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冒泡排序
冒泡排序是各种教材中 经常提到的一种排序 方法,基本思想就是:
① 从数组的头部开始,比较相邻两个数,如果第1个数比第2个数大,就交换他们两个。也就是让较大
的数逐渐往后 移动,直到数组的末尾,经过第一轮的比较,就可以找到最大的元素,并将它移动到最后一个位置。
② 第一轮结束后,继续第二轮,仍然从数组的头部开始比较,直到数组的倒数第2个元素为止,经过第2轮比较,就可以找到次大的元素,并将它放到倒数第二个位置。
③ 一次类推,经过n-1轮“冒泡”后,就可以将所有的元素都排列好。
二、快速排序
快速排序是对冒泡排序的一种优化,平均效率较高,为什么说平均效率高呢?如果数组的元素大小是递减排列,那么快速排序法与冒泡法的效率是一样的,只有数组元素随机排列时,其平均效率才比较高。快速排序是C.R.A.Hoare于1962年提出的一种划分交换排序。它采用了一种分治的策略,通常称其为分治法。(分治翻译的不太容易理解,应该是 分段)。
该方法的基本思想是:
① 先从数组中取出一个数作为基准数(一般取第一个数)。
② 分区过程:将比这个数大的数全部放到它的右边,小于或等于它的数,全放到它的左边。
③ 经过步骤②,我们取的那个基数就在整个数组的中间某个位置(不一定正中间),将整个数组分成了两段,左边是小于基数的一段,而右边是大于基数的一段。然后再分别对左右两段区间重复步骤②,直到各个区 间只有一个数。
public class QuickSort {
public static int Partition(int a[],int p,int r){
int x=a[r-1];
int i=p-1;
int temp;
for(int j=p;j<=r-1;j++){
if(a[j-1]<=x){
// swap(a[j-1],a[i-1]);
i++;
temp=a[j-1];
a[j-1]=a[i-1];
a[i-1]=temp;
}
}
//swap(a[r-1,a[i+1-1]);
temp=a[r-1];
a[r-1]=a[i+1-1];
a[i+1-1]=temp;
return i+1;
}
public static void QuickSort(int a[],int p,int r){
if(p<r){
int q=Partition(a,p,r);
QuickSort(a,p,q-1);
QuickSort(a,q+1,r);
}
}
public static void main(String[] args){
int a[]={23,53,77,36,84,76,93,13,45,23};
QuickSort(a,1,10);
for (int i=1;i<=10;i++)
System.out.println(a[i-1]);
}
}
快速排序算法的平均效率要高于冒泡排序算法,不过由于使用了递归的思路,所以对于数据量比较小的,还是使用冒泡排序算法,对于数据量比较大的,推荐使用快速排序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