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中的期望与实现
在语言的世界里,期望与实现之间的联系错综复杂且饶有趣味。我们常常在日常交流中下达命令、表达期望,同时也在等待着它们被实现。那么,这些期望是如何与现实产生联系的呢?
期望与事件在语言中的接触
在语言表达中,期望和事件相互接触。当我们说“我说,‘离开房间’,然后他离开了房间”,这是一种简单直接的期望与实现的对应。然而,实际情况往往更为复杂。比如“我说,‘离开房间’,然后他慢慢地离开了房间”,或者“我说,‘离开房间’,然后他跳出了窗户”。即便行动的描述与命令不完全一致,也有可能存在合理的解释。
在寻找黄色花朵时,不同的人可能会采用不同的方式。有人可能使用心理图像,有人可能使用色卡,还有人可能借助某种反应的图像(如铃声)。但无论使用何种范式,最终认定找到的东西是否为目标,以及为结果给出的理由,都只是在同一语言体系内依据不同描述进行的说明。
当被问到“为什么你要按照我的命令做这件事”时,回答可能多种多样。若命令是“给我带一朵黄色的花”,带回来后被问“你为什么带这样一朵花给我”,这个问题只有在补充“而不是那种(其他种类)”时才有意义。因为这个问题已经涉及到一个系统,答案也必须参照同一系统。
命令执行的标准
我们不禁要问,命令被正确执行的标准是什么?对于下达命令的人来说,他如何知道命令是否被正确执行?假设他对执行结果感到满意,但又说“我不会被这种满意所迷惑,因为我知道实际发生的并非我所期望的”。他在某种意义上记得自己下达命令时的意图,但这种记忆究竟是在何种意义上呢?
在语言中,一些表述也会引发我们的思考。比如“我相信p是事实”中的“p”,和断言“p”中的“p”,是否具有相同的含义?同样,“我期待他来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