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进化,未来BAT360们将消失

本文探讨了百度、阿里、腾讯及360等互联网巨头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可能的消失原因,指出随着互联网发展,信息透明度增加及技术进步将改变现有格局。

转自:http://www.yixieshi.com/it/15245.html

这个话题在当下正如日中天的BAT3们来说显得不合时宜,连我也怀疑这些巨头好像应该是永生的,但看看诺基亚,看看IBM的现在也许我们不难推断他们消失的未来。

  这个推论也不难,从互联网未来的进化来看,未来的人类是没有隐私的,也会将信息的不透明性降到最低。就拿实名制举例,政府推动的网站实名制备案,微博实名制,上网实名制收效甚微,并且搞得乌烟瘴气。但从PC到LBS,微信却奇迹般的成为一款真正的网络实名制产品,一切都是用户自发进行的,绝大多数正常用户都是在微信朋友上展示真实的自己,而这样一种展示则是一种真实的回归,与中央控制无关。

  互联网会将“人”这个个体越来越突显出来,也将要对人的隐私进行更深度的挖掘,而这些企业能够存活也在于互联网尚未将信息透明到更极致的地步,一切信息不对称的地方都有获利的可能性,在未来信息将变得越来越平坦,而这种利用信息不对称性获利的行为也必将落空,企业需要寻找全新的不对称信息的盈利方式,而那时也已与BAT3无关。

  1,百度

  搜索引擎的贡献在于对信息的整合,但这种整合依然只是人找信息的过程,在未来是人找人找到信息的过程。在未来当用户需要寻找专业化信息时,用户将会寻找到垂直行业的专业发言者们,而专业者们会为其提供专业信息。

  而目前自媒体依然是雏形,为用户提供专业化内容,也是未来搜索引擎的对手,这个对手不是新的搜索引擎,而是群体意志的力量。

  人找人,自媒体力量的涌现,将会使信息的获得更加垂直于专业进而取代传统搜索引擎。换句话说,信息内容本身不会稀缺,稀缺的是影响力者加工后的信息,渠道的粉碎导致稀缺性的问题跃至所有人眼前,这是机器所无法生成的。

  百度如果消失则是因为各行各业自媒体全部已然成型,信息的搜索回归到人。当然有人质疑会认为搜索和自媒体结合不是更好?但事实上是,自媒体的力量绝对不是任何搜索引擎能够驾驭的。不过当取代搜索引擎的核心功能后,搜索的算法依然会具有应用于大数据的价值,无论是谷歌还是百度,如果在这大数据挖掘这块事先布局,还是有继续存在的可能性,那么二者会如同IBM的转型。

  而这也取决于这二者的某部门的发展情况,最能决定百度未来的是一个叫做深度学习的部门,而谷歌则是人工智能。当然谷歌存活的可能性更大,谷歌一直在尝试极其边缘化的事业,这会为谷歌开启更多的未来可能性。

  百度在国内和阿里腾讯做的事情一样,是布局。而谷歌更多的则是挑战,BAT们都是攻城略地式思维,而谷歌则是寻求真正的技术突破与人类变革,BAT与硅谷公司在格局视野上还是有一定区别的。

  但是谷歌也会消失,如果谷歌消失,则一定是来自更加边缘的挑战,是他的傲慢所轻视的地带,正在野蛮生长着做着取代它或者吸收它的准备。

  2,阿里

  阿里的最大成功在于信用体系的再建立,阿里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建立起全新的对称信息,成为一个巨大的生态圈。其最大价值在于信任成本的大大降低,而这种对于信任成本的保障也是阿里存活至今的最大关键。

  阿里如果消失,则一定是信任机制被取代,当然目前没有任何一个平台足以与阿里对抗。但是如果将阿里这个生态圈看成一个生物,而整个互联网看成是生态圈的话,那么阿里的信任机制则会被整个互联网取代,未来我们对于商家会有极大的信任,而不必依赖于阿里的保障。

  而对于商家的信任则是因为整个互联网已经为我们建立起了身份确认机制,对于买方的信息全面展示以及卖方的信息全面展示,互联网最终将冲破隐私的这一牢笼,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将被进行数字化,这种记录一定是全网式的,未来每个人都是可信的,有全网记录的。那么届时,阿里则无法再利用信息的不对称性盈利,也是阿里的消失之时。

  最近看程苓峰谈到微信打阿里,是三维打二维的战争。说得很有道理,在我总结看来最主要的还是在于,85后这类新时代人群已经对整个互联网形成信一定的任机制,他们不像上一代人对互联网购物畏首畏尾,他们越来越不需要依靠阿里所建立的信任机制来完成购买行为,阿里要想赢得这一战,唯有开放,重新回到互联网中去顺应潮流,而不是抵抗。

  3,腾讯

  据说有个段子,王石劝马化腾也去哈佛学习游玩,结果马化腾回了一句“我要是走了,一年后腾讯在不在我都不知道。”。这虽然只是个段子,也无法分辨真假,但有一点是真的,巨头也有自己的恐惧,巨头也可能死于瞬息之间,这也是当年珊瑚虫外挂触碰QQ,51触碰QQ,360触碰QQ都让腾讯下杀手的原因。

  但话说回来,虽然即时通讯的QQ和微信都是腾讯的核心命脉,腾讯以此占山为王,但腾讯和阿里一样依然只是一个封闭的生态圈,和阿里被取代的逻辑一样,未来互联网的全面开放会取代QQ。

  QQ和微信所能表现的只是人的身份的一种,未来人类的隐私是无处藏身的,其所有信息都必将集合在一起,而不是分散开来。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未来没有匿名上网的情况。

  在未来每个人都会有一片“云”,这个"云"将可能由国际标准化协会来裁定,这个"云"中每个人都会拥有自己的各种身份,将某个人的所有信息汇聚在一起。在QQ中,我们只能看到其QQ系列产品的内容,但在未来趋于隐私的现形要求,这种封闭会被打破,我们在云中给对方发送信息,可以朝对方的任何一种身份状态去发送,而每个人都是一个综合的整体,不再仅仅只展现一面。

  云世界,即时通讯将脱离IM载体,互联网最终走向大一统格局。

  4,360

  IBM有个广告片,警察利用大数据排查,根据犯罪地点,人物记录等等分析后,提前来到了罪犯想要实施抢劫的犯罪现场,进而让犯罪止于襁褓中。

  想必各位已经猜到了我想说什么,360等杀毒软件所做的都只是病毒木马出现后的防御,而不是将其遏制于萌芽。但未来的互联网甚至能将个人的犯罪可能性预测出来。既然连矛都没有了,还要盾干嘛?

  360目前提出了范安全,随后推出了儿童手环。在我看来这没错,但这依然只是物联网尚不发达之前可以做的事情。未来的人是没有隐私并且相互信任,而可穿戴设备之类的物联网会有一个唯一的大云端,数据上传后根据计算排查,直接将危险扼杀在襁褓之中,而不需要独立的第三方进行拦截的安全判断,因为发送过来的数据都已经进行过净化。

  水不干净时需要过滤器,但是水本如果被上游过滤干净了,那就不再需要多此一举的过滤器了。

  所以不管现在巨头如何打来打去,未来都是要消失的,360也不列外。从道的角度来说,生是一种偶然,消失是一种必然,包括我们自己也在其内。

  几十年后,当我面对最新的互联网设备的全息脑波控制的进入网游的提示画面,我会想起第一次上网的时候,33.6K每秒的调制解调器吱吱呀呀的拨号声音,面对粗陋不堪的门户网页那样的兴奋,互联网混沌初开,BBS,聊天室,申请QQ,在线棋牌室,SP,插件,盗号等等一切蛮荒纷沓而来,投机者与冒险家活跃在这片虚拟的乐土,随后各路诸侯群雄逐鹿攻城略地,这片土地逐渐有了各种自己的摩西法典,终于在虚拟空间建立起与现实互为融合的游戏规则。

  开路者们带领着初民们建立起了自己的帝国,但这些开路者的结局与马孔多小镇一样,他们的消失也是互联网进化的一部分,其留下的产物则与新的生物结合进化,继续前仆后继的游戏。

(1)普通用户端(全平台) 音乐播放核心体验: 个性化首页:基于 “听歌历史 + 收藏偏好” 展示 “推荐歌单(每日 30 首)、新歌速递、相似曲风推荐”,支持按 “场景(通勤 / 学习 / 运动)” 切换推荐维度。 播放页功能:支持 “无损音质切换、倍速播放(0.5x-2.0x)、定时关闭、歌词逐句滚动”,提供 “沉浸式全屏模式”(隐藏冗余控件,突出歌词与专辑封面)。 多端同步:自动同步 “播放进度、收藏列表、歌单” 至所有登录设备(如手机暂停后,电脑端打开可继续播放)。 音乐发现与管理: 智能搜索:支持 “歌曲名 / 歌手 / 歌词片段” 搜索,提供 “模糊匹配(如输入‘晴天’联想‘周杰伦 - 晴天’)、热门搜索词推荐”,结果按 “热度 / 匹配度” 排序。 歌单管理:创建 “公开 / 私有 / 加密” 歌单,支持 “批量添加歌曲、拖拽排序、一键分享到社交平台”,系统自动生成 “歌单封面(基于歌曲风格配色)”。 音乐分类浏览:按 “曲风(流行 / 摇滚 / 古典)、语言(国语 / 英语 / 日语)、年代(80 后经典 / 2023 新歌)” 分层浏览,每个分类页展示 “TOP50 榜单”。 社交互动功能: 动态广场:查看 “关注的用户 / 音乐人发布的动态(如‘分享新歌感受’)、好友正在听的歌曲”,支持 “点赞 / 评论 / 转发”,可直接点击动态中的歌曲播放。 听歌排行:个人页展示 “本周听歌 TOP10、累计听歌时长”,平台定期生成 “全球 / 好友榜”(如 “好友中你本周听歌时长排名第 3”)。 音乐圈:加入 “特定曲风圈子(如‘古典音乐爱好者’)”,参与 “话题讨论(如‘你心中最经典的钢琴曲’)、线上歌单共创”。 (2)音乐人端(创作者中心) 作品管理: 音乐上传:支持 “无损音频(FLAC/WAV)+ 歌词文件(LRC)+ 专辑封面” 上传,填写 “歌曲信息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