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知识点总结(第一章 概述)

本文深入解析了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包括三类网络的特点、计算机网络的功能、因特网的组成、通信方式、交换方式及其优缺点。同时,介绍了网络分类、时延计算及五层协议体系结构,为读者提供了全面的网络知识概览。

摘要生成于 C知道 ,由 DeepSeek-R1 满血版支持, 前往体验 >

基于计算机网络(第7版)谢希仁编著。

第一章 概述

  • 三类网络:电信网络、有线电视网络、计算机网络
  • 计算机网络最重要的功能连通性共享
  • 因特网的两大组成部分:边缘部分、核心部分
  • 网络边缘端系统之间的通信方式可划分为两大类:客户-服务器方式(C/S方式)和对等方式(P2P方式)
  • 三种交换方式: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分组交换
电路交换

 电路交换必定是面向连接的

  • 优点:传输实时性好,处理机开销小
  • 缺点:短报文通信效率低,线路利用率低,可靠性差

  适用于传输信息量较大,通信对象比较固定的用户。

分组交换

 在发送端,先把较长的报文划分成较短的、固定长度的数据段,在每一个数据段前面,加上一些由必要的控制信息组成的首部,构成一个分组。分组是在互联网中传送的数据单元。

  • 优点:高效、灵活、迅速、可靠
  • 缺点:有一定排队时延,网络附加传输信息较多(首部)

 适用于传送突发式数据。

报文交换

优点:

  • 提高了线路的利用率
  • 可动态分配网络资源

缺点:

  • 结点交换机处理时延大,不利于实时通信
  • 结点交换机的设备比较庞大,费用较高

  • 按网络的作用范围分类:广域网(WAN)、城域网(MAN)、局域网(LAN)、个人区域网(PAN)
  • 时延:发送时延、 传播时延、处理时延、排队时延

发送时延=数据帧长度(bit)发送速率(bit/s)发送时延=\frac{数据帧长度(bit)}{发送速率(bit/s)}=(bit/s)(bit)
传播时延=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传播时延=\frac{信道长度(m)}{电磁波在信道上的传播速率(m/s)}=(m/s)(m)

例题: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在这里插入图片描述

  • 信道利用率并非越高越好,当某信道利用率增大时,该信道引起的时延也迅速增加。
  • 网络协议三要素:语法、语义、同步
  • 五层协议的体系结构:物理层、数据链路层、网络层、运输层、应用层
    – 物理层:透明的传输原始的比特流
    – 数据链路层:相邻节点的无错传输
    – 网络层:为主机通信提供服务
    – 运输层:为主机进程间通信提供服务
    – 应用层:为用户进程提供服务
    五层体系结构综合OSI和TCP/IP优点后形成
    左OSI 右TCP/IP
评论
添加红包

请填写红包祝福语或标题

红包个数最小为10个

红包金额最低5元

当前余额3.43前往充值 >
需支付:10.00
成就一亿技术人!
领取后你会自动成为博主和红包主的粉丝 规则
hope_wisdom
发出的红包

打赏作者

叶柖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1 ¥2 ¥4 ¥6 ¥10 ¥20
扫码支付:¥1
获取中
扫码支付

您的余额不足,请更换扫码支付或充值

打赏作者

实付
使用余额支付
点击重新获取
扫码支付
钱包余额 0

抵扣说明:

1.余额是钱包充值的虚拟货币,按照1:1的比例进行支付金额的抵扣。
2.余额无法直接购买下载,可以购买VIP、付费专栏及课程。

余额充值