王朝是突破性的。他让大众认识到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看到了自身的潜能和力量。王阳明的很多弟子都能为民考虑,希望朝廷能够以人为本,注重百姓的生活质量。也算是一种人权思想。其弟子祝世禄公开宣告:“对于“官府长短”和“朝廷得失”,人民都可以评论”,鼓励人民参与议政,这是民主思想的启蒙。心学提倡政治平等,重视自然科学。
他的思想,不会规定具体怎么做,而是给与了指导方针,相对来讲比较抽象。所以,我认为这上升到了哲学层面。
王阳明,精通儒释道,在他的心学思想中,有很多类似《道德经》中的观念。
也正是因为他的民主启蒙思想,导致他一生在官场不能得意。因为他一心为民。触犯了当权者的利益。在清朝,他的学说也是被严禁的思想。直到清末才被有识之士拿出来救国救民。我们现在的历史书,语文书,也看不到他的内容篇章,真实可惜。
但是,即使如此打压,他的思想依然在世界范围内广受欢迎。
我们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思考
王阳明的心学,开创了儒家从内求索的思考方式。同时,也注重自然事物的运行规律。儒家思想,主要是基于人性的善良,发展出来的一系列思想观。我简单的归纳为“人之道”。
道家研究的是天道。即自然之道。是宇宙观。王阳明认识到,人之道归属于天道。是天道的一部分。
那么,我们现代学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否对立?
看来,应该不是对立的。可能是平等关系。
这个世界是物质的,这个不用过多的证明。
那么,这个世界是否是意识的?我想也是的。如果没有人类的意识存在,为什么会出现很多的人类发明?这些发明,不就是人类意识作用到物质上的产物吗?
避坑:https://blog.youkuaiyun.com/Brave_heart4pzj/article/details/151711468?spm=1001.2014.3001.5502
1505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