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34. Vertex Cover (25)

本文介绍了一种判断顶点覆盖集的有效算法,并通过一个具体的竞赛题目进行了解析。该算法利用了标志位和遍历的方法来验证给定的顶点集是否能够覆盖图中的所有边。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1134. Vertex Cover (25)

时间限制
600 ms
内存限制
65536 kB
代码长度限制
16000 B
判题程序
Standard
作者
CHEN, Yue

vertex cover of a graph is a set of vertices such that each edge of the graph is incident to at least one vertex of the set. Now given a graph with several vertex sets, you are supposed to tell if each of them is a vertex cover or not.

Input Specification:

Each input file contains one test case. For each case, the first line gives two positive integers N and M (both no more than 104), being the total numbers of vertices and the edges, respectively. Then M lines follow, each describes an edge by giving the indices (from 0 to N-1) of the two ends of the edge.

After the graph, a positive integer K (<= 100) is given, which is the number of queries. Then K lines of queries follow, each in the format:

Nv v[1] v[2] ... v[Nv]

where Nv is the number of vertices in the set, and v[i]'s are the indices of the vertices.

Output Specification:

For each query, print in a line "Yes" if the set is a vertex cover, or "No" if not.

Sample Input:
10 11
8 7
6 8
4 5
8 4
8 1
1 2
1 4
9 8
9 1
1 0
2 4
5
4 0 3 8 4
6 6 1 7 5 4 9
3 1 8 4
2 2 8
7 9 8 7 6 5 4 2
Sample Output:
No
Yes
Yes
No
No

解题思路:

y条边以下标0~y-1的顺序依次输入,用二维数组(列长为2)将每条边的两个端点编号进行记录。

每次flag初始为1,vis数组元素全部指向0,。输入一组端点编号,将与编号相对的vis数组下标元素设为1。

接着,把y条边(0-y-1)依次遍历。若有一条边的两个端点编号均不属于输入的端点编号,则表明没有完全覆盖。此时,用flag=0做标记,跳出循环。

flag=1,输出Yes,否则,输出No。


我的代码:

#include<stdio.h>
#include<memory.h>
int main()
{
	int x,y,z,i,n,m,a[10001][2],vis[10001];
	scanf("%d%d",&x,&y);
	for(i=0;i<y;i++) scanf("%d%d",&a[i][0],&a[i][1]);
	scanf("%d",&z);
	while(z--)
	{
		scanf("%d",&n);
		memset(vis,0,sizeof(vis));
		int flag=1;
		while(n--)
		{
			scanf("%d",&m);
			vis[m]=1;
		}
		for(i=0;i<y;i++)
		{
			if(vis[a[i][0]]==0 && vis[a[i][1]]==0)
			{
				flag=0;
				break;
			}
		}
		if(flag==0) puts("No");
		else puts("Yes");
	}
	return 0;
}


提交结果:



资源下载链接为: https://pan.quark.cn/s/22ca96b7bd39 在现代军事领域,导弹的精确打击能力至关重要,而导弹的飞行轨迹直接影响其命中精度。为了深入研究导弹的飞行特性,本文通过 MATLAB 软件中的 Simulink 工具,对导弹的六自由度三维轨迹进行仿真分析。目标在惯性坐标系下进行匀速或变速机动,导弹采用比例导引法进行追踪。通过建立运动学与动力学模型,模拟导弹的飞行过程,旨在获取导弹的运动轨迹以及与目标的距离变化规律,为导弹的制导与控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持与数据参考。 目标在惯性坐标系中按照设定的匀速或变速规律进行机动。其运动状态由位置、速度和加速度等参数描述,通过数学公式精确表达其在三维空间内的运动轨迹。匀速运动时,目标的速度保持恒定,位置随时间线性变化;变速运动时,引入加速度参数,使目标的运动更具复杂性和实战性。 导弹采用比例导引法进行制导。根据比例导引法的基本原理,导弹的加速度与目标与导弹之间的相对位置和相对速度成正比。结合导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规律,建立导弹的六自由度运动模型。该模型考虑了导弹在三维空间内的平动和转动自由度,包括导弹的俯仰、偏航和滚转运动,以及相应的速度和加速度变化。通过运动学方程描述导弹的位置和姿态变化,动力学方程则考虑了导弹的推力、气动力和重力等因素对导弹运动的影响,从而全面刻画导弹的飞行特性。 在 MATLAB 的 Simulink 环境下,搭建仿真模型。将目标运动模型和导弹运动模型以模块化的方式进行组合,通过信号连接实现目标与导弹之间的信息交互。设置不同的初始条件,如目标和导弹的初始位置、速度、加速度等,以及比例导引法中的比例系数等参数。启动仿真后,Simulink 根据模型中的方程和参数,实时计算导弹和目标的运动状态,并以图形化的方式展示导弹的三维飞行轨迹以及导弹与目标之间的距离变化曲线。通过多次仿真,调整参数,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