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图与描绘:因果、规则与标准的深度剖析
1. 复制与因果关系的错觉
当我们依据模板进行复制时,比如知道自己此刻移动铅笔的方式是因为模板如此,我们是否能直接意识到其中的因果关系呢?若遵循规则,用 “a” 替代 “↑”,会有一种错觉,仿佛这里存在一种并非假设性的、而是能直接体验到的因果关系,但实际上并非如此。这其实反映了原因和理由的混淆。
以仇恨为例,仇恨的对象并非仇恨的原因。当因某人进来而感到恼怒时,对于这种因果联系,我们可能会判断失误。一方面,我们可能会说 “我不知道他今天进来为何让我如此恼怒”,这表明恼怒的原因存在争议;另一方面,想到他进来就心生反感,这一点无可争议。当看到某人而涌起对他的仇恨时,我们会思考如何知晓自己仇恨他以及他就是仇恨的原因,还有看到他是否真的重新唤起了仇恨。“我恨他” 并非意味着 “我恨且他是仇恨的原因”,他或他的形象等是仇恨的组成部分。若他的出现并非直接存在于仇恨中,那他的出现可能只是情感的假设性原因,我们可能会错误地认为是他引发了这种情感。
在依据符号表达行动时也是同样道理。符号表达必须参与到行动过程中,若它只是行动的原因则不然。若将 “我恨他” 理解为 “我恨且他是原因”,那么 “你确定你恨的是他,会不会是别人或其他事物” 这样的问题就显得荒谬。
2. 规则在复制过程中的体现
当我们 “按照特定规则描绘” 时,规则是否包含在复制过程中,能否从该过程中明确解读出来,复制过程是否体现了这条规则呢?
假设有人有意按 1:1 的比例复制一段线段,复制过程中是否已经包含了对一般规则的理解呢?也就是说,铅笔受线段引导的方式是否就是这条一般法则呢?我们手持铅笔几乎不受预设条件影响,仅受模板长度的影响。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0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