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两种通信方式:
CS和P2P
2、路由器是实现分组交换的关键构件
3、分组交换:
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VS 排队时延 首部开销
①划分固定长度;②加上首部(包含地址信息)=>分组;③依次发送
存储转发:分组交换网中的节点交换机根据首部地址信息,把分组转发到下一个节点交换机……
4、分类
- 交换功能:电路/报文/分组/混合交换
- 作用范围:广域网WAN、局域网LAN、城域网MAN
- 使用者:公用网、专用网
5、带宽
b/s(bit/s),数字新的传送最高数据率
发送时延 = 数据块长度(bit)/ 信道带宽(bit/s)
传播时延 = 信道长度(m)/ 信号在信道上传播速率(m/s)
总时延 = 发送时延+传播时延+排队时延+处理时延
6、网络协议组成要素
- 语法:数据和控制信息的结构或格式
- 语义:发出何种控制信息、何种动作、何种响应
- 同步:事件实现顺序的详细说明
协议是水平的,控制两个对等实体的通信;服务是竖直的,在协议的控制下,两个实体间的通信 使得本层能向上层提供服务。相邻两层的实体相互交互的地方成为服务访问点 Service Access Point
7、OSI七层模型
物理层
- 码元:1个数字脉冲
- 码元速率:B = 1/T(信号码元宽度),单位波特 Baud
- 数据数率:单位时间信道传递信息量(比特数)
- 尼奎斯特定理
- 香农定理
- 调制解调器:数字信号 <=> 模拟信号
- 传输介质:双绞线、同轴电缆、光纤、无线与卫星通信
- 带宽 Band
- 基带信号:数字信号1/0用不同电压表示送到线路上;宽带信号:基带信号调制后形成FDM模拟信号
单工、半双工、全双工:
- 多路复用技术:频分FDM、波分WDM、时分TDM、码分CDM
链路层
- 信道类型:点对点(点对点协议PPP)、广播(载波监听多点接入/碰撞检测CSMA/CD)
- 以太网的广播:灵活无连接,不要求发回确认,不可靠(尽最大努力交付),差错纠正由高层决定;多点接入(许多计算机以多点接入一根总线),载波监听(发送前检测总线上是否有其他数据正在发送);碰撞检测(边发送边检测信道上的信号电压,几个站同时发送总线电压摆动值会变大,超过阈值代表多个站点在发送有“碰撞”);争用期(碰撞窗口,最早发送数据的站发送数据后最多经过争用期就知道是否碰撞)
- 链路 link:点对点物理线路,中间无其他交换节点
- 数据链路 data link:物理线路+通信协议
- 适配器(网卡):包含链路层、物理层的功能。从网络收到一个MAC帧就用硬件检查MAC帧里的MAC地址,发往本站就收下,否则丢弃。帧有三种类型:单播、广播、多播
- 集线器 hub:星形拓扑中间的设备
- MAC地址/硬件地址/物理地址
- 主机使用光纤和一对光纤调制解调器连接到集线器,用集线器组成更大的局域网都在一个碰撞域
- 扩展局域网:网桥,网桥根据MAC地址目的地址对收到的帧进行转发,而非转发到所有接口。网桥使个网段成为隔离开的碰撞域。网桥自学习(查找转发表中与收到帧的源地址有无相匹配的项目。如没有,就在转发表中增加一个项目:源地址、进入的接口和时间)
- 透明网桥:局域网上的站点并不知道所发送的帧将经过哪几个网桥,因为网桥对各站来说是看不见的。即插即用。生成树算法防止转发帧兜圈子
- 交换式集线器称为以太网交换机switch,以太网交换器实质上是一个多接口网桥,交换机在链路层工作。全双工。
- 虚拟局域网 VLAN:一些局域网网段构成的与物理位置无关的逻辑组。利用以太网交换机可以很方便地实现虚拟局域网。虚拟局域网协议允许在以太网的帧格式中插入一个 4 字节的标识符,称为 VLAN 标记(tag)
- 高速以太网 速率>=100Mb/s
- 交换式以太网可以隔离冲突域,但不能隔绝广播帧(目标MAC地址全部为1)
关键问题:
1.封装成帧 :数据+首部SOH&尾部EOT => 帧
2.透明传输:数据中间出现EOT导致数据意外截断
解决方法:在数据中间的SOH和EOT前插入转义字符ESC(1B),接收端的链路层将数据送往网络层前删除此转义字符(字节/符填充)
3.差错检测:传输中会比特差错,误码率(BER)
解决方法:检错码,循环冗余检查 CRC:数据M+n位冗余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