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文知识的数据挖掘与发现
1. 坐标计算
首先,考虑提取的单位向量 $c_x$、$c_y$ 和 $c_z$,并将它们与上一步得到的 $D$ 相乘。分别使用以下方程计算 $X$、$Y$ 和 $Z$ 坐标的最终值:
- $X = D \times c_x$
- $Y = D \times c_y$
- $Z = D \times c_z$
2. 星系分类
我们的目的是挖掘天文数据中的复杂共定位规则。因此,需要在准备好的数据中添加星系类型。具体来说,使用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处理准备好的数据时会用到星系类型。例如,类似于超市中的规则 ${面包 \to 奶酪}$,我们使用 ${星系类型 A \to 星系类型 B}$,该规则可解释为星系类型 A 的存在意味着星系类型 B 的存在。
SDSS 数据中原本没有星系类型信息,我们使用了几个参数来确定星系对象的类型,具体如下:
1. 根据紫外线 $U$ 和红光星等 $R$ 的差值分类 :该差值用于将星系对象分为“早期”或“晚期”。如果差值 $\geq 2.22$,则星系被认为是“早期”;否则为“晚期”。
2. 根据 $r$ 波段 Petrosian 星等分类 :该值用于指示星系是“主星系”(靠近地球)还是“发光红色星系”(LRG,远离地球)。如果 $r$ 波段 $\leq 17.77$,则星系对象是“主星系”;否则为 LRG。
综合上述分类,得到了四种星系类型:主星系 - 晚期、主星系 - 早期、LRG - 晚期和 LRG - 早期。
3. 挖掘最大团
挖掘最
超级会员免费看
订阅专栏 解锁全文
12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