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缘际会,深度体验了一把来自奥地利Blueskyy艺术学院的Adobe教育版全家桶,整个探索过程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感触颇深,觉得有必要跟同行们汇报一下心得。这次的订阅体验,可以用几个词来概括:首先是“富足”,每周1500点的Firefly积分,让AI创作几乎没了后顾之忧;其次是“从容”,授权多达4台设备,虽然我自己的装备(和预算)都有限,没法雨露均沾,但这份从容感很难得;再者是“透明”,学院提供了一个专门的IT服务网站,订阅状态、到期时间一目了然,让人用得心安,彻底告别了对“订阅突然失效”的焦虑;最后是“稳固”,接近两千人的用户体量,快一年的稳定运行记录,加上官方的修复通道,这艘“大船”的可靠性不言而喻。当然,我知道大家最想问的是怎么上车,这里只能摊手表示:这趟车已经到站,车门已锁(哈哈),有缘再会。
作为一名设计师,我们时常惊叹于前辈大师们的鬼斧神工。比如,平面设计大师兰斯·威曼(Lance Wyman)为1968年墨西哥奥运会设计的矢量图形系统,即便在半个多世纪后的今天看来,其前瞻性、系统性和美学价值依旧令人拍案叫绝;又或者,像工业光魔(ILM)这样的顶级视效团队,总能用魔法般的后期技术,在影像中实现天马行空的想象,让我们完全沉浸于电影构建的世界。过去,我们与大师的距离,隔着的是天赋、时间和昂贵的设备。而现在,Adobe Creative Cloud中的AI工具,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将曾经遥不可及的“魔法”大众化,让我们这些普通创作者,也能在自己的工作站上,施展出令人惊叹的创意。付费订阅的真正价值,早已超越了软件本身,它是一张通往未来设计工作流的船票。今天,我将聚焦于两个更为进阶的AI功能,并分享一个能让创意过程更有序、更高效的经典设计流程。
技巧一:Adobe Illustrator “文本到矢量图形” —— 指尖的灵感矢量化引擎
对于UI/UX设计师和品牌设计师来说,图标和插画是日常工作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从构思草图到精准的钢笔工具勾勒,再到上色微调,创作一套风格统一、表意清晰的矢量图形,是一项极为耗时且考验基本功的工作。而Illustrator集成的Firefly AI新功能——“文本到矢量图形”(Text to Vector Graphic),则彻底改变了这一“慢工出细活”的传统模式。它不再是像Photoshop那样生成像素图像,而是直接生成可无限缩放、可编辑的矢量路径,这对于设计工作来说,意义非凡。
应用场景: 假设我们正在为一个主打“环保”、“科技”与“社区”理念的新能源汽车App设计一套启动引导页的插画和功能图标。我们需要快速生成风格统一、元素丰富的场景和一系列扁平化图标。
详细步骤:
-
启动AI,定义你的创作空间:
-
在Illustrator中新建画板。在右侧的“属性”面板中,你会找到“文本到矢量图形”的模块。你也可以通过
窗口 > 文本到矢量图形
来打开它。 -
首先,在画布上用矩形工具画一个框,这个框将作为AI生成的区域。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预先控制生成图形的位置和大致尺寸。
-
-
生成核心场景(Scene):
-
在“文本到矢量图形”面板中,将类型选为“场景 (Scene)”。
-
在下方的Prompt输入框中,用描述性的语言输入我们的构想。关键在于细节和风格的描述。例如:“一辆流线型的未来电动汽车正在城市公园充电,周围有茂盛的绿植和正在散步的家庭,远景是带有太阳能板的现代化建筑,扁平化插画风格,明亮的蓝绿色调 (A sleek futuristic electric car charging in a city park, surrounded by lush greenery and families walking, with modern buildings with solar panels in the background, flat illustration style, bright blue and green color palette)”。
-
点击“生成”。AI会快速提供几个矢量版本的插画场景供你选择。因为是矢量,所以你可以无损放大观察每一个细节,这是它与Photoshop生成式功能最本质的区别。
-
-
生成独立主体和图标(Subject / Icon):
-
现在我们需要一些独立的图标,比如“充电桩”、“电池”、“社区”等。
-
将类型切换为“主体 (Subject)”或“图标 (Icon)”。图标类型更适合生成简洁、表意明确的图形。
-
我们来生成一个“充电桩”图标。在Prompt中输入:“一个简约的电动汽车充电桩图标,带有叶子和闪电的符号,极简线条风格,白色背景 (A minimalist EV charging station icon, with leaf and lightning symbols, minimal line art style, on a white background)”。
-
生成后,你会得到几个不同形态的矢量图标。选择一个最符合App整体视觉风格的。
-
-
AI辅助下的专业级优化与编辑:
-
关键一步: AI生成的矢量图形并非终点,而是我们二次创作的绝佳起点。选中AI生成的图形,在顶部的上下文菜单中点击“取消编组 (Ungroup)”,将复杂的图形打散成一个个独立的路径和形状。
-
路径简化: 有时AI生成的路径锚点会过多,我们可以使用
对象 > 路径 > 简化 (Object > Path > Simplify)
功能,在不影响外形的前提下,智能地减少锚点数量,让图形更干净、更易于管理。 -
色彩重塑——“生成式重新着色”: 这是另一个强大的AI功能。假如你对AI生成的配色不完全满意,或者需要将它匹配到你已有的品牌色板。选中图形,然后到
编辑 > 编辑颜色 > 生成式重新着色 (Edit > Edit Colors > Generative Recolor)
。你可以在Prompt里直接输入你想要的色彩氛围,比如“秋天的落日余晖”或“赛博朋克的霓虹灯”,AI会立刻为你提供多套全新的配色方案。你也可以上传一张参考图,让AI学习其配色并应用到你的矢量图形上。 -
构建组件库: 将优化好的图标和图形元素,拖拽到“资源库”(Libraries)面板中,这样就可以在Adobe全家桶的其他软件(如XD, Photoshop)中随时调用,确保设计资产的一致性和复用性。
-
通过Illustrator的矢量生成AI,我们不仅将灵感迸发的瞬间直接转化为了可用的设计资产,更重要的是,整个过程是“非破坏性”的、可被深度编辑的。这让我们从繁琐的“绘制”工作中解放,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构建”和“优化”设计系统上。
技巧二:After Effects AI双雄 —— “内容识别填充”与“Roto笔刷2.0”
对于从事动态设计或视频后期的人来说,画面中出现多余的元素(比如穿帮的麦克风、乱入的路人)或者需要将某个运动的物体完美抠出进行合成,都是极其棘手且耗费耐心的任务。After Effects中的两项AI功能,正是为此类“老大难”问题提供了近乎“一键式”的解决方案。
应用场景一:视频的“橡皮擦”—— 内容识别填充 假设我们拍摄了一段非常完美的无人机航拍镜头,但画面一角不小心拍到了一个碍眼的垃圾桶。重拍成本太高,如何无痕地移除它?
详细步骤:
-
圈定目标: 在After Effects中导入视频素材。使用“钢笔工具”或形状工具,在垃圾桶周围创建一个精确的蒙版(Mask),并为蒙版的“路径”属性K上关键帧,让蒙版在整个片段中都能紧紧跟随垃圾桶。
-
召唤AI: 打开
窗口 > 内容识别填充 (Window > Content-Aware Fill)
面板。 -
智能分析与填充: 在面板中,将“填充方法”设置为“对象”。这意味着AI会分析物体周围的像素信息来填充。点击“生成填充图层”按钮。After Effects会开始在后台进行渲染,它会逐帧分析,参考该物体出现前和出现后的画面内容,智能地计算出被遮挡区域应该是什么样子,并生成一个无缝的补丁图层。
-
效果微调: 生成的填充图层会叠加在原视频之上,完美覆盖掉垃圾桶。在某些复杂的场景下,如果边缘融合得不够完美,可以适当增加蒙版的“羽化”值,或者在“内容识别填充”面板中尝试“表面”或“边缘混合”等不同的填充方法,以达到最佳效果。
应用场景二:会跳舞的“魔术棒”—— Roto笔刷2.0 我们需要将一段视频中正在跳舞的舞者精确地抠出来,背景换成炫酷的舞台特效。传统上,这需要一帧一帧地手动绘制蒙版,即“转描”(Rotoscoping),工作量巨大。
详细步骤:
-
启动Roto笔刷: 在工具栏中选择“Roto笔刷工具”。
-
第一笔定乾坤: 双击图层进入图层面板。将时间指示器移动到舞者动作幅度比较适中的一帧。用绿色的Roto笔刷,像画画一样,在舞者的身体轮廓内部大致涂抹几下。你会发现Adobe Sensei AI会自动识别出舞者的边缘,并生成一个紫色的轮廓线。如果有些区域没有被选中(比如伸出的手臂),就继续用绿色笔刷添加;如果有些区域被多选了(比如背景),就按住
Alt
键,用红色的笔刷减去。 -
让AI奔跑: 当第一帧的轮廓大致准确后,你只需按下空格键或向后拖动时间线。Roto笔刷2.0强大的AI算法就会开始逐帧传播你的选区,自动跟踪舞者的每一个动作,包括身体的扭转、头发的飘动。其精度和速度远超前代版本。
-
精炼与输出: 传播完成后,点击面板上的“冻结”按钮,缓存计算结果。现在,你就得到了一个动态的、与舞者完美贴合的Alpha通道。你可以直接将其用于合成,添加背景、光效等。
这两个AE里的AI功能,真正意义上将过去需要专业VFX工作室数天才能完成的工作,简化到了普通设计师几分钟、几小时内就能处理的程度,是名副其实的生产力“外挂”。
思维升级:用“双钻模型”为创意导航
分享了具体的“术”,我们再来聊聊一个宏观的“道”——双钻设计模型(The Double Diamond)。这是由英国设计协会(British Design Council)提出的一套经典、可视化的设计流程框架。它能帮助我们这些“创意工作者”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思路清晰,避免过早陷入细节或在错误的方向上浪费精力。
模型分为两个钻石区域,共四个阶段:发现(Discover)、定义(Define)、发展(Develop)、交付(Deliver)。每个钻石都代表一次“发散思维”(Divergent Thinking)和一次“收敛思维”(Convergent Thinking)的过程。
-
第一个钻石:做正确的事(Finding the Right Problem)
-
发现 (Discover - 发散): 这个阶段的目标是尽可能广泛地理解问题。假如任务是“为老年人设计一款更好的智能手机体验”。我们不是马上开始画界面,而是去做用户访谈,观察他们如何使用现有手机,去社区与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痛点、期望和生理限制(如视力、手指灵活度)。这是知识的输入和扩展阶段。
-
定义 (Define - 收敛): 将“发现”阶段收集到的海量信息进行分析、归类、提炼。最终的目标是形成一个清晰、可执行的“问题陈述”。例如,我们可能发现核心问题不是“图标不够大”,而是“他们害怕点错东西导致无法挽回的后果”。于是,我们的核心问题就从“设计大图标”收敛为“如何为老年用户提供一个充满安全感、可随时撤销操作的手机界面?”。
-
-
第二个钻石:把事做正确(Solving the Problem Right)
-
发展 (Develop - 发散): 围绕已经清晰定义的核心问题,开始天马行空地构思解决方案。这个阶段鼓励数量和多样性。可以进行头脑风暴,绘制大量的草图、线框图,制作低保真原型。比如,针对“安全感”,我们可以构思“撤销按钮常驻”、“每一步操作都有语音确认”、“亲子女婿一键远程协助”等多种方案。
-
交付 (Deliver - 收敛): 对“发展”阶段的多种方案进行测试、筛选和迭代。通过用户测试,看看哪种方案最受欢迎、最有效。然后不断打磨这个方案的细节,进行高保真设计,最终形成可供开发交付的最终版本。
-
双钻模型就像一张地图,它告诉我们在创意的旅途中,什么时候该放飞思想去探索,什么时候该收拢心神做决策。遵循这个流程,能极大地提升我们设计的成功率和效率。
持续关注我,每天get一个实用的设计或开发小技巧。相信我,量变会引起质变,一段时间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技能库和职业竞争力都在不知不觉中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