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语言与思维的迷宫探索
哲学的复杂本质与语言的陷阱
哲学常常被视为一个复杂的结构,但从本质上来说,如果它是独立于所有经验的终极事物,本应是简单的。哲学的作用在于解开我们思维中的结,其结果必然是简单的,然而其活动却如同解开复杂的结一样困难。正如利希滕贝格所说:“我们的整个哲学是对语言使用的修正,因此也是对一种哲学——最普遍的哲学的修正。”
语言对每个人都设置了相同的陷阱,形成了一个巨大的、看似可行的错误路径网络。我们常常看到人们沿着相同的错误路径前行,就像我们能预测一个人在语言的迷宫中何时转弯、何时直行而忽略岔路一样。这是因为我们的语言一直保持不变,不断诱使我们提出相同的哲学问题。只要存在看似与“吃”“喝”功能相似的动词“是”,存在“相同”“真实”“虚假”“可能”等形容词,只要人们谈论时间的流动和空间的扩展等等,人们就会不断遇到相同的神秘难题,面对一些似乎无法用解释消除的困惑。
例如,人们常说“哲学家们对‘现实’的理解并不比柏拉图更深入”,这是一种奇怪的情况。柏拉图能有如此深远的见解,而我们却难以更进一步,这或许并非仅仅因为柏拉图的聪明,更可能是语言的陷阱限制了我们的思维。
在逻辑研究中,我们常常陷入一种冲突,就像两个人签订了一份合同,合同的最后表述用了容易误解的词语,而对这些表述的解释却清晰明确。其中一个人记忆力短,不断忘记解释,误解合同条款,从而不断陷入困境,另一个人则需要不断提醒他合同中的解释并消除困难。这就如同哲学家在语言的合同中迷失方向,需要不断回到清晰的解释中。
儿童很难相信一个词真的可以有两种完全不同的含义,这也反映了语言的复杂性和我们思维的惯性。哲学的目标是在语言的尽头筑起一道墙,其结果是发现一些简单的无意义内容,以及理解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606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