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选择排序
初始位置:选择排序从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开始,假设它已经是最小值。
寻找最小元素:在剩余未排序的元素中(从第二个元素开始),找到最小元素的索引。
交换位置:将找到的最小元素与数组的第一个元素交换位置。此时,数组的前两个元素已经是最小的两个元素。
重复过程:将数组的起始位置向后移动一位(即从第二个元素开始),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整个数组排序完成。
特点:选择排序每次遍历都能找到最小(或最大)的元素,但是它不会直接放在正确的位置上,而是通过交换的方式逐步移动到正确的位置。
选择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最好情况:数组已经是有序的,但是选择排序不会提前结束,所以时间复杂度仍然是 O(n^2)。
平均情况:需要比较和交换的元素数量是固定的,时间复杂度为 O(n^2)。
最坏情况:数组完全逆序,需要进行最多的比较和交换,时间复杂度为 O(n^2)。
选择排序的空间复杂度是 O(1),因为它只需要一个额外的变量来存储最小元素的索引,不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
#include<iostream>
#include<algorithm>
using namespace std;
void selectiong(int arr[],int n)
{
if (arr == NULL || n < 2)
{
return;
}
for (int i = 0; i < n; i++)
{
int mindex = i;
for (int j = i + 1; j < n; j++)
{
mindex = arr[j] < arr[mindex] ? j : mindex;
}
std::swap(arr[i],arr[mindex]);
}
}
int main()
{
int arr[] = {1,8,68,574,99,25,30,12};
int n = sizeof(arr) / sizeof(arr[0]);
selectiong(arr,n);
for (auto i : arr)
{
cout << i << " " << endl;
}
return 0;
}
输出结果:
1 8 12 25 30 68 99 574
二、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Bubble Sort)是一种简单的排序算法,它通过重复遍历要排序的数列,比较相邻元素的大小,并在必要时交换它们的位置,使得较大的元素逐渐“冒泡”到数列的末尾。这个过程类似于气泡在水中上升,因此得名冒泡排序。下面是冒泡排序的基本步骤:
开始排序:从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开始,比较相邻的元素(比如第一个和第二个元素)。
比较与交换:如果发现相邻的元素顺序错误(即第一个元素大于第二个元素),就交换它们的位置。这样,较大的元素就会“冒泡”到右边。
继续遍历:继续比较下一对相邻元素,重复上述比较和交换的过程,直到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这样,数组的最后一个元素就是最大的元素。
重复过程:在完成第一次遍历后,数组中的最大元素已经被放到了正确的位置。然后,从数组的第一个元素开始,再次进行遍历,但这次可以忽略最后一个已经排序好的元素。重复这个过程,每次遍历的范围都会缩小,因为每次都会确定一个元素的位置。
结束条件:当进行到某次遍历后,没有发生任何交换时,说明数组已经完全排序,此时可以结束排序过程。
冒泡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最好情况:数组已经是有序的,只需要进行一次遍历,时间复杂度为 O(n)。
平均情况:需要进行大约 n/2 次遍历,时间复杂度为 O(n^2)。
最坏情况:数组完全逆序,需要进行 n-1 次遍历,时间复杂度为 O(n^2)。
冒泡排序的空间复杂度是 O(1),因为它不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所有的操作都在原地进行。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 冒泡排序函数
void bubbleSort(int arr[], int n) {
bool swapped;
for (int i = 0; i < n - 1; i++) {
swapped = false;
// 内层循环用于进行相邻元素的比较和交换
for (int j = 0; j < n - i - 1; j++) {
if (arr[j] > arr[j + 1]) {
// 交换相邻元素
swap(arr[j], arr[j + 1]);
swapped = true;
}
}
// 如果在这一轮遍历中没有发生交换,说明数组已经排序完成
if (!swapped) {
break;
}
}
}
// 主函数
int main() {
int arr[] = {64, 34, 25, 12, 22, 11, 90};
int n = sizeof(arr) / sizeof(arr[0]);
cout << "Original array: ";
for (int i = 0; i < n; i++) {
cout << arr[i] << " ";
}
cout << endl;
bubbleSort(arr, n);
cout << "Sorted array: ";
for (int i = 0; i < n; i++) {
cout << arr[i] << " ";
}
cout << endl;
return 0;
}
三、插入排序
插入排序(Insertion Sort)是一种简单直观的排序算法,它的工作原理类似于我们整理扑克牌时的行为:我们通常将手中的牌插入到已经排序好的牌堆中的适当位置。插入排序的基本步骤如下:
初始假设:假设数组的第一个元素(或前两个元素)已经是有序的。
选择元素:从数组的第二个元素开始(对于第一个元素,这个步骤是跳过的),将其作为“当前元素”。
比较与插入:将当前元素与它前面的元素进行比较,如果当前元素小于前面的元素,就将当前元素向前移动(即与前面的元素交换位置),直到找到合适的位置插入当前元素。
重复过程:继续处理数组中的下一个元素,重复步骤2和步骤3,直到整个数组都被处理过。
结束条件:当所有的元素都被插入到正确的位置时,排序完成。
插入排序的时间复杂度分析:
最好情况:如果数组已经是有序的,那么只需要进行一次遍历,时间复杂度为 O(n)。
平均情况:在平均情况下,时间复杂度为 O(n^2)。
最坏情况:如果数组是完全逆序的,那么每次插入都需要比较和移动元素,时间复杂度为 O(n^2)。
插入排序的空间复杂度是 O(1),因为它不需要额外的存储空间,所有的操作都在原地进行。
#include <iostream>
using namespace std;
// 插入排序函数
void insertionSort(int arr[], int n) {
// 从第一个元素开始,假设它已经是有序的
for (int i = 1; i < n; i++) {
int key = arr[i]; // 当前要插入的元素
int j = i - 1;
// 将当前元素与它前面的元素进行比较,找到合适的插入位置
while (j >= 0 && arr[j] > key) {
// 如果前面的元素大于当前元素,将前面的元素向后移动
arr[j + 1] = arr[j];
j--;
}
// 将当前元素插入到找到的位置
arr[j + 1] = key;
}
}
// 主函数
int main() {
int arr[] = {9, 5, 1, 4, 3, 6, 2, 8, 7, 0};
int n = sizeof(arr) / sizeof(arr[0]);
cout << "Original array: ";
for (int i = 0; i < n; i++) {
cout << arr[i] << " ";
}
cout << endl;
insertionSort(arr, n);
cout << "Sorted array: ";
for (int i = 0; i < n; i++) {
cout << arr[i] << " ";
}
cout << endl;
return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