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意义与效应的探讨
在探讨语言和符号的意义时,我们常常会陷入一些思考误区。有人认为,符号的意义是由其效应(如引发的联想等)所赋予的,并且试图用记忆和联想来解释意义的机制。
对意义机制解释的质疑
当我们听到“红色”这个词时,脑海中会浮现出红色的心理图像,就如同按下按钮,登记册上的标签弹出一样。然而,即便这种现象发生了,我们更想了解的是一种演算的解释,而不是这种机制的解释。因为机制的解释只是对语言现象的描述,它处于演算之外,与我们真正关心的内容无关。我们需要的解释应该是演算的一部分。
如果说一个符号是产生某种特定效应的东西,那么当这种效应不存在时,我们该如何谈论它?当效应出现时,我们又如何确定这就是我们所意指的呢?而且,“产生这种特定效应的东西”本身也是一个符号,它并不能解释符号的本质。
意义解释的局限性
有人说“我们将事实与记忆中的图像进行比较”,以此来解释意义,但比较预设了一种特定的比较方法,而这种方法只是被描述出来,并没有真正给出。比如,当听到“红色”这个词时,让一个人选择对应的颜色,他要选择听到词时脑海中浮现的颜色。可是,他怎么知道“脑海中浮现的颜色”是什么呢?这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标准。
“‘红色’意味着我听到‘红色’这个词时脑海中浮现的颜色”,这只是对特定意义的一种定义,而不是对意义概念的解释。这也涉及到弗雷格以及偶尔拉姆齐所提到的,识别是符号化的一个条件。但我们判断是否正确识别红色的标准是什么呢?是识别时的愉悦体验吗?
那些关于期望、联想等的心理学讨论,往往忽略了真正奇妙的东西,它们总是在绕圈子,没有触及到关键要点。而且,我们并非必须用联想和记忆来解释一个词的作用,因为我们完全可以用表格
符号意义的本质探析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151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