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概念中的模糊性与能力表达
1. “大致”概念与模糊区间
1.1 “大致”在日常表达中的运用
在日常交流里,我们常使用“大致”这个词。比如“他大致从那边来”“大致那边是地平线上最亮的点”“把木板做成大致 2 米长”。当我们说“把木板做成大致 2 米长”时,并不需要知道该长度公差的确切界限。像说“±1 厘米的公差完全没问题;±2 厘米就太多了”,这样就足够了。这是因为我们所处的空间度量与欧几里得空间不同。
1.2 实验确定公差界限的矛盾
若通过实验精确确定公差界限,不断改变长度,每次接近界限时询问该长度是否可接受。经过多次缩小长度范围后,会出现矛盾情况。比如某一点曾被认定在界限内,但更接近真实长度的另一点却在另一次被判定为不可接受,而且两种回应可能都伴随着“判断不再(完全)确定”的表述。
1.3 模糊区间的特性
这种不确定性类似于确定曲线最高点的情况。在非欧几里得空间中,不存在欧几里得意义上的最高点,答案只能是“最高点大致在那里”。“大致”这个词在这种语境下的语法属于我们所处空间的几何范畴。
以一个心理实验为例,给实验对象展示两条线 G1、G2,直线 A 穿过它们,将 A 位于 G1 和 G2 之间的部分称为线段 a。在任意距离 a 处平行画线段 b,询问实验对象 b 是否比 a 长。若回答 b 更长,就将 a 与 b 的距离减半画线段 c,再询问 c 是否比 a 长,依此类推。从线段 a 的左侧也可进行同样操作。这表明在欧几里得空间中,一个被感知的长度 a 对应的不是一个确切长度,而是一个长度区间;一个被感知的线条位置对应的是一个位置区间,且这个区间没有明确界限。它由收敛区间界定,但不收
语言模糊性与能力表达探析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5万+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