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单片机实现TM1620功能仿真:软硬协同的轻量化显示方案
在家电控制面板、工业仪表或智能温控器这类设备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一排红色或绿色的数码管,清晰地显示着温度、时间或状态信息。这些看似简单的数字背后,通常藏着一个不起眼但至关重要的芯片——比如 TM1620 。它负责驱动数码管、扫描按键,让整个交互界面“活”起来。
然而,在实际开发过程中,工程师们常常面临这样的困境:项目只需要几个按键和一位数码管,却不得不为一片TM1620增加BOM成本、占用PCB空间,甚至还要处理额外的通信时序问题。更麻烦的是,一旦遇到非标准段码排布(比如某个字母显示不对),硬件方案几乎无法修改。
于是,一种越来越流行的替代思路浮出水面: 干脆不用TM1620,直接用主控单片机把它该干的活全接过来。
这并不是天方夜谭。现代MCU如STM32、STC15、ATmega等早已具备足够的处理能力和丰富外设资源。只要合理设计,完全可以用软件模拟出TM1620的所有核心功能——动态扫描、段码输出、亮度调节、按键检测,甚至还能做得更多。
不用专用芯片,真的可行吗?
TM1620本质上是个“自动化工具人”:你通过三线串行接口告诉它要显示什么,它就自己安排好每一位的点亮顺序,周期性刷新;同时悄悄帮你盯着那几根KEY引脚,有按键按下就记下来等你来查。
但如果这个“工具人”被裁掉了呢?任务就得由主控MCU亲自上阵。
好消息是,这些任务其实并不复杂:
- 数码管显示靠的是 动态扫描 ,也就是以几百赫兹的速度轮流点亮每位;
- 每位的内容由8个段(a~g + dp)决定,对应一个字节的段码;
- 按键检测无非是在固定频率下读取IO电平,并做去抖处理;
- 所有操作都可以通过定时器中断精确调度。
换句话说, TM1620做的事,完全可以拆解成一组可编程的逻辑流程 。而MCU最擅长的就是执行这种结构化任务。
更重要的是,当你自己掌控全部逻辑后,灵活性大大提升:
- 想让数码管显示一个自定义符号?改一下段码表就行;
- 需要根据环境光自动调亮度?加个ADC采样就能实现;
- 原来共阴接法现在想换成共阳?只需反转输出极性,代码里一句话搞定。
相比之下,TM1620内部逻辑固化,参数不可调,面对特殊需求往往束手无策。
动态扫描的核心:时间精度决定视觉体验
数码管之所以能“同时”显示多位数字,靠的是人眼的视觉暂留效应。只要每秒刷新够快(一般大于100Hz),我们就感觉不到闪烁。但太快也不行——每位导通时间太短会导致亮度下降;太慢又会出现明显拖影。
经验表明, 200Hz~400Hz的整体刷新率 是一个理想区间。对于8位数码管来说,意味着每位每轮只亮一次,持续时间为:
1 / (400Hz × 8) = 312.5μs
也就是说,MCU必须在约300微秒内完成以下动作:
1. 关闭当前位选信号;
2. 更新段码数据;
3. 开启下一位选信号。
这个节奏不能乱。如果某一轮延迟了,对应的数码管就会比别人暗一点;若频繁失步,甚至会出现“跳字”或“残影”。
因此,关键在于使用
硬件定时器中断
来驱动扫描,而不是依赖主循环中的
delay()
函数。前者由系统时钟触发,不受主程序负载影响;后者则可能因为某个传感器读取耗时而导致扫描卡顿。
以STM32为例,配置TIM2产生500μs中断,正好覆盖8位扫描周期(500×8=4ms → 250Hz刷新率)。每次中断处理一位:
void TIM2_IRQHandler(void) {
if (__HAL_TIM_GET_FLAG(&htim2, TIM_FLAG_UPDATE)) {
__HAL_TIM_CLEAR_FLAG(&htim2, TIM_FLAG_UPDATE);
// 先关闭当前位,防止重影
HAL_GPIO_WritePin(COM_PORT, COM_PIN_MASK(scan_pos), GPIO_PIN_RESET);
// 更新段码(从缓冲区取值)
SEG_PORT->ODR = (SEG_PORT->ODR & 0xFF00) | seg_code[display_buf[scan_pos]];
// 切换到位索引并开启新位置
scan_pos = (scan_pos + 1) % 8;
HAL_GPIO_WritePin(COM_PORT, COM_PIN_MASK(scan_pos), GPIO_PIN_SET);
}
}
这里有个细节值得注意: 一定要先关位再更新段码 。否则在切换瞬间,旧段码仍连在新位上,会造成短暂的“错位显示”,即所谓的“鬼影”。
段码映射:不只是0~9那么简单
TM1620出厂自带一套固定的段码逻辑,通常基于标准共阴数码管。但现实中,很多产品的数码管接线并不规范——可能是a~g顺序打乱,也可能是小数点接在别的引脚上。
这时候,硬编码的芯片就显得很笨拙。而软件仿真则轻松应对:
// 自定义段码表,按实际接线重新定义
const uint8_t seg_code[18] = {
0x3F, // 0: abcdef → 实际可能是 PFEDCBA
0x06, // 1: bc
...
0x73, // "H": abcfg → 特殊字符支持
0x1D, // "r": fg → 小写r提示运行状态
0x40 // "-": f → 负号单独控制
};
甚至可以扩展支持动态效果,比如让冒号闪烁:
// 在定时器中断中交替设置dp位
static uint8_t blink_counter = 0;
if (++blink_counter >= 4) { // 每2ms中断一次,4次=8ms
blink_counter = 0;
colon_on = !colon_on;
display_buf[2] |= (colon_on ? 0x80 : 0x00); // 第三位带小数点
}
这种级别的自由度,是任何专用驱动芯片都无法提供的。
按键检测:同步扫描 vs 异步查询
TM1620内置8×2键盘扫描功能,会自动记录按键状态供主机读取。但在软件仿真中,我们需要自己实现这一机制。
常见做法是在主循环中每隔10ms左右轮询一次按键状态,结合多次采样消除机械抖动:
#define KEY_DEBOUNCE_COUNT 3
uint8_t key_state[2] = {0}; // 当前稳定状态
uint8_t key_raw[2] = {0}; // 原始采样值
uint8_t key_counter[2] = {0}; // 抖动计数器
void Key_Scan(void) {
uint8_t current[2];
// 读取KEY0~KEY7(假设接在PA8~PA15)
current[0] = (GPIOA->IDR >> 8) & 0xFF;
// KEY8~KEY15 接PB0~PB7
current[1] = (GPIOB->IDR) & 0xFF;
for (int i = 0; i < 2; i++) {
if (current[i] == key_raw[i]) {
if (++key_counter[i] >= KEY_DEBOUNCE_COUNT) {
key_state[i] = key_raw[i];
}
} else {
key_raw[i] = current[i];
key_counter[i] = 0;
}
}
}
当然,也可以将按键扫描嵌入到显示中断中,实现真正的“同步”处理。但由于中断上下文不宜做过多判断,建议仅采集原始电平,稳定性判定留在主循环完成。
还有一种巧妙的设计: 复用COM线作为行扫描线 ,构建8×2矩阵。这样只需额外2根IO即可支持16个按键。不过要注意避免与显示冲突——不能在某位被点亮的同时读取其COM线电平。
IO资源与驱动能力:现实约束下的权衡
理论上,驱动8位数码管需要8(段)+8(位)=16个IO。听起来不多,但对于某些小封装MCU(如SOP-8的STC15F104E),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解决方法有几个层级:
- 锁存器扩展 :使用74HC573或74HC245等芯片缓存段码,仅用3~4根IO+时钟/使能线即可控制;
- 移位寄存器 :通过SPI模拟方式串行传输段码,进一步节省IO;
- 动态分配 :若数码管非全时段使用(如待机时只亮两位),可在不同时段复用COM线;
- 共阳改共阴 :共阳数码管可直接用N-MOS控制阴极,简化驱动电路。
至于驱动电流问题,多数MCU单脚拉电流不超过8mA。若数码管额定电流较高(如20mA),必须通过三极管或MOSFET扩流,否则不仅亮度不足,还可能损坏IO口。
推荐使用S8050/S9014三极管或AO3400 MOSFET作为位选开关,配合限流电阻确保每段电流在安全范围内。
实战案例:如何把“省掉TM1620”变成真实收益
考虑这样一个场景:一款便携式温湿度计,采用4位数码管+4个按键,主控为STM32F103C8T6(LQFP48封装)。原设计方案如下:
| 项目 | 使用TM1620 | 单片机仿真 |
|---|---|---|
| 主控MCU | STM32F103C8T6 | 同左 |
| 显示驱动 | TM1620 SOP24 | —— |
| BOM成本 | ¥1.8(TM1620)+¥0.3(外围)≈¥2.1 | 节省¥2.1 |
| PCB面积 | 额外占用3×5mm² | 节省空间 |
| IO占用 | MCU仅需3线(CLK/DIO/STB) | 需12根IO(8段+4COM) |
| 灵活性 | 固定段码,难改字符 | 可定制“℃”、“%”等符号 |
虽然IO多了些,但STM32F103C8T6有37个可用GPIO,完全富余。去掉TM1620后,不仅降低了总成本,还减少了焊接工序和潜在故障点。
更重要的是,当客户提出“希望开机显示LOGO动画”时,原方案只能拒绝——TM1620根本不支持逐段点亮特效;而软件方案只需加入几行动画逻辑即可实现:
void ShowLogoAnimation(void) {
const uint8_t pattern[] = {0x01,0x02,0x04,0x08,0x10,0x20,0x40,0x80};
for (int i = 0; i < 8; i++) {
display_buf[i % 4] = pattern[i];
HAL_Delay(100);
}
}
这种敏捷响应能力,在快速迭代的产品开发中尤为珍贵。
设计建议:别让“节省”变成“隐患”
尽管软件仿真优势明显,但也有一些陷阱需要注意:
- 永远不要裸跑扫描逻辑 :务必启用看门狗(IWDG),防止程序死机导致某一位常亮,烧毁数码管;
- 电源去耦不可省 :每个数码管附近加0.1μF陶瓷电容,吸收开关瞬态电流;
- 扫描频率要均衡 :避免因条件判断导致某些位停留时间过长;
-
支持运行时调试
:可通过串口输出当前
display_buf内容,便于定位显示异常; - 预留升级接口 :即使当前不用,也应保留SWD/JTAG焊盘,方便后期固件调整。
此外,若系统已有RTOS(如FreeRTOS),可将显示任务独立为一个低优先级任务,按键检测作为中断服务触发事件通知,进一步提升响应实时性。
结语
TM1620这类专用驱动芯片的存在,本是为了简化设计、降低门槛。但在许多中小型项目中,它的“便利性”反而成了负担——多一颗芯片,就意味着更多的采购、质检、贴片、维修环节。
而利用现代MCU的强大能力,将原本外包给专用IC的功能收归己用,正是一种典型的“软硬协同”优化思路。它不仅削减了物料成本,更赋予开发者前所未有的控制力。
未来随着RISC-V架构MCU的普及和国产开发工具链的成熟,这类轻量化、高集成度的设计理念将会更加主流。毕竟,最好的硬件,有时候就是“少一块硬件”。
创作声明:本文部分内容由AI辅助生成(AIGC),仅供参考
单片机仿真TM1620轻量方案
287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