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延迟下的感知、交互与体验
1. 研究背景与多领域视角
在计算机和网络系统技术不断进步的当下,人们对多媒体交互延迟的研究兴趣日益浓厚。这一领域的研究融合了人机交互(HCI)、心理学和多媒体三个学科的知识,旨在探讨用户对交互延迟的容忍限度。
不同领域对交互延迟问题有着各自的见解。在人机交互领域,常将人与计算机的交互类比为人与人之间的对话,认为交互可建模为用户与机器的双向交流。用户向计算机提出问题,计算机给出答案,其中涉及轮流发言,用户不一定认为自己是计算机操作的直接原因。不过,人机交互研究者和认知心理学家都重视因果体验,他们致力于确定在不干扰代理感的前提下,原因与结果之间可接受的最长时间间隔。
感知心理学则聚焦于人类感知系统对延迟感官信号的最低敏感度,而非系统可运行的最长时间间隔。人类的不同感官模态由于外部和内部传输时间的差异,在时间上自然分离,但感知系统已进化到能克服这些自然延迟,并且还能适应延长的延迟。由于感知研究存在诸多细微差别,不存在单一的通用阈值。
多媒体研究者为追求系统和应用的最优设计,常针对特定情况测试人类对交互延迟的容忍度。相关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计算机游戏和虚拟现实领域,这些场景涉及用户与软件的快速交互。在游戏中,玩家需快速做出决策并进行复杂的手眼协调任务。研究通常不采用模型,而是关注特定游戏类型和操作受延迟的影响。
在游戏中,常见的延迟类型有网络延迟和界面延迟。界面延迟指输入设备(如鼠标)与输出设备(如屏幕)之间的延迟;网络延迟则是交互在网络中传输的往返时间。开发者会试图隐藏或减轻网络延迟的影响,通常本地可计算的结果在界面延迟后显示,而需要服务器或其他参与者输入的效果则受网络延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