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一种线性表数据结构。它使用一组任意的存储单元(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来存储一组具有相同类型的数据。
1、分类
单向链表
包含指针的链表节点、内存地址
双向链表
包含前驱节点和后继节点的链表节点、内存地址
循环链表
将单链表中的终端结点的指针端由空指针改为指向头结点,就使整个单链表形成一个环,使得链表的头尾相接,这种链表称之为单循环链表
二、程序实现
1、构造链表
class ListNode:
def __init__(self, val):
self.val = val
self.next = None
class MyLinkedList:
def __init__(self):
self.size = 0
self.head = ListNode(0) # sentinel node as pseudo-head
def get(self, index):
# if index is invalid
if index < 0 or index >= self.size:
return -1
curr = self.head
# index steps needed
# to move from sentinel node to wanted index
for _ in range(index + 1):
curr = curr.next
return curr.val
def addAtHead(self, val):
self.addAtIndex(0, val)
def addAtTail(self, val):
"""
Append a node of value val to the last element of the linked list.
"""
self.addAtIndex(self.size, val)
def addAtIndex(self, index, val):
# If index is greater than the length,
# the node will not be inserted.
if index > self.size:
return
# [so weird] If index is negative,
# the node will be inserted at the head of the list.
if index < 0:
index = 0
self.size += 1
# find predecessor of the node to be added
pred = self.head
for _ in range(index):
pred = pred.next
# node to be added
to_add = ListNode(val)
# insertion itself
to_add.next = pred.next
pred.next = to_add
def deleteAtIndex(self, index):
"""
Delete the index-th node in the linked list, if the index is valid.
"""
# if the index is invalid, do nothing
if index < 0 or index >= self.size:
return
self.size -= 1
# find predecessor of the node to be deleted
pred = self.head
for _ in range(index):
pred = pred.next
# delete pred.next
pred.next = pred.next.next
2、链表排序
1)自顶向下归并排序
对链表自顶向下归并排序的过程如下。
找到链表的中点,以中点为分界,将链表拆分成两个子链表。寻找链表的中点可以使用快慢指针的做法,快指针每次移动 22 步,慢指针每次移动 11 步,当快指针到达链表末尾时,慢指针指向的链表节点即为链表的中点。
对两个子链表分别排序。
将两个排序后的子链表合并,得到完整的排序后的链表。可以使用「21. 合并两个有序链表」的做法,将两个有序的子链表进行合并。
上述过程可以通过递归实现。递归的终止条件是链表的节点个数小于或等于 11,即当链表为空或者链表只包含 11 个节点时,不需要对链表进行拆分和排序。
2)自底向上归并排序
使用自底向上的方法实现归并排序,则可以达到 O(1)的空间复杂度。
首先求得链表的长度length,然后将链表拆分成子链表进行合并。
具体做法如下。
用 subLength 表示每次需要排序的子链表的长度,初始时 subLength=1。
每次将链表拆分成若干个长度为subLength 的子链表(最后一个子链表的长度可以小于 subLength),按照每两个子链表一组进行合并,合并后即可得到若干个长度为subLength×2 的有序子链表(最后一个子链表的长度可以小于subLength×2)。合并两个子链表仍然使用「21. 合并两个有序链表」的做法。
将subLength 的值加倍,重复第 2 步,对更长的有序子链表进行合并操作,直到有序子链表的长度大于或等于length,整个链表排序完毕。
如何保证每次合并之后得到的子链表都是有序的呢?可以通过数学归纳法证明。
初始时subLength=1,每个长度为 11 的子链表都是有序的。
如果每个长度为 subLength 的子链表已经有序,合并两个长度为 subLength 的有序子链表,得到长度为subLength×2 的子链表,一定也是有序的。
当最后一个子链表的长度小于 subLength 时,该子链表也是有序的,合并两个有序子链表之后得到的子链表一定也是有序的。
因此可以保证最后得到的链表是有序的。
3、双指针
双指针(Two Pointers):指的是在遍历元素的过程中,不是使用单个指针进行访问,而是使用两个指针进行访问,从而达到相应的目的。如果两个指针方向相反,则称为「对撞时针」。如果两个指针方向相同,则称为「快慢指针」。如果两个指针分别属于不同的数组 / 链表,则称为「分离双指针」。
而在单链表中,因为遍历节点只能顺着 next
指针方向进行,所以对于链表而言,一般只会用到「快慢指针」和「分离双指针」。其中链表的「快慢指针」又分为「起点不一致的快慢指针」和「步长不一致的快慢指针」。
删除链表的倒数第n个节点
我们也可以在不预处理出链表的长度,以及使用常数空间的前提下解决本题。
由于我们需要找到倒数第 nn 个节点,因此我们可以使用两个指针first 和second 同时对链表进行遍历,并且 first 比second 超前 n 个节点。当first 遍历到链表的末尾时second 就恰好处于倒数第 n 个节点。
具体地,初始时first 和second 均指向头节点。我们首先使用first 对链表进行遍历,遍历的次数为 n。此时,first 和 second 之间间隔了 n−1 个节点,即 first 比second 超前了 n 个节点。
在这之后,我们同时使用first 和 second 对链表进行遍历。当first 遍历到链表的末尾(即 first 为空指针)时,second 恰好指向倒数第 n 个节点。
class Solution:
def removeNthFromEnd(self, head, n):
dummy = ListNode(0, head)
first = head
second = dummy
for i in range(n):
first = first.next
while first:
first = first.next
second = second.next
second.next = second.next.next
return dummy.next
参考文献
循环链表的创建、遍历_Sun.ME的博客-优快云博客_循环链表的创建
设计链表 - 设计链表 - 力扣(LeetCode) (leetcode-cn.com)
排序链表 - 排序链表 - 力扣(LeetCode) (leetcode-cn.com)
https://leetcode-cn.com/problems/remove-nth-node-from-end-of-list/solution/shan-chu-lian-biao-de-dao-shu-di-nge-jie-dian-b-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