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ueskyy 国立艺术学院那个 Adobe 全家桶教育版订阅陪我奋战项目快小半年了,Firefly AI 那 1500 点积分依旧给力,偶尔蹦出点订阅相关的小疑问,他们那个一键自助支持系统,点几下基本就解决了 99% 的问题,效率是真的高。
最让人踏实的,还是订阅的稳定性,一次掉链子的情况都没遇到过,四台设备激活权限也让我这种笔记本、台式机、备用机换着用的人毫无压力。这真不是吹,告别了以前用试用版那种提心吊胆、频繁换号的日子,感觉整个人都清爽了不少。最近我还注意到,他们那个 Stock 素材库的权益似乎又升级了,之前说的每周 6000 个下载量依然坚挺,素材质量和数量都没得说。而且,能在线随时查订阅状态和到期时间这个功能,对于我们这种需要精确管理工具授权期限的用户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再也不用担心企业版订阅有效期不明不白的问题了。
客套话不多说,直接上干货。这次我从 Adobe 大家族里又扒拉出来五个可能平时大家不太常用,但一旦掌握就能让效率翻倍的技巧。老样子,这些技巧主要基于 Adobe 的正版功能,部分精简版或者特殊版本的用户可能体验不到全部精髓,大家理解一下。
咱们程序员,除了写代码,偶尔也得搞搞设计、剪剪视频,Adobe 全家桶就是我们不可或缺的“瑞士军刀”。上次分享了五个技巧,反响还不错,这次我再带来五个新的,希望能让大家在创作的道路上如虎添翼,少走弯路。
秘技一:Photoshop - “智能对象” (Smart Objects) 的进阶应用 – 实现真正无损的复杂编辑与高效协作
“智能对象”这个词大家肯定不陌生,很多人用它来缩放图片不失真。但它的能耐远不止于此,尤其是在需要反复修改、多人协作或者创建复杂效果时,智能对象的“无损”和“联动”特性简直是神来之笔。
详细步骤与应用场景:
-
理解智能对象的核心——“封装”与“非破坏性”:
- 当你将一个普通图层转换为智能对象(右键图层 > 转换为智能对象),Photoshop 实质上是将这个图层的原始数据(无论是位图还是矢量)完整地“封装”起来。之后你对这个智能对象进行的所有变换(缩放、旋转、倾斜、扭曲)、应用的滤镜(智能滤镜),都不会直接作用于原始像素数据,而是作为一种“指令”附加在智能对象上。
- 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你可以随时回去修改这些变换和滤镜参数,甚至移除它们,而原始图像质量丝毫不受影响。这就是“非破坏性编辑”的核心。
-
智能对象的“分身术”——创建链接的智能对象实例:
- 场景: 想象一下,你在一个海报设计中需要用到同一个 Logo 很多次,但尺寸、位置各不相同。如果后期需要修改 Logo 本身(比如换个颜色、改个字),传统方法你得一个一个改,费时费力还容易出错。
- 操作:
- 首先,将你的 Logo 图层转换为智能对象。
- 然后,选中这个智能对象图层,在图层面板中右键选择“通过拷贝新建智能对象”。注意: 这里不要选“复制图层”或者直接
Ctrl+J
/Cmd+J
,那样创建的是独立的智能对象。我们要的是“链接的”实例。更常用的方法是,按住Alt
(Windows) /Option
(Mac) 键拖动图层面板中的智能对象图层来创建副本,或者在选中智能对象后,通过菜单图层 > 智能对象 > 通过拷贝新建智能对象
。 (更正:最直接的创建链接副本的方法是,在图层面板中选中智能对象,按住 Alt/Option 拖动它来复制,或者 Ctrl+J / Cmd+J 复制后,如果原始智能对象的内容是嵌入的,则新复制的也是链接到同一个嵌入源。如果希望它们共享一个外部源文件,请使用“链接的智能对象”。) - 为了更清晰地演示“共享源”,我们这里采用“链接到文件”的方式:首先将你的 Logo 保存为一个独立的 PSD 或 AI 文件。然后在你的主设计文档中,选择
文件 > 置入链接的智能对象...
,选择刚才保存的 Logo 文件。你需要几个 Logo 实例,就置入几次,或者置入一次后,按住 Alt 拖动复制这个链接的智能对象图层。
- 联动修改: 现在,当你需要修改 Logo 时,只需双击任意一个链接的智能对象图层(或者在图层面板右键选择“编辑内容”),它会在新窗口中打开原始的 Logo 源文件(比如那个独立的 PSD)。修改并保存这个源文件后,回到你的海报设计文档,你会惊喜地发现,所有引用了这个链接智能对象的实例,都会自动同步更新!这对于 UI 设计中重复元素的管理、品牌物料的统一性维护,效率提升是指数级的。
-
智能滤镜 (Smart Filters) – 可编辑、可堆叠的滤镜效果:
- 当你对一个智能对象应用滤镜时(比如“高斯模糊”、“锐化”、“液化”等),这个滤镜会自动成为“智能滤镜”。
- 特性:
- 随时调整: 在图层面板中,智能滤镜会显示在智能对象图层下方。双击滤镜名称,就可以重新打开该滤镜的参数对话框进行调整。
- 蒙版控制: 每个智能滤镜都自带一个蒙版,你可以用画笔在蒙版上涂抹,精确控制滤镜作用的区域,而无需创建额外的图层蒙版。
- 混合模式与不透明度: 你可以单独调整每个智能滤镜的混合模式和不透明度(双击智能滤镜右侧的小滑块图标),创造出更丰富的视觉效果。
- 堆叠与重排: 你可以为一个智能对象应用多个智能滤镜,它们会像图层一样堆叠起来。你可以拖动它们的顺序来改变效果,或者暂时隐藏某个滤镜。
-
智能对象的“嵌套”——构建复杂的模块化设计:
- 一个智能对象的内容,本身也可以包含其他的智能对象。这种“俄罗斯套娃”式的结构,能让你构建出非常复杂且易于管理的模块化设计。
- 场景: 比如你在设计一个网页,可以将头部、导航栏、内容区、页脚分别做成独立的智能对象。而导航栏这个智能对象内部,每一个导航按钮又可以是一个更小的智能对象。这样,修改任何一个最小单元,都能自动更新到所有引用它的地方。
掌握智能对象,就等于掌握了 Photoshop 中非破坏性编辑的精髓。它不仅仅是保证缩放质量,更是优化工作流程、提高修改效率、保障大型项目一致性的关键。
秘技二:Illustrator - “混合工具” (Blend Tool) 的创意潜能 – 不仅仅是过渡,更是形态与色彩的魔法棒
Illustrator 的“混合工具 (W)”常常被初学者用来创建两个形状或颜色之间的平滑过渡。但实际上,它的潜力远不止于此,通过调整参数和结合其他功能,你可以用它来创造出惊艳的抽象图形、复杂的光影效果、流畅的路径动画等。
详细步骤与创意玩法:
-
基础混合回顾:
- 绘制两个或多个不同的对象(可以是形状、路径、文字轮廓等)。
- 选择“混合工具 (W)”。
- 依次点击这些对象,Illustrator 会在它们之间创建一系列中间过渡形状。
- 双击工具栏中的“混合工具”图标,或选择
对象 > 混合 > 混合选项...
,可以打开“混合选项”对话框。在这里,你可以设置“间距”方式:- 平滑颜色: AI 自动计算步数以产生平滑的颜色过渡(如果对象颜色不同)。
- 指定的步数: 手动输入你想要的中间过渡对象的数量。这是最常用的控制方式。
- 指定的距离: 控制每个过渡对象之间的距离。
-
替换混合轴 (Replace Spine): 这是让混合“活”起来的关键。
- 默认情况下,混合对象是沿着一条直线排列的。但你可以让它们沿着你绘制的任何路径排列。
- 操作:
- 首先,创建好你的混合对象。
- 然后,另外用钢笔工具 (P) 或铅笔工具 (N) 绘制一条你希望混合对象依附的路径(这条路径我们称之为“混合轴”或“spine”)。
- 同时选中你的混合对象组和这条新的路径。
- 前往菜单栏,选择
对象 > 混合 > 替换混合轴
。你会看到混合对象立刻沿着你绘制的路径重新排列了。
- 妙用:
- 动态线条: 用不同粗细、颜色、形状的线条作为混合的起点和终点,然后替换到一个弯曲的路径上,可以制作出富有流动感和节奏感的装饰线条。
- 光线效果: 混合一个小的亮色圆形和一个大的模糊的同色圆形,指定较多步数,然后替换到一个弧形路径上,可以模拟光线散射或霓虹灯管效果。
- 抽象背景: 混合多个不同颜色、不同透明度的复杂形状,然后替换到一个随机扭曲的路径上,可以生成独特的抽象背景图案。
-
控制方向与对齐:
- 在“混合选项”中,“方向”可以设置为“与页面对齐”或“与路径对齐”。选择“与路径对齐”通常能让混合对象更好地顺应混合轴的弯曲。
- 你可以通过
对象 > 混合 > 反向混合轴
或对象 > 混合 > 反向堆叠顺序
来调整混合的方向和对象的堆叠。
-
编辑原始对象与混合轴:
- 混合是动态的。你可以随时使用“直接选择工具 (A)”去修改原始的起点、终点对象(改变它们的形状、颜色、大小、位置),混合效果会实时更新。
- 同样,你也可以用“直接选择工具 (A)”去编辑混合轴路径的锚点和手柄,混合对象会随之动态调整排列。
-
扩展混合 (Expand):
- 当你对混合效果满意,并且希望将所有中间过渡形状都变成独立的、可编辑的对象时,可以选择
对象 > 混合 > 扩展
。这样做之后,混合就不再是动态的了,但你可以对每一个小元素进行单独处理。
- 当你对混合效果满意,并且希望将所有中间过渡形状都变成独立的、可编辑的对象时,可以选择
-
创意实例:
- 立体字效: 创建两层文字,一层在前(小而亮),一层在后(大而暗,略微错开),对它们进行混合,可以产生简单的立体感。再结合替换混合轴到一条弯曲路径,就能做出更动感的文字效果。
- 数据可视化线条: 用不同颜色的小圆点代表不同的数据系列,通过混合连接它们,并替换到代表趋势的路径上。
- 毛发/笔触模拟: 混合极细的短线条,并指定大量步数,替换到复杂的形状轮廓上,可以模拟毛茸茸的质感或丰富的笔触效果。
混合工具的真正威力在于它能程序化地生成大量中间状态,并通过混合轴赋予这些状态以秩序和形态。多尝试不同的对象组合、步数设置以及混合轴形状,你会发现一片新天地。
秘技三:Premiere Pro - “多机位序列” (Multi-camera Sequence) 的高效剪辑 – 告别手动对齐,轻松驾驭多视角素材
如果你需要剪辑活动现场、采访、MV 等使用了多台摄像机同时拍摄的素材,手动去对齐每一条轨道的画面和声音,简直是噩梦。“多机位序列”功能就是 Premiere Pro 为此提供的专业解决方案,它能让你像导播切换直播信号一样轻松剪辑。
详细步骤:
-
素材准备与同步标记:
- 确保你所有的多机位素材都已经导入到项目面板中。
- 关键步骤——同步: 要想让多机位剪辑顺利进行,必须确保所有机位的素材有一个共同的同步点。常用的同步方式有:
- 音频同步: 这是最推荐也最常用的方式。确保所有机位在拍摄时都录制了现场声音(或者至少有一个机位录制了高质量的参考音频,其他机位也录制了环境声)。拍摄前打一个场记板 (Clapperboard) 是最专业的做法,那个“啪”的一声就是极好的音频同步点。如果没有场记板,也可以在开机后所有机位都录到时,拍一下手,制造一个清晰的同步声音。
- 入点/出点同步: 如果你能在所有素材中找到一个完全相同的视觉帧(比如某个动作的起始帧),可以将每个素材的入点或出点设置在这一帧上。
- 时间码同步: 如果你的摄像机支持时间码同步,并且在拍摄时进行了设置,那么这是最精确的方式。
-
创建多机位源序列:
- 在项目面板中,选中你所有需要进行多机位剪辑的视频片段(和可能的独立音轨)。
- 右键单击选中的素材,选择
创建多机位源序列...
(Create Multi-camera Source Sequence...)。 - 设置同步选项: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
- 你可以为新的多机位序列命名。
- 核心:同步点 (Synchronize Point)。 选择你之前确定的同步方式:
入点 (In Points)
或出点 (Out Points)
:如果按此标记。时间码 (Timecode)
:如果摄像机支持并已设置。音频 (Audio)
:选择这个,然后在下方的“轨道通道 (Track Channel)”中选择一个包含清晰同步声音的轨道(通常是混合所有音轨,或者选择录音质量最好的那个机位的音轨)。Premiere Pro 会自动分析各素材的音轨波形来对齐它们。这是目前最智能和常用的方式。
- 你还可以设置音频是跟随视频切换,还是固定使用某个机位的音频,或者混合所有音频。
- 点击“确定”,Premiere Pro 会在项目面板中创建一个新的“已处理的剪辑” (Processed Clips) 文件夹(如果勾选了相应选项)和一个新的多机位序列图标(看起来像四个小方格)。
-
在时间线上进行多机位剪辑:
- 将项目面板中新创建的那个多机位序列拖拽到你的主剪辑时间线上,就像拖拽一个普通素材一样。
- 启用多机位视图: 在节目监视器(预览窗口)的右下角,找到一个扳手形状的“设置”图标,点击它,选择
显示模式 > 多机位
(Display Mode > Multi-camera)。或者,在节目监视器下方有一排按钮,找到并点击“切换多机位视图” (Toggle Multi-camera View) 按钮(如果找不到,点击右侧的“+”号按钮编辑器,把它拖出来)。 - 此时,节目监视器会变成多个小窗口,左边(或上方)是各个机位的实时画面,右边(或下方)是最终合成输出的画面。
- 实时切换机位:
- 播放时间线上的多机位序列。
- 当播放到你想要切换机位的时刻,你可以:
- 直接用鼠标点击节目监视器中你想要切换到的那个机位的小窗口。
- 使用键盘上的数字键(1, 2, 3...对应屏幕上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机位顺序)进行切换。
- 每一次切换,Premiere Pro 都会在时间线上的多机位片段上自动添加一个剪切点。
- 后期调整剪切点: 剪辑完成后,你可以像编辑普通片段一样,使用滚动编辑工具 (N) 或波纹编辑工具 (B) 来微调每个剪切点的位置,或者右键单击剪切点选择切换到其他机位。你也可以右键单击多机位片段,选择
多机位 > 启用
(Multi-camera > Enable) 来取消多机位模式,看到原始的轨道堆叠,进行更细致的调整。
-
切换音频源:
- 如果你在创建多机位序列时选择了音频跟随视频,那么切换机位时音频也会相应切换。
- 如果想固定使用某个机位的音频,或者在剪辑完成后单独调整音频,可以右键单击时间线上的多机位片段,选择
多机位 > 音频跟随视频
(Multi-camera > Audio Follows Video) 取消勾选,然后手动选择你想要的音轨。
多机位剪辑功能极大地简化了处理多视角素材的流程,将原本繁琐的同步和切换工作变得直观高效,是处理访谈、会议记录、现场演出等内容的必备技能。
秘技四:After Effects - “表达式” (Expressions) 入门与实用案例 – 用代码给动画注入灵魂
After Effects 的表达式功能,允许你使用类似 JavaScript 的代码来控制图层的属性,从而创建出手动 K 关键帧难以实现或极其耗时的动态效果。对于咱们程序员来说,看到代码可能会倍感亲切。别担心,AE 表达式入门并不难,掌握一些基础就能让你的动画“活”起来。
详细步骤与常用表达式:
-
启用表达式与拾取器 (Pick Whip):
- 在 AE 的时间线面板,找到你想要用表达式控制的图层属性(比如“位置 Position”、“旋转 Rotation”、“不透明度 Opacity”等)。
- 按住
Alt
键 (Windows) /Option
键 (Mac),同时用鼠标左键单击该属性名称旁边的小码表图标。 - 这时,该属性的数值会变成红色,右侧会出现一个文本输入框,这就是表达式编辑区。同时,属性名称旁边会出现一个螺旋状的图标,这就是大名鼎鼎的“表达式拾取器 (Pick Whip)”。
- 拾取器的作用: 它可以帮你快速引用其他图层的属性,自动生成代码。按住拾取器拖拽到另一个属性上,它会自动在该表达式编辑区写入链接到那个属性的代码。例如,你想让 A 图层的不透明度始终等于 B 图层的不透明度,就可以在 A 图层不透明度的表达式编辑区,用拾取器指向 B 图层的不透明度属性。
-
常用基础表达式入门:
time
(时间): 这是一个非常有用的内置变量,它代表当前时间(以秒为单位)。- 匀速运动/变化: 在“位置”属性的表达式中输入
[time*100, value[1]]
,X 轴坐标会以每秒 100 像素的速度匀速向右移动,Y 轴坐标 (value[1]
) 保持不变。在“旋转”属性中输入time*30
,图层会以每秒 30 度的速度匀速旋转。
- 匀速运动/变化: 在“位置”属性的表达式中输入
wiggle(freq, amp)
(摆动/抖动): 这是最受欢迎的表达式之一,能轻松创建随机的抖动效果。freq
(频率):每秒抖动的次数。amp
(幅度):抖动的最大范围(像素、度数等,取决于属性)。- 例如,在“位置”属性中输入
wiggle(5, 20)
,图层会以每秒 5 次的频率,在上下左右 20 像素的范围内随机抖动。在“旋转”属性中输入wiggle(2, 15)
,图层会以每秒 2 次的频率,在正负 15 度之间随机摆动。
loopOut(type = "cycle", numKeyframes = 0)
(循环动画): 让关键帧动画循环播放。- 首先,为属性设置至少两个关键帧,制作一段动画。
- 然后在该属性的表达式中输入
loopOut()
或loopOut("cycle")
,动画就会在最后一个关键帧之后无限循环播放。 - 其他
type
类型:"pingpong"
:像乒乓球一样来回播放。"offset"
:每次循环时,动画的数值会以上一次循环结束时的数值为基础进行叠加。"continue"
:动画会按照最后一个关键帧的速度和方向继续运动下去(通常用于运动属性)。
value
(当前值): 代表该属性在没有表达式时的当前值(即手动设置的值或关键帧动画产生的值)。常用于在现有动画基础上增加一些表达式效果,例如value + wiggle(1, 10)
,表示在原有动画的基础上再叠加一个轻微的抖动。index
(图层索引号): 返回当前图层在图层堆栈中的编号(从1开始)。可以用来创建基于图层顺序的偏移效果。例如,在多个复制图层的“旋转”属性中输入index * 10
,第一个图层旋转 10 度,第二个旋转 20 度,以此类推。
-
通过表达式链接属性:
- 简单链接: 如前所述,用拾取器将一个属性链接到另一个属性。例如,让一个圆的半径始终等于一个滑块控件的值。
- 更复杂的链接:
thisComp.layer("另一图层名称").transform.position
:获取名为“另一图层名称”的图层的“位置”属性值。- 你可以对获取到的值进行计算。例如,让当前图层的位置始终在“另一图层名称”图层位置的右边 100 像素处: JavaScript
L = thisComp.layer("另一图层名称").transform.position; x = L[0] + 100; // X 轴坐标 y = L[1]; // Y 轴坐标 [x, y];
-
条件语句与变量:
- 你可以使用
if/else
条件语句来根据某些条件改变属性的行为。 - 可以使用变量来存储中间值,使表达式更易读和维护。
- 示例:让图层在合成的前 5 秒可见,之后不可见(应用于不透明度属性): JavaScript
if (time < 5) { 100; // 不透明度为 100% } else { 0; // 不透明度为 0% }
- 你可以使用
表达式的能量非常巨大,从简单的随机抖动到复杂的物理模拟,都可以通过代码实现。对于追求高效和独特动画效果的同学,花时间学习一下 AE 表达式,绝对物超所值。网上有大量优秀的表达式教程和现成代码片段可供学习和使用。
秘技五:InDesign - “数据合并” (Data Merge) 功能详解 – 批量生成个性化文档的利器
在需要制作大量内容相似但部分信息需要个性化替换的文档时,比如邀请函、证书、带地址的信封、产品标签、员工胸牌等,如果一个个手动修改,效率极低且容易出错。InDesign 的“数据合并”功能,允许你连接一个外部数据源(通常是 CSV 或 TXT 文件),然后自动批量生成包含不同数据的文档。
详细步骤:
-
准备数据源文件:
- 格式要求: InDesign 的数据合并功能最常使用逗号分隔值 (
.csv
) 文件或制表符分隔文本 (.txt
) 文件。你可以用 Excel、Google Sheets 或任何文本编辑器创建和编辑这类文件。 - 结构:
- 第一行必须是表头 (Header Row): 这一行定义了每个数据字段的名称(比如“姓名”、“职位”、“地址”、“产品名称”、“图片路径”等)。表头名称尽量简洁明了,不要包含特殊字符。
- 后续每一行代表一条记录: 对应一个最终要生成的文档。
- 图片合并: 如果你想在合并时自动替换图片,数据源文件中需要有一列专门存放图片的路径。在表头名称前加上一个
@
符号(例如@图片路径
或@照片
),InDesign 就会识别这一列为图片引用。图片路径可以是绝对路径(如C:\Users\YourName\Desktop\Images\photo1.jpg
)或相对于数据源文件的相对路径(如Images\photo1.jpg
,前提是图片文件夹和数据源文件在特定位置关系下)。建议使用相对路径,便于文件迁移。确保路径分隔符使用正确(Windows 用\
,Mac/Linux 用/
,但 InDesign 通常能智能处理)。
- 格式要求: InDesign 的数据合并功能最常使用逗号分隔值 (
-
在 InDesign 中创建模板文档:
- 打开或新建一个 InDesign 文档,这个文档将作为你个性化内容的模板。
- 设计好文档的固定布局、样式和不随数据变化的内容。
- 在你希望将来被数据源中信息替换的位置,放置占位符文本框或图片框。
-
打开“数据合并”面板并选择数据源:
- 在 InDesign 中,前往
窗口 > 实用程序 > 数据合并
(Window > Utilities > Data Merge),打开“数据合并”面板。 - 点击面板右上角的汉堡菜单图标 (≡),选择
选择数据源...
(Select Data Source...)。 - 在弹出的对话框中,找到并选择你之前准备好的
.csv
或.txt
数据源文件。 - 如果数据源文件编码不是 UTF-8 或系统默认编码,可能需要在“选项”中指定正确的“数据源文件编码”。
- 点击“打开”。数据源文件中的表头字段就会显示在“数据合并”面板的列表中。
- 在 InDesign 中,前往
-
将数据字段插入到模板中:
- 在 InDesign 模板文档中,选中你希望放置动态内容的文本框(或在文本框中点击插入光标)。
- 在“数据合并”面板中,点击相应的字段名称,该字段就会以
<<字段名称>>
的形式插入到你的文本框中。例如,点击“姓名”字段,文本框中会出现<<姓名>>
。 - 对于图片,先在模板中绘制一个空的图形框架(矩形框架工具 F)。选中这个框架,然后在“数据合并”面板中点击那个以
@
开头的图片字段名称(例如<<@图片路径>>
),这个图片占位符就会被关联到该框架。
-
预览合并结果:
- 在“数据合并”面板的左下角,勾选
预览
(Preview) 复选框。 - 你可以使用面板下方的箭头按钮来逐条预览不同记录合并到模板中的效果。
- 图片框适应选项: 如果合并的图片尺寸不一,你可能需要调整图片框的“框架适应选项”(右键图片框 > 适应 > ...),比如“等比填充框架”、“等比适应内容”等,以获得最佳显示效果。这些设置会在合并时对所有图片生效。
- 在“数据合并”面板的左下角,勾选
-
创建合并文档:
- 当预览效果满意后,就可以正式生成合并文档了。点击“数据合并”面板右上角的“创建合并文档”图标(一个带有向下箭头的文档图标),或者从汉堡菜单中选择
创建合并文档...
。 - 记录范围: 你可以选择合并“所有记录”、“单个记录”(并指定记录号)或“一定范围的记录”。
- 每文档页数生成:
单个记录
(Single Record):每个记录生成一个独立的 InDesign 页面(或文档,取决于后续选项)。多个记录
(Multiple Records):可以在一个页面上排列多个记录(比如制作名片或标签)。如果选择这个,你需要进一步设置“多记录版面”的边距、间距和排列方式。
- 选项卡(针对“创建合并文档”对话框):
- 报告: 可以生成一个报告,说明是否有溢流文本或缺失图片。
- 图像: 可以设置图片链接是嵌入还是保持链接,以及图片适应选项的默认行为。
- 点击“确定”。InDesign 会生成一个新的文档,其中包含了所有根据数据源信息填充好的个性化页面。你可以检查这个新文档,进行微调,然后导出为 PDF 或打印。
- 当预览效果满意后,就可以正式生成合并文档了。点击“数据合并”面板右上角的“创建合并文档”图标(一个带有向下箭头的文档图标),或者从汉堡菜单中选择
数据合并是 InDesign 中一个极其强大的生产力工具,尤其适合需要处理大量个性化定制内容的场景,能为你节省难以估量的时间和精力,并确保信息准确无误。
好了,这次的五个“秘技”就分享到这里。Adobe 软件的功能之深厚,确实值得我们不断去探索和学习。希望这些技巧能像催化剂一样,激发大家更多的创作灵感,让工作更高效,摸鱼时间更充足(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