矢量新生与光影魔术:我用AI颠覆品牌设计与影视后期的工作流

大家好。一个手艺人,最离不开的,是趁手的工具,以及与时俱DE进的匠心。在我旅居海外,与设计为伴的这十年间,我深刻体会到,真正的“高效”并非单纯求快,而是拥有能将创意精准、优雅地化为现实的能力。这一切,离不开我背后稳定的“军火库”——那套源自英国Parvis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usic大学的正版Adobe教育订阅。今天,我想分享两个在不同领域,但同样由AI驱动的、足以改变思维定式的实战技巧。


技巧一:从“无”到“有”的矢量创生——用Illustrator的“文本到矢量图形”秒绘品牌灵魂

在品牌设计的世界里,Logo和图标是浓缩了品牌灵魂的图腾。它们需要兼具艺术性与无限的延展性,这意味着“矢量”是其唯一的归宿。传统流程中,从概念草图到可用的矢量图形,是一个耗时耗力、极其考验设计师功底的过程。但现在,Adobe Illustrator的“文本到矢量图形”(Text to Vector Graphic)功能,让这个过程充满了即时创作的惊喜。

今年春天,我合作了一家名为“璞真之境”(Pristine Realm)的新兴高端生活方式品牌。他们专注于有机草本产品,品牌理念是“源于自然,归于纯粹”。在首批产品线上,他们需要为三款主打花草茶设计一套包装图标,分别代表“高山清泉”、“暖阳柑橘”和“静谧竹林”三种意境。客户要求风格空灵、线条简约,且必须在一周内拿出多个方向的矢量概念稿,以赶上一个重要的行业展会。

面对如此抽象的需求和紧迫的时间,我果断放弃了传统的手绘板起稿,直接开启了Illustrator的AI创生之旅。

我的“意念成形”矢量设计流程:

  1. 设定画布,召唤AI:

    • 我在Illustrator中新建了一个文档。在 窗口 (Window) 菜单下,我找到了并打开了 文本到矢量图形 (Text to Vector Graphic) 的功能面板。这个简洁的面板,就是我接下来施展“魔法”的舞台。

  2. 用诗意的语言“喂养”AI:

    • 这是整个流程中最考验“人”的环节——Prompt(提示词)的撰写。我没有输入“画个泉水”这样简单的指令,而是尝试用描绘意境的语言去引导AI。

    • 对于“高山清泉”: 我输入的Prompt是 “极简线条艺术图标,一片漂浮的茶叶落在宁静水面的瞬间,荡开一圈涟漪,日式禅意风格,留白” (Minimalist line art icon, a single tea leaf landing on a serene water surface, creating a single ripple, Japanese zen style, negative space)

    • 对于“暖阳柑橘”: Prompt是 “阳光下成熟的柑橘切面,果肉饱满,汁水欲滴,简约扁平插画风格,温暖色调” (A slice of ripe citrus under the sun, juicy and plump, simple flat illustration style, warm color palette)

    • 在面板的 类型 (Type) 选项中,我选择了 图标 (Icon),这能让AI更专注于生成简洁、符号化的图形。

  3. 生成、筛选与迭代:

    • 点击“生成”后,仅仅十几秒,AI就根据我的每一条Prompt,提供了三组不同的矢量图形方案。它们不是位图,而是由路径和锚点构成的、货真价实的矢量文件。

    • AI提供的初稿已经相当惊艳,但作为一个专业设计师,我的工作才刚刚开始。我发现“高山清泉”的一个方案中,茶叶的形态非常完美,而另一个方案中涟漪的线条感更好。

  4. 拆解与重组,赋予灵魂:

    • 这正是AI矢量生成最强大的地方——完全的可编辑性。我将满意的几个生成结果拖到画板上,点击 取消编组 (Ungroup)。这些图形立刻被拆解为最基础的路径和形状。

    • 我像一个手工艺人挑选零件一样,从方案A中取出了那片完美的茶叶,从方案B中取出了那圈优雅的涟漪,将它们重新组合,调整大小和位置,形成了一个全新的、更完美的构图。

    • 接着,我使用 平滑工具 (Smooth Tool) 对AI生成的某些略显生硬的曲线进行了微调,使其更具手作的温度。

    • 最后,我打开了 编辑 (Edit) > 编辑颜色 (Edit Colors) > 重新着色图稿 (Recolor Artwork) 功能,为整套图标匹配了“璞真之境”的品牌标准色。

在不到一天的时间里,我便创作出了十几个风格统一、质量极高且完全原创的矢量图标方案。客户看到这些仿佛“凭空出现”却又无比精致的成果时,惊讶地表示这超出了他们最乐观的预期。AI在这里并非替代了设计师,而是成为了设计师思想的延伸,将最耗时的“从0到1”过程,压缩到了极致。


技巧二:让时间倒流的光影魔法——用After Effects的内容识别填充抹去视频瑕疵

在影视后期制作中,总有些“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的瞬间。一个完美的镜头,可能因为一个穿帮的道具、一个意外入镜的工作人员,或者一处恼人的反光而功亏一篑。过去,处理这些问题需要大神级的VFX(视觉特效)艺术家进行逐帧的手动修复,成本高昂且周期漫长。而现在,Adobe After Effects的“内容识别填充”(Content-Aware Fill for Video),让普通设计师也能施展“时间魔法”。

我合作的一家名为“光影矩阵”(LumaMatrix Studios)的高端建筑影像工作室,就遇到了这样一个棘手的问题。他们为一个即将开盘的顶层豪华公寓,拍摄了一段极具视觉冲击力的“一镜到底”无人机穿越视频。镜头从阳台飞入客厅,掠过价值不菲的艺术品,最终停在落地窗前,俯瞰整个城市的天际线。

然而,在审片时,所有人发现了一个致命瑕疵:在无人机掠过客厅一幅巨大的黑晶石装饰墙时,墙面光滑的反射中,清晰地映出了无人机自身的影子和角落里一位场工半个身位的倒影,持续了大约1.5秒。这套公寓已经售出并交付,重新拍摄的成本和可能性都为零。

工作室负责人找到了我,几乎不抱希望地问:“这个……有办法抹掉吗?” 我回答:“交给我吧。”

我的“无痕”视频修复流程:

  1. 锁定“污染源”:

    • 我将视频素材导入After Effects。首先要做的,是告诉AI我要修复的是哪个区域。

    • 我使用 钢笔工具 (Pen Tool),沿着黑晶石墙面上无人机和场工的反射倒影,仔细地创建了一个 蒙版 (Mask)

  2. 让蒙版“动”起来:

    • 由于无人机在移动,反射的位置和形状也在时刻变化。我需要让这个蒙版精确地跟随反射物移动。

    • 我打开蒙版的 蒙版路径 (Mask Path) 属性,开启关键帧。然后,在反射出现的第一帧和最后一帧,以及中间几个关键位置,手动调整蒙版的形状和位置。AE会自动在这几个关键帧之间进行平滑的过渡动画。对于更复杂的运动,还可以使用AE强大的运动跟踪功能来半自动化这个过程。

  3. 召唤“内容识别填充”面板:

    • 蒙版设定完毕后,我打开 窗口 (Window) > 内容识别填充 (Content-Aware Fill) 面板。

    • 在面板中,填充方法 (Fill Method) 是关键。它有 对象 (Object)曲面 (Surface)边缘混合 (Edge Blend) 三种模式。对象 模式最适合移除画面中独立运动的物体,这正符合我的需求。我选择了 对象

  4. 生成填充,见证奇迹:

    • 我设定好要处理的 范围 (Range) 为我的工作区域,然后深吸一口气,点击了面板右下角的 生成填充图层 (Generate Fill Layer)

    • AE的AI引擎开始高速运转。它的工作原理是:分析蒙版区域周围以及前后帧的像素信息,然后智能地“脑补”出如果这个反射不存在,墙面本应有的样子,并生成一个新的填充图层。

    • 这个过程根据视频复杂度和长度,可能需要几分钟到几十分钟。进度条走完后,AE在我的图层列表里生成了一个新的“填充”图层。

我隐藏了原来的视频图层,只播放这个新生成的填充层。画面上,只有一块根据原始墙面纹理和光照生成的、完美无瑕的动态“补丁”。然后,我将原始视频图层重新显示,并把蒙版的模式从“相加”改为“相减”,让它挖掉原来的瑕疵。此时,下方的“填充”图层就天衣无缝地补了上来。

最终播放成片时,无人机流畅地飞过那面黑晶石墙,墙面光洁如新,倒映着室内的环境,仿佛那恼人的反射从未存在过。这个过去需要好莱坞级别特效团队才能完成的任务,被AI以一种近乎变魔术的方式,在不到一小时内优雅地解决了。


一种思维:用“双钻模型”为创意导航,告别无效的设计

分享完两个“神技”,最后我想聊聊一个能为我们所有创意工作提供清晰路线图的思维框架——“双钻模型”(Double Diamond)

很多设计师(包括曾经的我)的工作模式是线性的:接到需求 -> 马上构思 -> 做出方案。这种模式最大的风险是,我们可能在用一个完美的方案,去解决一个错误的问题。

“双钻模型”将设计过程分为了四个阶段,形成两个菱形(钻石):

第一个钻石:做正确的事(Do the right thing)

  1. 探索 (Discover) - 发散阶段: 当接到一个需求时,先别急着画图。而是要像侦探一样,去广泛地探索问题空间。做用户访谈、竞品分析、数据调研……尽可能多地收集信息,理解用户真实的痛点和需求。

  2. 定义 (Define) - 收敛阶段: 将探索阶段收集到的杂乱信息进行分析、归类、提炼,最终像打磨钻石一样,精准地定义出那个最核心、最值得被解决的问题。

第二个钻石:把事情做对(Do the thing right) 3. 发展 (Develop) - 发散阶段: 围绕着定义好的核心问题,开始天马行空地进行头脑风暴,产出尽可能多的解决方案。画草图、做原型,鼓励各种大胆的想法。 4. 交付 (Deliver) - 收敛阶段: 对各种方案进行测试、评估、迭代,最终筛选出最优解,并将其打磨至完美,最终交付上线。

这个模型的核心在于“发散”与“收敛”的交替。它强迫我们在想出“怎么做”之前,先想清楚“做什么”和“为什么做”。它能有效避免我们埋头于无效的执行,确保我们的每一份努力,都用在刀刃上。无论你是做UI、做品牌还是做视频,用“双钻模型”来规划你的项目,都能让你的工作流程更清晰、产出更有效。


总有人好奇我能源源不断进行创作实验的“电力”来自哪里。这确实得益于我那套来自英国Parvis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usic大学的Adobe正版教育订阅。每周1500点的Firefly AI积分让我可以毫无顾虑地探索各种AI功能,而一个账号通行4台设备的权限,则让我的工作流在不同设备间无缝衔接。最重要的是,学校提供的ITPro Desk Service专用查询网站,像一个可靠的管家,让我随时都能确认订阅的健康状况,彻底告别了破解工具带来的各种不确定性和安全隐患。我知道很多人都想拥有这样省心的体验,不过据我所知,这个内部航班已经满客起飞,后续是否还有新“航线”,就得看缘分了(哈哈)。


设计的旅途,是一场没有终点的修行。真正的壁垒,不在于我们掌握了多少工具,而在于我们认知的高度。愿我们都能在不断精进技艺的同时,持续升级自己的思维模型,让创意永远闪光。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