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定义图中节点的数量,这里设定为6,表示有6个节点 n = 6 # 通过range(n)对6个连续整数进行解包赋值,相当于a=0, b=1, c=2, d=3, e=4, f=5,用于在后续代码中方便地指代各个节点 a, b, c, d, e, f = range(n) # 定义图的结构,graph是一个列表,其中每个元素是一个元组,表示对应节点的邻接节点情况 # 例如,graph[0]对应的元组(b, c)表示节点a(因为a = 0)的邻接节点是b(值为1)和c(值为2),以此类推 graph = [(b, c), (c, d, e), (a, d), (c,), (f,), (c, d)] # 初始化一个长度为n + 1的列表x,用于记录在图遍历过程中经过的节点顺序,初始值都设为0 x = [0] * (n + 1) # 初始化一个空列表X,从当前代码来看,暂时未明确其具体用途,可能后续计划用于存储满足特定条件的遍历结果等 X = [] # 定义一个名为conflict的函数,用于判断在图遍历过程中当前状态是否存在冲突(即不符合设定的约束条件) def conflict(k): global n, graph, x """ :param k: 当前考虑的路径节点位置索引(索引从0开始),表示正在处理的是路径中的第几个节点 :return: 如果当前状态存在冲突(不符合约束条件),返回True;否则返回False """ # 第一种冲突情况判断:当还没有遍历完所有节点(k < n)时 if k < n and x[k] in x[:k]: # 如果当前要放入路径中的节点(x[k])已经在之前的路径(x[:k],即已经走过的节点列表)中出现过了, # 说明出现了重复访问节点的情况,不符合要求,返回True表示有冲突 return True # 第二种冲突情况判断:当已经遍历完所有节点(k == n)时 if k == n and x[k]!= x[0]: # 此时检查最后一个节点(x[k])是否和起始节点(x[0])相等,若不相等, # 可能意味着没有形成一个符合预期的回路(具体取决于整体问题背景),所以返回True表示有冲突 return True # 如果上述两种冲突情况都不满足,说明当前状态是符合约束条件的,返回False return False # 定义一个名为dfs的深度优先搜索函数,用于在图中尝试不同的路径组合,寻找满足条件的遍历路径 def dfs(k): global n, graph, x, X """ :param k: 当前考虑的路径节点位置索引(索引从0开始),表示正在尝试扩展路径中的第几个节点 """ # 递归终止条件:当已经超出了节点数量范围(k > n,意味着已经尝试完了所有节点,并且多走了一步)时 if k > n: # 打印出当前记录的路径(去除最后一个多余的0,只取前n个元素,因为x长度为n + 1,最后一位初始化为0), # 这里可以理解为找到了一种可能满足条件的节点遍历顺序(具体取决于conflict函数定义的条件是否完全满足实际问题要求) print(x[:n]) else: # 遍历当前路径中第k - 1个节点(索引从0开始)的所有邻接节点, # 例如,graph[x[k - 1]]会获取到节点x[k - 1]对应的邻接节点元组,然后对其进行遍历 for node in graph[x[k - 1]]: # 将当前邻接节点赋值给路径中的下一个位置,即尝试把这个节点放入当前正在构建的路径的下一个位置 x[k] = node # 调用conflict函数来检查这样的放置是否会产生冲突,如果没有冲突 if not conflict(k): # 继续递归调用dfs函数,进入下一层的搜索,去尝试下一个节点的放置情况,此时k的值加1,表示处理下一个位置的节点 dfs(k + 1) # 设置起始节点为e对应的节点(前面赋值中e为4),即将路径的第一个节点设定为节点e x[0] = e # 开始深度优先搜索过程,从路径的第二个位置(索引为1)开始尝试构建满足条件的节点遍历路径 dfs(1) 返回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