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学《数字图像处理》时注意到利用直方图的两种方法1:局部直方图均衡化 2:直方图统计量 在增强局部图像的效果上有较大的不同,经过网上查阅学习,特在此做一次笔记,对比一下两种方法对图像增强效果的差异。
直方图处理技术可以用于局部增强。过程是定义一个邻域,并把该区域的中心从一个像素移至另一个像素。在每个位置,计算领域中点的直方图,并且得到的不是直方图的均衡化就是规定化的变换函数,这个函数最终用于映射邻域中心像素的灰度。之后,领域的中心移动到下一个相邻像素点,一直重复该过程。当邻域进行逐像素平移时,由于只有邻域中的一行或一列改变,所以可以在移动一步中,以新数据更新前一个位置得到的直方图。因此局部增强可体现更多的图像细节。
先来看局部直方图均衡化:
原理:分为子块不重叠、子块重叠和子块部分重叠,函数中可选择不同的方法计算。
子块不重叠算法:根据输入分割子块的大小为n,将图像划分为多块n*n大小的子块,单独对每块进行直方图均衡化,局部细节对比度因此而得到增强,但可能会导致有各子块区域的直方图均衡函数差异较大,会出现块效应;
子块重叠算法:根据输入分割子块的大小n,利用该分割子块的直方图信息对子块中心的像素进行均衡化,之后遍历输入图像所有像素;
子块部分重叠算法:子块是将移动步长约取为子块尺寸的几分之一而不是逐一像素移动,子块均衡的灰度值用于映射子块所有像素的灰度值,并记录对多次被均衡的像素,将均衡结果取平均作为该像素在输出图像中的灰度值,因此块效应基本消除,且由于不是遍历像素移动因此效率大大提升。
函数实现的代码如下:
#include <opencv2/opencv.hpp>
#include <math.h>
#include <vector>
using namespace std;
using namespace cv;
//直方图均衡化,ksize - 块大小,kstep - 块中心步进
int LocalEqualHist(const Mat& input, Mat& out, int ksize, int kstep = 1);
int main(int argc, char** argv)
{
Mat src; //原图
Mat dst; //处理后的图片
Mat gray_Hist; //灰度直方图
vector<long> histogram; //灰度直方图数据
//载入原图(灰度图方式)
src = imread("D:\\folder\\数字图像处理Image\\CH03\\1.tif", 0);
//图片处理
LocalEqualHist(src, dst, 3);
//创建窗口
namedWindow("【原图】");
namedWindow("【处理后】");
//显示图片
imshow("【原图】", src);
imshow("【处理后】", dst);
//保存图片
//imwrite("3-26_c.tif", im_pro);
//等待键盘操作
waitKey(0);
return 0;
}
//局部直方图均衡化函数声明
int LocalEqualHist(const Mat& input, Mat& out, int ksize, int kstep)
{
int h{ input.rows }; // 图片高
int w{ input.cols }; // 图片宽
uchar* data_in{ input.data }; // 原图图片像素数据
uchar* data_out; // 输出图片像素数据
double* d_data_out; // 输出图片像素数据
int* n_data; // 各像素值累加重叠次数
double* s; // 灰度映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