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保健
文章探究台湾大学生手机使用行为、锻炼获益感知与锻炼水平之间的关系
摘要
本研究探讨了感知运动益处如何影响手机使用与身体活动水平之间的关系。该横断面研究通过对采用整群抽样方法选取的台湾大学生进行调查来开展。共招募了975名学生(男性= 367,女性= 608,平均年龄= 20.10± 1.42)。数据通过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和分层回归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手机使用与身体活动水平呈负相关,而感知运动益处与手机使用呈负相关,与身体活动水平呈正相关。在分层回归中,手机使用和感知运动益处的主效应解释了身体活动水平22%的方差。在控制主效应后,交互项额外解释了1%的方差。因此,手机使用和感知运动益处在解释身体活动水平方面具有显著作用。本研究结果揭示了一种新现象——感知运动益处越大的学生,其身体活动水平越高。
关键词 :体育教师;健康益处;手机使用频率;调节效应;身体活动
1. 引言
身体活动在世界卫生组织2013–2020[1]年预防和控制非传染性疾病全球行动计划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缺乏身体活动每年导致超过五百万人过早死亡,是全球疾病负担中最关键的因素之一[2]。由缺乏身体活动引起的慢性疾病及其他负面健康后果正迅速成为紧迫的公共卫生问题[3,4]。规律锻炼具有多种健康益处,例如改善幸福感,并减少抑郁、焦虑或压力(74%)[5]。然而,全球超过一半的青少年人口未能进行足够的身体活动以获得这些益处[6,7]。近几十年来,身体活动水平显著下降[8]。
多项研究调查了人们对现有体力活动指南及身体活动益处的理解情况,结果表明:伊朗有40%的成年人身体活动水平较低,其中约15%(470万人)完全不进行身体活动[9];在加拿大,85%的成年人未能达到每周150分钟中等到高强度身体活动的目标[4]。另一项调查公众对体力活动指南理解程度的研究显示,只有36%的美国人口了解体力活动指南以及身体活动的益处[10];在英国,仅有15%的人口能够正确回答与体力活动指南相关的问题[11];而在中国,只有4%的大学生准确了解身体活动的益处[5]。此外,根据一项在20个国家开展的调查,台湾成年人锻炼时间较少,但久坐时间较长。在这20个国家中,台湾成年人每天久坐时间超过9小时,仅次于日本人每天久坐34.9%的结果。另外,18.6%的台湾人每天久坐6至9小时[12]。大学阶段通常被视为人们进入成年期的一个阶段,且有证据表明在此期间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会发生负面变化[13]。
一些研究调查并追踪了个体从青春期到成年期的身体活动情况,提出大学可能是学生养成终身身体活动和久坐行为习惯的关键时期[13]。身体活动水平的下降已导致学生群体出现各种问题,包括超重、肥胖及其他健康问题[12,14,15]。随着身体活动水平的下降,长时间坐着变得越来越普遍,而身体活动不足现已成为全球死亡率的第四大风险因素(占全球死亡人数的6%)[16]。总之,缺乏身体活动已成为当今时代最大的公共卫生挑战之一[17]。
研究发现,手机使用与身体活动之间存在直接的负相关关系[18]。锻炼时使用手机会导致锻炼强度降低,从而削弱锻炼效果[19]。智能手机已不再仅仅是双向通信的工具。对于现代大学生而言,以手机为中心的生活方式正逐渐变得普遍[20]。这种生活方式不仅降低了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还带来多种负面健康后果[21–23]。雅虎于2014年发布的亚洲手机使用调查显示,台湾人平均每天使用手机超过3小时,手机依赖比例高达81%,使台湾成为亚洲手机使用最过度的地区[24]。超过71%的大学生每天使用手机超过4小时[25]。大学通常被视为从青春期向成年期过渡的阶段。手机成瘾在大学生中十分普遍,并影响其身心健康[21,26]。手机成瘾与学业表现呈负相关[27,28],还可能导致自尊心降低、久坐时间增加以及社交行为减少[21]。手机的使用已经改变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习惯、社交行为、解放性价值观、家庭关系以及社会互动[29]。鉴于这一问题的严重性,有必要进一步开展研究,以确认手机使用、身体活动水平与感知运动益处之间的潜在关系。
建立一个能够影响学生身体活动水平及其对身体活动益处认知的积极环境,是体育教育[5,30]的主要功能之一。学校体育课程在促进健康生活方式方面的作用已得到公众认可[31],而学校是年轻人提高身体活动水平的关键环境[32,33]。学校在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和规律锻炼习惯方面可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34,35]。基于学校的体育教育课程非常适合提升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因为学生在学校度过的时间远多于除家庭以外的任何其他场所[34]。一项研究发现,体育教育在学生的学术认知中起着关键作用[36]。总之,体育教育活动不仅仅是课外活动,教育工作者应加强在体育教育中传播有关积极生活方式和健康促进重要性的信息[34]。体育教育的价值不仅在于增加学生的身体活动;体育教育课程还应拓展学生对身体活动对健康潜在影响的理解。因此,除了培养健康习惯并定期让学生接触各种体育运动外,体育教育还应使学生理解身体活动的价值以及采用健康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益处[37]。通过体育教育教学以及学习,教育工作者可以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健康知识,并提高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
在文献中,评估身体活动水平与感知健康益处之间关系的研究较少[38]。此外,目前尚未获得手机使用和感知运动益处影响身体活动水平的直接证据。fect 物理活动水平的主要目的是使用感知运动益处量表和国际体力活动问卷来评估感知运动益处如何影响手机使用与身体活动水平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可能有助于理解手机使用与运动训练水平之间的关系,以及感知运动益处的调节fect。因此,本研究的独特贡献在于支持并拓展这一新兴研究领域。
2. 材料与方法
2.1 参与者与程序
本研究采用横断面研究设计。2019年春季进行了一项调查,以探讨手机使用频率(分为五类:低于2小时、2至不足4小时、4至不足6小时、6至不足8小时及8小时以上)、感知运动益处与身体活动水平之间的关系。采用整群抽样方法,抽样总体为台湾大学生。第一阶段按地理区域进行抽样,将台湾划分为北部、中部、南部和东部;第二阶段在各区域内随机抽取学校。样本量根据95%置信区间(CI)、80%统计功效以及 α为0.05的条件进行估算。基于此,计划从每所学校随机招募至少120名学生。共招募了1159名体育专业学生(男性= 367,女性= 608,平均年龄= 20.10 ± 1.42岁)。其中146名受访者的回答不完整,被排除在分析之外;另有38名潜在受访者拒绝参与研究。最终样本量为975人。
2.2 伦理审批
所有程序,包括知情同意和参与者招募,均经过泰国临床试验注册委员会(TCTR)审查和批准,并符合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的试验注册数据集的所有项目。本研究的临床试验注册编号为 TCTR20190507005。
2.3 研究工具
2.3.1 感知运动益处量表(PEBS)
设计了一种感知运动益处量表,用于评估个体对身体活动可能带来的益处的看法。该量表改编自张、李和许开发的量表[39],包含10个项目(例如:“我认为进行身体活动可以改善我的心肺功能并且⋯⋯”),参与者通过勾选相应的答案框来表示他们对陈述的同意程度。该量表为五点量表(1=非常不同意;2=不同意;3=中立;4=同意;5=非常同意)。内部一致性Cronbach’s α系数为0.90,重测信度为0.89,可解释方差为58.77%。得分范围在5到50之间,总分越高,表示感知运动益处的程度越高。该量表显示出可接受的拟合度(χ² = 52.535,RMSEA = 0.07,SRMR = 0.022,CFI = 0.986,GFI = 0.986,AGFI= 0.968,IFI = 0.986,NNFI = 0.976)。潜在变量的平均提取方差(AVE)为0.514,组合信度(CR)为0.861。因此,我们认为该感知运动益处量表在心理测量学上良好,具有足够的信度和效度。
2.3.2 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台湾版
采用台湾行政院卫生福利部发布的国际体力活动问卷短卷(IPAQ-sf)台湾版来确定学生的身体活动水平。该中文版IPAQ-sf由Liou[40]开发。其内容效度指数为0.994,表明英文版和中文版IPAQ-sf均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中文版与英文版IPAQ-sf之间的组内相关系数被发现为0.945[41]。
根据IPAQ-sf得分的三分位分布,将参与者分为三组:低分组(<33百分位以下)、中等分数组(33至66百分位)和高分组(>66百分位以上)。
2.4 数据分析
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软件(Windows版22,IBM,Armonk,NY,USA)进行分析。共进行了三项数据分析:(1)描述性统计:用于分析样本人口学特征和研究变量的分布情况;(2)相关分析:用于分析手机使用、感知运动益处与身体活动之间的相关性;(3)分层回归:用于评估感知运动益处在手机使用与身体活动关系中的调节效应。通过自变量与调节变量的交互作用,研究人员判断是否存在调节效应。所有数据分析的显著性水平设定为α< 0.05。
3. 结果
3.1 描述性统计与相关分析
本研究的所有975名参与者均为大学生(男性 = 367,女性 = 608,平均年龄= 20.10 ± 1.42)。最常见的每日手机使用时间为每天4至6小时(n= 333,34.15%),最少见的每日使用时间为每天少于2小时(n= 34,3.49%)。大多数参与者达到了足够的身体活动水平(fi,n= 533,54.67%),而进行高水平身体活动的参与者占少数(n= 182,18.67%)。感知运动益处量表的平均值为38.88(标准差 = 7.155)。各变量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1所示。相关分析表明,手机使用与身体活动水平呈负相关(r= −0.23)。感知运动益处与手机使用也呈负相关(r= −0.10)。因此,手机使用时间越长,参与者的感知运动益处越低。最后,分析结果显示,感知运动益处与身体活动水平呈正相关(r= 0.43),即感知运动益处水平越高,参与者的身体活动水平也越高。
| 变量 | 手机使用 | 感知运动益处 | 身体活动水平 |
|---|---|---|---|
| 手机使用 | 1 | −0.23** | |
| 感知运动益处 | −0.10** | 1 | 0.43** |
| 身体活动水平 | −0.23** | 0.43** | 1 |
| Mean | 3.2 | 38.88 | 2.08 |
| 标准差 | 1.08 | 7.16 | 0.67 |
** p < 0.01.
3.2 手机使用、感知运动益处与身体活动水平之间的关系
采用分层回归分析手机使用和感知运动益处对身体活动水平的影响。该分析的结果如表2所示。手机使用和感知运动益处的主效应解释了身体活动水平22%的方差。
| 交互作用 | 身体活动水平 | ∆R² | β |
|---|---|---|---|
| 步骤1 | 0.22*** | ||
| (X1) 手机使用 | −0.19*** | ||
| (X2) 感知运动益处 | 0.41*** | ||
| 第2步 | 0.01* | ||
| (X1) 手机使用 | −0.19*** | ||
| (X2) 感知运动益处 | 0.41*** | ||
| X1X2 交互项 | −0.07* | ||
| 总 R² | 0.22*** | ||
| N | 975 |
* p< 0.05 *** p< 0.001.
在主效应方面,手机使用对身体活动水平具有显著的解释力(β= −0.19,p< 0.001),表明手机使用越多,身体活动水平越低。此外,感知运动益处对身体活动水平也具有显著的解释力(β= 0.41,p< 0.001)。该结果表明,感知到更多锻炼益处的参与者身体活动更活跃。最后,手机使用与感知运动益处的交互项也被发现对身体活动具有显著的解释力(β= −0.07,p< 0.05)。简单斜率分析结果显示,当感知运动益处水平较高时,手机使用对身体活动水平具有显著的解释力(β= −0.16,p< 0.001;图1),相较于感知运动益处水平较低时(β=−0.07,p< 0.001;图1)。回归系数表明,相较于低感知锻炼益处组,高感知锻炼益处组中手机使用对身体活动水平的解释力更高。
4. 讨论
本研究揭示了手机使用频率、身体活动水平和感知运动益处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手机使用与身体活动水平(r= −0.23)以及感知运动益处(r= −0.10)呈负相关。因此,手机使用越多,参与者的身体活动水平和感知运动益处越低。此外,感知运动益处与身体活动水平呈正相关(r= 0.43),表明感知运动益处水平越高,个体的活动水平也越高。
参与者。分层回归分析显示,手机使用和感知运动益处的主效应解释了身体活动水平22%的方差。在控制主效应后,交互项额外解释了1%的方差。本研究结果揭示了一种新现象——感知运动益处在手机使用与身体活动之间的关系中起调节作用。更具体地说,感知运动益处越高的学生,其身体活动水平也越高。
在本研究中,手机使用与身体活动水平呈负相关,支持了先前研究的发现[42–45]。体育锻炼与手机依赖呈负相关,并能有效预测手机依赖。研究还发现,手机依赖程度高的学生每天锻炼较少,过度使用手机可能会干扰体力活动。换句话说,改善体育教育可能是有效解决全球大学生及其他年轻人手机依赖问题的一种高度可行的方法。手机使用与较低的身体活动水平相关。手机的快速普及引发了人们对手机对健康和生活质量所带来风险的担忧[46]。过度使用手机导致大多数大学生的空闲时间都花在这些设备上。因此,手机使用似乎是一把双刃剑。研究表明,大学生更多地将手机视为娱乐工具而非教育工具[44],并且手机使用影响身体活动[18]。本研究发现的手机使用与身体活动之间的负相关关系,可归因于学生在课外时间花费过多时间在互联网上。花费过多时间进行查看社交媒体、玩游戏和给朋友发消息等在线活动,会降低他们进行体力活动的可能性。然而,手机确实也有其益处。当适当使用时,智能手机上的运动应用程序可用于支持和促进体力活动[47,48],但这需要了解何种手机使用是适当的,并意识到体育运动对健康的益处。
本研究还发现感知运动益处在手机使用与身体活动水平之间关系中的调节效应。因此,大学体育教育课程应更加重视体力活动指南以及锻炼对健康的益处。学生的认知是影响其身体活动水平的关键因素[49]。一项研究表明,认知与行为策略的结合可能有助于培养和增强进行体力活动的意愿,从而极大地促进人们的健康和生活质量[8]。体育教育是在学校和青少年中促进身体活动最常用的教育方法[32]。大多数不健康行为的发生是由于缺乏相关教育课程[42]。因此,体育教育应提供更多以健康为导向的课程和知识。深入理解体力活动特征(例如,体力活动的感知益处和障碍)也有助于提高体育教师促进健康、开发相关干预措施的能力,并最终提升学生在课堂时间之外的身体活动水平。
体育教师应秉持终身学习态度,持续获取与身体活动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此外,还应运用教育方法鼓励学生提高身体活动的数量和质量,传播合理手机使用方面的知识,并警示学生缺乏身体活动的风险。现代手机因其尺寸小巧可随身携带,随时随地使用,内置大量连接互联网的诱惑。在体育教育和公共卫生背景下,体育教育工作者应在促进身体活动和健康素养方面发挥推动作用。此外,体育教育工作者还应通过合理的课程规划,传播有关手机使用对身体活动或健康影响的知识,鼓励学生参与更多的体育运动。
5. 结论
总之,本研究提供了确凿的证据,表明手机使用频率、身体活动水平和感知运动益处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研究还发现,感知运动益处在手机使用与身体活动水平之间的关系中具有调节效应。因此,应在大学体育教育课程中更加重视体力活动指南以及锻炼对健康的益处。手机使用可以预测身体活动水平。我们的数据表明,手机使用较少的学生比手机使用较多的学生身体活动更活跃。较高的身体活动水平可促进更多健康行为并改善健康状况。在预测身体活动水平时,手机使用与感知运动益处之间存在交互作用,即感知运动益处调节了手机使用与身体活动水平之间的关系。鉴于手机将在大学环境中持续普遍存在,应通过将与手机使用及感知运动益处相关的认知变化融入大学体育教育课程,以加强身体活动和健康行为。
33

被折叠的 条评论
为什么被折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