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实例的像素级标注介绍

本文探讨了机器视觉项目的多种标注方法,特别是像素级语义分割及其应用场景。针对自动驾驶等领域的特殊需求,介绍了一种基于实例的语义分割技术,以提高模型精度。

对于机器视觉的项目,有多种标注方法可供选择。比如你可以把图片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为图片中物体画严格相切的2D框,在重要实体的角落里画点或者把给点图片中的每个单独的像素都标注出来。不同的标注方式来源于不同的项目需求但是这几年来对像素级别的语义分割的数据需求不断增加。

如今的一般情况是在像素级别上,分别标注不同的类别,比如在自动驾驶项目重,一个类别可能指的是行人,车辆或者广告牌或者是其他的你的算法模型需要识别的类别。当你给你的算法模型输入了足够多的行人,车辆和广告牌的数据后,你的模型就会开始理解每个类别的特点。它通过“学习”关于行人的一些丰满的例子,来形成自己的理解,即是什么使人成了了人,最终它会形成自己关于行人,车辆和广告牌的类别划分标准。

但是根据你的应用案例的不同,有时候也会有一些问题。对于一辆车而言,这个广告牌和那个广告牌没有区别,自动驾驶的汽车真正需要知道的是广告牌是一个静止的物体,它可以忽略广告牌(不同于路标,自动驾驶汽车需要理解路标的含义),如果广告牌之间互相重叠,也没有任何影响即对汽车如何行驶造不成影响,毕竟广告牌只是广告而已。

但是汽车和行人却是不同的概念,它们会移动,而且有时候移动没有规律可循。在很多语义分割算法重,车和车或者人和人都属于车和人的类别。但是根据你创建模型的不同,可能会出现问题,比如一个推着婴儿车的母亲和一个慢跑的人的行为可能截然不同。还有,有时候同类物体互相重叠遮挡,如果简单的把他们标注在一起并且定为一个类别可能会让机器视觉的分类器产生疑惑,比如下图的例子

这是一张标注的很精确的语义分割图片。类与类之间边缘清晰并且分类准确。但是图片中所有的车都被标注成“车”这个类别。因为车之间相互重叠,有些算法在理解这个信息时就有有困惑。毕竟这不是一个街区长度的履带式车辆。而是一系列单独的,停着的车辆

我们有很多客户找到我们并且向我们寻求解决方法。不同于履带式车辆的标注方法,我们的工具可以实现基于实例的语义分割(instance-based sematic segmentation)。输入结果如下图

简单的说,每个车单独标注可以减少模型的理解难度。这样标注时自动驾驶车辆模型更容易取得满意的结果,在其他的领域比如显微镜图像标注时,把分裂中的细胞标注为离散的实体时,标注效果更好。基于实例的标注的确会花费多一些的时间,但是对企业级的标注项目而言,这个细微的变化可以得到较大的精确度提升,更利用得到更成功的算法

如果您对基于实例的标注有需求的话,请访问我们的网站www.sparkapi.ai或者联系email :contact@sparkapi.ai获得更多信息,如果可以帮助到您,我们将十分高兴!

### 像素级图像标注工具与方法 #### 工具推荐 对于像素级图像标注的任务,有几款高效的工具可供选择。其中 **PixelAnnotationTool** 是一款开源的像素级图像标注工具,能够通过结合人工操作和算法支持来提升标注效率[^1]。此工具的特点在于其易用性和速度,适合用于大规模的数据集准备。 另一款值得考虑的是 **Intelligent Pixel Annotation Tool (IPAT)** 的 Web 版本,这是一个交互式的像素级图像标注工具,特别适用于复杂的标注需求[^3]。它的设计目标是简化用户的操作流程并提供更直观的功能界面。 此外,在学术界也有类似的尝试,例如由 KTH 博士团队开发的一款原型工具,允许用户仅需单次点击即可完成对象的选择,从而实现高达 10 至 20 倍的速度提升而不牺牲精度[^4]。 #### 方法概述 在实际应用中,像素级图像标注通常涉及以下几种主要方法: 1. **手动绘制掩码(Mask Drawing)** 手动绘制掩码是最传统的方式之一,尽管耗时较长,但对于复杂边界的情况仍然非常有效。许多现代工具都提供了辅助功能,比如画笔大小调整、橡皮擦以及颜色填充等功能[^2]。 2. **半自动分割技术** 这种方式利用预训练好的神经网络模型来进行初始预测,随后再交给人类专家进行微调修正。这种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纯手工劳动的时间成本。 3. **基于实例的对象选取** 用户可以通过简单的鼠标点击或者拖拽动作快速选定感兴趣区域内的整个物体实例。这种交互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尤其是在处理大量相似类型的物品时尤为明显[^4]。 下面是使用 Python 实现基本蒙版生成的一个简单例子: ```python import numpy as np from PIL import Image, ImageDraw def create_mask(image_path, mask_color=(255, 0, 0)): img = Image.open(image_path).convert('RGB') draw = ImageDraw.Draw(img) # Example of drawing a rectangle on the image to represent an object's bounding box. bbox = [(50, 50), (200, 200)] # Define your own coordinates here based on actual needs. draw.rectangle(bbox, outline=mask_color, width=5) return img # Usage example: output_image = create_mask('./example.jpg') output_image.show() ``` 以上代码片段展示了如何创建一个基础版本的二值化遮罩图层,并将其叠加到原始输入图片之上作为可视化参考[^2]。 ---
评论 1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