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意义与效果的探讨
在语言和符号的世界里,符号的意义一直是一个引人深思的话题。有一种观点认为,“符号的意义由其效果(它所引发的联想等)决定” ,下面我们来深入探讨这一观点背后的诸多问题。
以记忆和联想解释意义机制的局限
人们常想用记忆和联想来解释意义的机制。例如,当听到 “红色” 这个词时,脑海中会浮现出红色的心理图像。但这种解释其实只是对语言现象的描述,并非我们真正关心的重点。我们期望的是对某种演算的解释,而基于记忆和联想的机制解释处于这种演算之外,与我们关注的核心并无关联。它只是语言内部的一种描述,无法与需要解释的演算相契合。
若说一个符号能产生特定效果,问题随之而来。当这种效果未出现时,我们如何谈论它?而当它出现时,我们又如何确定这就是我们所指的效果?“产生这种特定效果的事物” 本身就是一个符号,它并不能解释符号的本质。此外,说 “我们将事实与记忆中的图像进行比较” 也无法真正解释意义,因为比较预设了一种特定的比较方法,而这种方法仅仅是被描述出来,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解释。
比如,当听到 “红色” 这个词时,让一个人选择相应的颜色,简单的回答是选择脑海中浮现颜色的图像,但他又如何知道 “脑海中浮现的颜色” 是什么呢?这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标准。
特定命题对意义解释的局限
“‘红色’ 意味着听到这个词时脑海中浮现的颜色” 这个命题,只是对特定意义的解释,即一个定义,但并非对意义概念本身的解释。这涉及到弗雷格和偶尔提及的拉姆齐关于识别作为符号化前提条件的观点。我们不禁要问,正确识别红色的标准是什么呢?是识别时体验到的喜悦感吗?
那些关于期望、联想等的心理学讨论往往忽略了真正值得关注的要点,它们总是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464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