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数据报头

       IP报头如下所示,现在逐个分析一下各个字段。

4位版本字段表示IPv4或者IPv6

4位部首长度表示IP部首的长度。

8位服务类型:服务类型(TOS)字段包括一个3 bit的优先权子字段(现在已被忽略),4 bitTOS子字段和1 bit未用位但必须置04 bitTOS分别代表:最小时延、最大吞吐量、最高可靠性和最小费用。4 bit中只能置其中1 bit。如果所有4 bit均为0,那么就意味着是一般服务。

16位总长度字段是指整个IP数据报的长度,以字节为单位。利用首部长度字段和总长度字段,就可以知道IP数据报中数据内容的起始位置和长度。由于该字段长16比特,所以IP数据报最长可达65535字节。当数据报被分片时,该字段的值也随着变化。

对于16位标识、3位标志、13位片偏移涉及IP数据报分片与重组的知识(下面分析)。

8位的生存时间(TTL)指的是数据包可以经过路由器传送的最大跳数。

8位协议指上层协议,并不是仅仅包括UDP和TCP还有ICMP和IGMP等

16位检验和(CRC)用于数据包的校验

源目地址易于理解,这些是32位的IP地址。

 

———————————————————————————————————————

       IP数据报分片与重组

 

       对于发送端发送的每份I P数据报来说,其标识字段都包含一个唯一值。该值在数据报分片时被复制到每个片中。

       标志字段用其中一个比特来表示“更多的片”。除了最后一片外,其他每个组成数据报的片都要把该比特置1

       片偏移字段指的是该片偏移原始数据报开始处的位置。

       另外,当数据报被分片后,每个片的总长度值要改为该片的长度值。

       最后,标志字段中有一个比特称作“不分片”位。如果将这一比特置1I P将不对数据报进行分片。相反把数据报丢弃并发送一个I C M P差错报文(“需要进行分片但设置了不分片比特”)给起始端。

       I P数据报被分片后,每一片都成为一个分组,具有自己的IP首部,并在选择路由时与其他分组独立。这样,当数据报的这些片到达目的端时有可能会失序,但是在I P首部中有足够的信息让接收端能正确组装这些数据报片。尽管I P分片过程看起来是透明的,但有一点让人不想使用它:即使只丢失一片数据也要重传整个数据报。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况呢?因为I P层本身没有超时重传的机制——由更高层来负责超时和重传(T C P有超时和重传机制,但U D P没有。一些U D P应用程序本身也执行超时和重传)。当来自T C P报文段的某一片丢失后,T C P在超时后会重发整个T C P报文段,该报文段对应于一份I P数据报。没有办法只重传数据报中的一个数据报片。事实上,如果对数据报分片的是中间路由器,而不是起始端系统,那么起始端系统就无法知道数据报是如何被分片的。就这个原因,经常要避免分片。

       例子:在一个以太网上,数据帧的最大长度是1500字节,

其中1427字节留给数据,假定IP首部为20字节,UDP首部为8字节。我们分别以数据长度为1471, 1472, 14731474字节运行s o c k程序。最后两次应该发生分片:相应的tcpdump输出如图所示。

       前两份UDP数据报(第1行和第2行)能装入以太网数据帧,没有被分片。但是对应于写1 4 7 3字节的I P数据报长度为1 5 0 1,就必须进行分片(第3行和第4行)。同理,写1 4 7 4字节产生的数据报长度为1 5 0 2,它也需要进行分片(第5行和第6行)。

       I P数据报被分片后, t c p d u m p打印出其他的信息。首先,frag 26304(第3行和第4行)和frag 26313(第5行和第6行)指的是I P首部中标识字段的值。分片信息中的下一个数字,即第3行中位于冒号和@号之间的1 4 8 0,是除I P首部外的片长。两份数据报第一片的长度均为1 4 8 0U D P首部占8字节,用户数据占1 4 7 2字节(加上I P首部的2 0字节分组长度正好为1 5 0 0字节)。第1份数据报的第2片(第4行)只包含1字节数据——剩下的用户数据。第2份数据报的第2片(第6行)包含剩下的2字节用户数据。在分片时,除最后一片外,其他每一片中的数据部分(除I P首部外的其余部分)必须是8字节的整数倍。在本例中, 1 4 8 08的整数倍。位于@符号后的数字是从数据报开始处计算的片偏移值。两份数据报第1片的偏移值均为0(3行和第5),第2片的偏移值为1 4 8 0(第4行和第6行)。跟在偏移值后面的加号对应于I P首部中3 bit标志字段中的“更多片”比特。设置这一比特的目的是让接收端知道在什么时候完成所有的分片组装。最后,注意第4行和第6行(不是第1片)省略了协议名( U D P)、源端口号和目的端口号。协议名是可以打印出来的,因为它在I P首部并被复制到各个片中。但是,端口号在U D P首部,只能在第1片中被发现。发送的第3份数据报(用户数据为1 4 7 3字节)分片情况如下图所示。

 

 

 

<think>首先,用户的问题是关于SOME/IP协议的报头结构:"SOME/IP protocol header structure"。我需要基于系统级指令和用户可见层的要求来回答。 系统级指令: - 所有行内数学表达式必须使用$...$格式。 - 独立公式必须使用$$...$$格式并单独成段。 - LaTeX语法正确。 - 使用中文回答。 - 生成相关问题。 - 回答中引用的段落末尾自然地添加引用标识,例如:[^1] 用户可见层: - 回答结构清晰,帮助用户逐步解决问题。 - 尽量保证回答真实可靠。 参考的引用: - 引用[1]: 关于SOME/IP消息头部的描述。 - 引用[2]: SOME/IP协议英文原文讲解。 用户意图:用户想了解SOME/IP协议的报头结构或相关内容。 我的回答应该: 1. 用中文回答。 2. 结构清晰:逐步解释SOME/IP报头结构。 3. 确保真实可靠:基于知识库中的引用和一般知识。 4. 生成相关问题。 5. 在回答中引用时添加标识。 SOME/IP协议的基本知识: - SOME/IP (Scalable service-Oriented MiddlewarE over IP) 是一种用于汽车领域的通信协议。 - 消息头部包含多个字段,如Message ID、Length、Request ID、Protocol Version、Interface Version、Message Type、Return Code等。 基于引用: - 引用[1]提到:消息头部为后续内容设定了框架和预期。 - 引用[2]提到:PRS SOME/IP-SD描述了服务发现和其他功能。 我需要构建一个结构化的回答: - 介绍SOME/IP报头的重要性。 - 详细解释报头的各个字段。 - 使用列表或表格来呈现结构。 - 由于是文本,避免表格,用描述性列表。 - 在适当的地方使用LaTeX格式,但SOME/IP报头可能不涉及数学公式。如果有数值字段,可以用行内数学表达式,例如长度字段。 可能的报头字段(基于一般知识): - Message ID: 标识消息类型。 - Length: 消息长度。 - Request ID: 请求标识符。 - Protocol Version: 协议版本。 - Interface Version: 接口版本。 - Message Type: 如请求、响应、通知等。 - Return Code: 响应码。 回答结构: 1. **引言**:简要介绍SOME/IP协议和报头的重要性。 2. **报头结构详解**:逐步解释每个字段。 3. **示例**:给出一个示例报头(如果需要)。 4. **相关问题**:生成相关问题。 生成相关问题: - 根据系统指令,在回答结束时添加相关问题。 - 例如:SOME/IP报头如何影响通信效率?SOME/IP与其他协议的区别? 引用标识: - 在回答中引用引用[1]和[2]时添加[^1]和[^2]。 确保LaTeX使用: - 如果有数学表达式,如长度计算,使用$...$。 - 例如,如果提到长度字段,可以说:长度字段表示消息体的大小,单位为字节,例如$L = \text{length of payload}$。 实际报头结构(基于知识): - 标准SOME/IP报头是16字节: - Message ID (32 bits) - Length (32 bits) - Request ID (32 bits) - Protocol Version (8 bits) - Interface Version (8 bits) - Message Type (8 bits) - Return Code (8 bits) 在文本中描述。 最终回答框架: - 开头:解释SOME/IP报头的作用。 - 主体:列出每个字段。 - 结尾:总结并生成相关问题。</think>### SOME/IP协议报头结构详解 SOME/IP(Scalable service-Oriented MiddlewarE over IP)是一种广泛应用于汽车电子和嵌入式系统的通信协议,其核心在于高效的服务导向通信。协议报头(Header)作为消息的“框架”,负责定义消息的基本属性和路由信息,确保数据在传输过程中的可靠性和可扩展性。正如引用[1]所述,消息头部“为后续的内容设定了框架和预期”,它类似于一本书的目录,为整个通信过程提供结构基础[^1]。下面我将逐步解析SOME/IP报头的结构,确保内容真实可靠,基于标准协议文档(如AUTOSAR规范)和参考引用。 #### 1. **SOME/IP报头概述** - SOME/IP报头是固定长度的二进制结构,位于消息的开头,用于封装后续的负载数据(Payload)。 - 标准报头长度为16字节(128 bits),所有字段均以大端序(Big-Endian)格式存储,确保跨平台兼容性。 - 报头的主要功能包括: - 标识消息类型(如请求、响应或通知)。 - 提供路由信息(如服务ID和方法ID)。 - 处理错误和版本控制。 - 引用[2]指出,SOME/IP协议文档(包括PRS SOME/IP-SD)详细描述了这些功能,强调了报头在服务发现(Service Discovery)中的关键作用[^2]。 #### 2. **报头字段详细解析** SOME/IP报头由7个主要字段组成,每个字段的长度和功能如下。我将使用行内数学表达式表示位宽和数值范围(例如,$n$位字段可表示$0$到$2^n-1$的值)。 - **Message ID (32 bits)** - **功能**:唯一标识消息的服务和方法。它分为两部分: - Service ID (16 bits):标识服务(如$0x0001$表示诊断服务)。 - Method ID (16 bits):标识服务中的具体方法(如$0x0100$表示读取数据方法)。 - **示例值**:$ \text{Service ID} = 0x1234, \text{Method ID} = 0x5678 $。 - **重要性**:用于消息路由,确保接收方能正确解析目标服务。 - **Length (32 bits)** - **功能**:表示整个消息的长度(包括报头和负载),单位为字节。计算公式为: $$ \text{Length} = \text{Header Size} + \text{Payload Size} $$ 其中,Header Size固定为16字节,Payload Size可变。例如,如果负载为20字节,则Length值计算为$16 + 20 = 36$字节。 - **范围**:由于是32位字段,最大可表示$2^{32}-1$字节(约4GB),适用于大多数嵌入式场景。 - **用途**:帮助接收方确定消息边界,防止数据截断。 - **Request ID (32 bits)** - **功能**:唯一标识一个请求-响应对,确保异步通信的匹配。它分为: - Client ID (16 bits):标识发送方客户端。 - Session ID (16 bits):标识会话序列(如$0x0001, 0x0002, \ldots$)。 - **示例**:在请求消息中设置Request ID,响应消息必须回传相同ID,以实现事务跟踪。 - **Protocol Version (8 bits)** - **功能**:指定SOME/IP协议的版本号,用于兼容性检查。当前主流版本为1($0x01$)。 - **重要性**:如果接收方检测到不支持的版本(如$ \text{Version} > 1 $),可能拒绝消息,确保系统稳定。 - **Interface Version (8 bits)** - **功能**:定义服务接口的版本,允许服务升级而不影响兼容性。例如,$0x02$表示接口版本2。 - **与Protocol Version区别**:Protocol Version针对整个协议,Interface Version针对特定服务。 - **Message Type (8 bits)** - **功能**:标识消息的语义类型,使用预定义值: - $0x00$:REQUEST(请求消息)。 - $0x01$:REQUEST_NO_RETURN(无返回请求)。 - $0x02$:NOTIFICATION(通知消息)。 - $0x80$:RESPONSE(响应消息)。 - $0x81$:ERROR(错误响应)。 - **用途**:决定消息处理逻辑,如REQUEST类型需要响应,而NOTIFICATION为单向事件。 - **Return Code (8 bits)** - **功能**:表示消息处理结果,仅在响应消息(Message Type为RESPONSE或ERROR)中使用。常见值包括: - $0x00$:E_OK(成功)。 - $0x01$:E_NOT_OK(通用错误)。 - $0x02$:E_NOT_READY(服务未就绪)。 - 其他值参考协议规范(如AUTOSAR_SWS_SOMEIP)。 - **错误处理**:如果Return Code非零,接收方可据此诊断问题,提升系统鲁棒性。 #### 3. **报头结构总结与示例** - **整体布局**:报头字段按顺序排列,总长度固定为16字节。 **伪代码表示**: ``` struct SOME/IP_Header { uint32_t MessageID; // ServiceID (16b) + MethodID (16b) uint32_t Length; // Total message length in bytes uint32_t RequestID; // ClientID (16b) + SessionID (16b) uint8_t ProtocolVersion; uint8_t InterfaceVersion; uint8_t MessageType; uint8_t ReturnCode; }; ``` - **工作流程示例**: 1. 客户端发送请求:设置Message Type为REQUEST ($0x00$),Request ID为唯一值。 2. 服务端处理:校验Protocol Version和Interface Version。 3. 服务端响应:回传相同Request ID,设置Message Type为RESPONSE ($0x80$),Return Code为E_OK ($0x00$)。 - **性能影响**:报头的紧凑设计(仅16字节)最小化了开销,尤其适合带宽受限的汽车网络(如CAN或Ethernet)。引用[1]强调,这种设计“反映了对于信息组织的深层认知”,优化了通信效率[^1]。 #### 4. **实际应用与注意事项** - **在汽车领域的应用**:SOME/IP报头常用于ADAS(高级驾驶辅助系统)和车载信息娱乐系统,实现服务发现和事件通知。 - **兼容性**:确保Protocol Version与接收方匹配;否则,可能导致通信失败(引用[2]提到PRS SOME/IP-SD文档对此有详细规范[^2])。 - **安全考虑**:在设计中加入校验机制(如CRC),但SOME/IP本身不包含加密字段,需结合其他协议(如TLS)增强安全。 通过以上解析,您应该对SOME/IP报头结构有了清晰理解。如果涉及具体实现或工具(如Wireshark解析),建议参考官方协议文档(如AUTOSAR标准)。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