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开互联网行业的“年龄绞肉机”真相
一、35岁=职场废品?互联网的“绞肉机逻辑”
“性价比低”“学习力衰退”“加班扛不住”——大厂HR的裁员名单上,35岁程序员永远排在首位。互联网行业用十年时间造富一批人,再用五年时间将他们榨干后踢出局:年薪百万的架构师可能因一次技术迭代沦为“过期货”,深耕某领域的专家因“年龄超标”被应届生替代。
这不是危言耸听。字节跳动、拼多多等大厂员工平均年龄仅27岁,35岁以上程序员占比不足5%。企业用“年轻即战力”的幌子掩盖真相: 裁掉高薪老员工,本质是资本对“人力成本”的极致压榨 。当行业将程序员视为“可替换零件”,年龄就成了最锋利的淘汰标准。
二、大龄程序员的“三重绞杀”
-
技术绞杀:你跑不过摩尔定律
从Java到GoLang,从单体架构到云原生——技术迭代周期缩短至18个月。大龄程序员若困守旧技术栈,只会沦为“数字难民”。更残酷的是,AI代码生成工具正吞噬基础编码岗位,连“体力劳动式加班”的价值都在贬值。 -
资本绞杀:你的经验敌不过“时薪性价比”
一个35岁程序员的薪资=3个应届生总和,而996强度下,年轻人显然更“耐用”。企业用“35岁天花板”倒逼老员工主动降薪或离职, 经验沉淀成了裁员时最不值钱的筹码 。 -
生理绞杀:你的身体扛不住“福报”
35岁后,颈椎病、脱发、失眠已成标配。当年轻同事通宵调试GPT-5模型时,你却在医院排队体检—— 互联网不相信“中年人的肉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