链表和数组基础

本文介绍了链表和数组这两种基本数据结构。链表允许高效插入和删除,但访问速度较慢,而数组则提供快速访问,但插入和删除操作复杂。链表分为单链表、双链表和循环链表,数组则是通过下标进行随机访问。数组通常从0开始编号,以优化访问效率。选择使用哪种数据结构取决于具体应用中哪种操作更频繁。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链表

链表是数据结构之一,其中的数据呈线性排列。在链表中,数据的添加和删除都较为方便,就是访问比较耗费时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图所示就是链表的概念图,Blue、Yellow、Red 这 3 个字符串作为数据被存储于链表中,也就是数据域,每个数据都有 1 个指针,即指针域,它指向下一个数据的内存地址,其中 Red 是最后 1 个数据,Red 的指针不指向任何位置,也就是为 NULL,指向 NULL 的指针通常被称为空指针。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链表中,数据一般都是分散存储于内存中的,无须存储在连续空间内。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因为数据都是分散存储的,所以如果想要访问数据,只能从第 1 个数据开始,顺着指针的指向一一往下访问(这便是顺序访问)。比如,想要找到 Red 这一数据,就得从 Blue 开始访问,这之后,还要经过 Yellow,我们才能找到 Re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果想要添加数据,只需要改变添加位置前后的指针指向就可以,非常简单。比如,在 Blue 和 Yellow 之间添加 Gree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首先将 Blue 的指针指向的位置变成 Green,然后再把 Green 的指针指向 Yellow,数据的添加就大功告成了。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数据的删除也一样,只要改变指针的指向就可以,比如删除 Yellow。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这时,只需要把 Green 指针指向的位置从 Yellow 变成 Red,删除就完成了。虽然 Yellow 本身还存储在内存中,但是不管从哪里都无法访问这个数据,所以也就没有特意去删除它的必要了。今后需要用到 Yellow 所在的存储空间时,只要用新数据覆盖掉就可以了。

那么对链表的操作所需的运行时间到底是多少呢?在这里,我们把链表中的数据量记成 n。访问数据时,我们需要从链表头部开始查找(线性查找),如果目标数据在链表最后的话,需要的时间就是 O(n)。

另外,添加数据只需要更改两个指针的指向,所以耗费的时间与 n 无关。如果已经到达了添加数据的位置,那么添加操作只需花费 O(1)的时间,删除数据同样也只需 O(1)的时间。
链表扩展

以上讲述的链表是最基本的一种链表,除此之外,还存在几种扩展方便的链表。

虽然上文中提到的链表在尾部没有指针,但我们也可以在链表尾部使用指针,并且让它指向链表头部的数据,将链表变成环形,这便是循环链表,也叫环形链表。循环链表没有头和尾的概念,想要保存数量固定的最新数据时通常会使用这种链表。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循环链表
另外,以上提到的链表里的每个数据都只有一个指针,但我们可以把指针设定为两个,并且让它们分别指向前后数据,这就是双向链表。使用这种链表,不仅可以从前往后,还可以从后往前遍历数据,十分方便。

但是,双向链表存在两个缺点:一是指针数的增加会导致存储空间需求增加;二是添加和删除数据时需要改变更多指针的指向。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双向链表
数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如上就是数组的概念图,Blue、Yellow、Red 作为数据存储在数组中,其中 a 是数组的名字,后面 [] 中的数字表示该数据是数组中的第几个数据,该数字也就是数组下标,下标从 0 开始计数,比如 Red 就是数组 a 的第 2 个数据。

那么为什么许多编程语言中的数组都从 0 开始编号的呢?先别急,可以先自己思考下,将会在文末进行讲解。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从图中可以看出来,数组的数据是按顺序存储在内存的连续空间内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由于数据是存储在连续空间内的,所以每个数据的内存地址(在内存上的位置)都可以通过数组下标算出,我们也就可以借此直接访问目标数据,也就是随机访问。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比如现在我们想要访问 Red,如果是链表的话,只能使用指针就只能从头开始查找,但在数组中,只需要指定 a[2],便能直接访问 Re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但是,如果想在任意位置上添加或者删除数据,数组的操作就要比链表复杂多了。这里我们尝试将 Green 添加到第 2 个位置上。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首先,在数组的末尾确保需要增加的存储空间。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为了给新数据 Green 腾出位置,要把已有数据一个个移开,首先把 Red 往后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把 Yellow 往后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后在空出来的位置上写入 Gree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添加数据的操作就完成了。

反过来,如果想要删除 Green 呢?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首先,删掉目标数据 Green。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然后把后面的数据一个个往空位移,先把 Yellow 往前移。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接下来移动 Red。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后再删掉多余的空间,这样一来 Green 便被删掉了。

补充

这里讲解一下对数组操作所花费的运行时间,假设数组中有 n 个数据,由于访问数据时使用的是随机访问(通过下标可计算出内存地址),所以需要的运行时间仅为恒定的 O(1)。

通过数组下标计算出内存地址的寻址公式如下:

a[i]_address = base_address + i * data_type_size

其中 base_address 为内存块的首地址,data_type_size 表示数组中每个元素的大小。

但另一方面,想要向数组中添加新数据时,必须把目标位置后面的数据一个个移开。所以,如果在数组头部添加数据,就需要 O(n) 的时间,删除操作同理。

在链表和数组中,数据都是线性地排成一列。在链表中访问数据较为复杂,添加和删除数据较为简单;而在数组中访问数据比较简单,添加和删除数据却比较复杂。

我们可以根据哪种操作较为频繁来决定使用哪种数据结构。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最后,让我们一起来思考下刚开始提到的问题:为什么很多编程语言中数组都从 0 开始编号?

解惑

从数组存储的内存模型上来看,“下标”最确切的定义应该是“偏移(offset)”。如果用 a 来表示数组的首地址,a[0] 就是偏移为 0 的位置,也就是首地址,a[k] 就表示偏移 k 个 type_size 的位置,所以计算 a[k] 的内存地址只需要用这个公式:

a[k]_address = base_address + k * type_size

但是,如果数组从 1 开始计数,那我们计算数组元素 a[k] 的内存地址就会变为:

a[k]_address = base_address + (k-1)*type_size

对比两个公式,可以发现,从 1 开始编号,每次随机访问数组元素都多了一次减法运算,对于 CPU 来说,就是多了一次减法指令。

数组作为非常基础的数据结构,通过下标随机访问数组元素又是其非常基础的编程操作,效率的优化就要尽可能做到极致。所以为了减少一次减法操作,数组选择了从 0 开始编号,而不是从 1 开始。

除此之外还有历史原因,C 语言设计者用 0 开始计数数组下标,之后的 Java、JavaScript 等高级语言都效仿了 C 语言,或者说,为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 C 语言程序员学习 Java 的学习成本,因此继续沿用了从 0 开始计数的习惯。实际上,很多语言中数组也并不是从 0 开始计数的,比如 Matlab。甚至还有一些语言支持负数下标,比如 Python。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